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批评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作品的好坏不单单是影响到影视制作单位及其人员,而且广泛地影响到社会观众,因此,自影视作品诞生开始,就有着很多人士对其进行评价,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影视批评的民间化越来越推动力影视作品的正面发展,形成了和谐的生态文化,由此在充分利用媒介批评资源的基础上,影视批评的力度及其现实影响力大大增强。
  【关键词】:影视批评;抗日神剧;问题
  一、影视批评的过程
  影视批评的过程有以下三个环节:首先,社会公众以及网络媒体针对影视作品中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一定时期自由理性的批评活动,引起社会关注;其次报纸发挥其深度报道和评论的优势,展开相应的评价,推波助澜,从而扩大了影响范围;最后,网络大量转载报纸相关的影视批评的言论基础上发表原创性的批评言论,并利用网络的特性,形成更大的影视批评声势, 并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更多的社会公众、社会机构,产生更现实的影响力,体现了影视批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趋势。虽然批评主体和批评载体有所不同,但其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
  二、参与影视批评并展开互动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全球化、社会转型给影视传媒产业带来了急剧变化,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评是对现实的折射,报纸、网络的共同关注,源于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同时影视文化的重要性,令各类媒体实在无法忽视,这正是影视批评日渐活跃的最根本动因。
  (二) 网络的发展,使得民间批评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报纸和网络在参与影视批评时,往往在内容上相互转载、取舍,在议程设置上相互启发 借鉴,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其背后推力有二: 其一,联袂聚焦 的媒介传统;其二,媒介融合的历史潮流联袂聚焦。如今,电视这一传统强势媒体百病丛生,却给被唱衰的报纸和正值妙龄的网络提供了发挥各自优势(分别为长于深度报道和评论互动性强) ,设置议题吸引受众的绝佳机会,他们相互唱和、借势,在现实公共领域和虚拟公共领域中都形成了影视批评的小气候。媒介融合的历史潮流进一步推动了影视批评的报网互动 媒介互动一般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和经营领域的互动合作,这属于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大量网民也主动将来自报纸 网络的影视批评内容上传到网络空间, 加入到跨媒体影视批评大合唱中来。
  (三)公众媒介素养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伴随着我国国民教育进步和文化事业发展,公众的整体媒介素养有所提高, 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非能被媒体轻易控制的群氓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电视文化产品时, 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和争鸣意识。通过网络,他们设置议题自我表达,并与其他网民形成共鸣。当这种共鸣大到传统主流媒体都无法忽视,影视批评的报网互动就产生了。这既是对网络民意的回应,也是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从吐槽到思辨,从网络众声喧哗到报媒画龙点睛,既是公众与媒体的个体需要,也暗合社会发展大势。
  三、关于抗日神剧的影视批评分析
  近年来,荧屏上出现了一批充斥着种种匪夷所思镜头( 如手撕鬼子、抛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等)的抗日题材电视剧, 网友们将其戏称为“抗日神剧”围绕“抗日神剧”, 网络和报纸相互应和,声势渐大,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社会影响。
  ( 一) 长期而活跃的网络酝酿
  面对乱象丛生的“抗日神剧”, 部分有知识的受众不再仅限于街谈巷议,而是自发在网上设置议程引发讨论,至少在燕赵都市报、人民日报等针对“抗日神剧”发声的8个月前,网络平台上就已大量出现相关批评帖子,其中以网络社区为最重要的策源地。
  ( 二) 精辟而中肯的报纸发声
  当网络影视批评声势渐起, 报媒往往会以新闻评论 新闻报道等方式积极跟进,这一阶段,影视批评不仅转换了阵地,而且破茧成蝶,原先零散、随意的草根批评聚变为集中,专业的精英批评、官方批评从批评载体来看,报媒影视批评往往以都市报、地方报为主, 党报、中央级报纸时有参与,后者虽发文较少,篇幅较短(主要为单纯的评论性文章,500 ~ 1500 字) ,但常会使该影视批评话题的关注度陡然提高 报纸对 抗日神剧 的批评首先由燕赵都市报发端( 抗战剧劲吹戏说风引吐槽,2013 年 2 月 24 日) ,紧接着,人民日报( 抗战历史,岂能笑谈 ,2013 年2 月25 日;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 ,2013 年3 月29 日) ;武汉晚报 ( 抗日电视剧能正经点吗? ,2013 年 2月25 日) ;北京晚报 ( 网友直斥抗日剧三宗罪: 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 ,2013 年 3 月 4日)等报纷纷发文加以痛批虽然多在文化 娱乐类板块, 但它们以密集的攻势, 凭借传统媒体 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将 抗日神剧 影视批评推向了更广的公众视野 在我国, 因为报纸皆为国有, 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这些影视批评言论自然也代表官方意志和主流价值观。从批评主体来看,以上报媒影视批评的作者多为知识精英,主要是资深记者和社会文化学者( 包括自由撰稿人) 他们敏锐地从网络中捕捉到公众对 抗日神剧 的反感和厌弃, 吸取其理性的精髓, 结合自身专业素养,成为公众的代言人从批评风格来看,其影视批评影响力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因此, 还需要利用网络进一步发力。
  (三) 激越而深远的网络回响
  在影视批评报网互动中, 报媒影视批评是一个关键节点 虽然它本身有种种局限,但因报纸是网络最重要的内容来源,网络又具有即时性,所以其影响力能迅速被网络反射放大,并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多媒体性、超链接功能进一步整合活跃网络影视批评,让相关话题的影视批评在更深广的领域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如人民日报2013 年2月25 日文章“抗战历史,岂能笑谈”,在当日即被各大网站转载, 网友评论甚众; 腾讯网为“人民日报评抗日神剧: 历史不容娱乐”;新浪网为“人民日报刊文批抗日神剧: 义和团旧梦重圆”;新民网为“人民日报: 抗日神剧是暴力下的商业算计”。新浪网在转载该文时在前面加了一小段类似引言的文字,还将原文分为若干部分并加小标题予以细化,如抗日题材电视剧变为纯粹的娱乐品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不可罔顾理性 在给每一部分配剧照 视频时下方配以颇具讽刺意味的说明 ,如神功护体, 一双肉拳横扫步枪兵;在互动性方面,该形式的网络影视批评往往在正文配网友微博热议、造势暖场,文末配评论栏、分享平台( 如: 分享到人人网、QQ空间、人民微博等)。 深化互动,这既有报网互动,又有公众基于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的互动,因此, 这种互动更频繁、更全面,传播效果更好,影响力也更大。   四、对影视批评的意义
  (一) 对电视文化的影响———以消费促生产
  以民意促管理在文化消费时代,受众就是现实的市场电视文化产品是否契合受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其能否赢得市场和口碑的关键 通过影视批评的报网互动,网络民意被浓缩、放大,并常获得知识精英的声援和官方的肯定2013年5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确认: 针对近期以来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已着手整治,责令其修改或停播,并对以严肃态度进行创作的抗战剧给予鼓励和支持。此时,公众的文化消费意向已经与管理者的铁拳结合起来,塑市场,肃歪风,对电视人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市场压力,这比单纯的学术批评更为有效。
  (二) 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影响———自下而上自我教育
  影视批评的报网互动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便捷途径 通过读报,尤其是通过在网上浏览相关内容 发表意见,有助于公众( 尤其是中青年群体) 在潜移默化中反思电视文化产品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考量自身应秉持的接受尺度,树立批判意识 影视批评的报网互动,对之前不觉其弊乐在其中 的受众犹如一声断喝,促其警醒; 对心生厌弃主动拒斥者, 防止其 批判性思维异化只有由下而上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提升公众文化品位影視批评网报网的互动模式实际上正体现出媒介素养教育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应有轨迹
  (三) 对网络、报纸的影响———转视角,更亲民
  影视批评的报网互动适应受众中心时代而生,因此, 批评视角的平民化 批评文风的生活化是其内在要求 考察影视批评报网互动资料我们不难发现: 单纯站在官方角度 学者角度指点社会文化建设方向的少了,站在受众角度 文化消费者角度考察其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多了,不论是选题,还是表现方式,都更有生活气息 更亲民网络 都市报自不必说,党报也进步明显 中央级党报人民日报两批抗日神剧,选题接地气语言有生气, 让众多网友为之叫好!
  影视批评的民间化是影视批评的活力源泉,网络影视批评正是其集中体现 报纸的应和 提炼 引导也必不可少 在影视批评的报网互动中,网络是一个超大回音壁 超级麦克风,各方观点通过网络传递、放大、汇聚、反馈,共同指向和谐的文化生态。由此,在充分利用媒介批评资源的基础上,影视批评的力度及其现实影响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王叶星,快餐文化时代下如何应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抗日神剧为例,赤峰学院学报,2014,4
  [2] 孙均桥,“抗日神剧”的前世今生,军营文化天地,2013,10
  [3]杨洁琼,消费文化视阈中的“抗日神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硕士学位论文
  [4] 梁超,“抗日神剧”的生存土壤与发展走向,新闻研究导刊,2015,6
  [5]池墨,抗日神剧《满山打鬼子》热映遭吐槽,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10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新石器时代“割体葬仪”自考古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范围的界定、成因的解释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割体葬仪”研究的深入有赖于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加强,尤其是民族志中保留的不少割体葬风俗提供的参考,必然为解释考古发掘所见的割体葬提供珍贵借鉴资料,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远古时期的“割体葬仪”。  【关键词】:割体葬仪;压胜巫术;凶死;夭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考
期刊
【摘要】: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一直是人生中关注度最高的最基本的两件事情。人们羡慕生者,为其喜悦庆祝,同时缅怀死者,为其哀伤遗憾。我们更多的愿意去提及生的纯净、崇高,却忽视甚至回避死亡,不愿直面死亡。无论怎样,死亡都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部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情,都會因为死亡而努力让生命更有价值、意义,更加去珍惜生命的存在。死亡是人生旅途的必然终点,越是公开讨论死亡,了解、认识死亡,越
期刊
【摘要】:文章在简介江南丝竹的基础上,从历史沿革、音乐特点、代表曲目几个方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南丝竹做了介绍,以期对江南丝竹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江南丝竹;文化遗产;概览  引 言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的器乐曲的统称。因其乐队以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弦和竹管类乐器组成,所以演奏的乐曲称为丝竹乐,又因此音乐形式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故曰江南丝竹
期刊
【摘要】: 中国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设计应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日本设计在近现代能够成功发展,深究日本工业设计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工业设计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中国;设计;成功发展;现代意识  一、中国目前特点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摘要】:离婚成本的讨论对维持家庭结构稳定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此,文章旨在分析我国近6年离婚态势的基础上,进而把离婚成本分为可量化成本与非可量化成本。可量化成本包括婚姻解除过程成本、财产损失成本、间接损失成本及重置成本。非可量化成本包括精神压力成本、孩子身心健康成本、风险成本和社会成本。  【关键词】:离婚;离婚成本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姻观念也在发
期刊
【摘要】: 创新作为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最主要的目的,再表现的过程中就需要寻找新颖和变化的视觉兴奋点,改组成为一种易于实现而且效果尚佳的表现方式。  改组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确立好主要内容之后,用少量其他内容对主要内容中的一部分进行替换。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摆拍”的方式,将整个创作内容进行整体拍摄,形成主要素材,第二步依据主要素材的具体情况和质量,选择其中需要进行替换的内容,重新进行创作,获得
期刊
【摘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书法是中华文化积累与传承的历史进程中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提高教师的书法能力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师;评价  提高师资水平是开展书法课的关键、)没有师资,加强书法教育将是一句空话。师范院校是输送师资的主要渠道,因而师范的书法教育要走在最前
期刊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可以在地形、地理位置复杂的情况下,实现山区农业的高效建设。本文通过分析山区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使用条件,提出了山区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对新农村建设、山区农业机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区;农业机械;目的;条件;方向  1.山区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  发展山区农业机械,是以解放人力、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长期处与国家核心地位的知识分子逐渐  走向边缘状态。他们在政治上已失去中心地位,在文化上撤出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在政治和学术之间游离徘徊,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已处于边缘状态。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边缘化;政治;文化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始终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中国传统中的士大夫今天叫做知识分子,或者叫做“士”,士农工商,士号称“四民之首”
期刊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伪善的社会风气让一些不愿遵从社会既定秩序的人感到压抑和痛苦。但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公开的批判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王尔德批判社会的喜剧却能在当时受到追捧,这与王尔德喜剧的机智化倾向有着很大关系。  【关键词】:王尔德;喜剧;敌意机智;诲淫机智  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不论政治或经济都在世界史上享有盛誉,并创造了一种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特征、思想与风尚”(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