“任务驱动”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型阅读”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展开阅读活动,避免了自由散漫和盲目随意,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真正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互补和统一。
  一、明确阅读任务
  在课外阅读之前,教师要明确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有思维、有生成、有感悟、有記录。可以设计类似下图的“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卡”。
  二、重视过程管理
  1.示范引领
  语文教学界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外阅读教学上,教师的示范引领尤为重要。针对上面表格,笔者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呈现了下表,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具体实施,逐渐内化成自己的阅读习惯。
  2.指导改进
  阅读本身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任务驱动型阅读”的最根本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随时掌控并适时跟进相应的指导,真正起到“主导”作用,使得学生的阅读过程充实、任务高效。比如对某篇文章主题思想的多元探究,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及时参与,指点迷津;比如写作立意方向的把握,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教师要讲授方法,切中肯綮;比如在仿写生成环节,不少学生怕动脑筋,教师要进行督查,鼓励完成。
  三、及时评价激励
  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举措。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終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举办“课外阅读资料卡评比”“课外阅读手抄报评比”,此外,还可以开展“好书推荐”“读书征文”以及“经典诵读”“班级诗词大会”“我是朗读者”等活动,使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更加丰富多彩。
其他文献
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建立了中国图书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对中国图书市场2002~2004年的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价格和人口等宏观变量对图书市场的
高中作文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作文训练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作技巧,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输出能力。然而,现阶段大部分高中学生于写作方面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此情况下,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生后师”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顾名思义,“先生后师”即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再由教师教授、总结相关的知识、技巧
采用电沉积技术,通过将铋沉积到氧化铝多孔膜的纳米级微孔内,制备铋纳米线阵列材料.实验发现,温度对电沉积过程有显著影响,镀液中铋以简单Bi3+离子形式存在有助于金属铋沉积到氧化
鉴于高中理科生抽象思维大于形象思维的现状,笔者认为在高中教学语文教学中应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语感培养、感知形象”“咬文嚼字、凸显形象”三个方面来突破理科生的思维瓶颈,激发出理科生的形象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学科的特性具有人文性,它决定了语文文本中的许多作品都是需要学生艺术鉴赏的,要学会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有适度的想象与联想才能参悟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但是,理科生与文科生
在研究二维Walsh方法的基础上,将其二维重叠滤波放大模板分解、简化,并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实时图像放大.该方法简单有效,放大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