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瓷:从清廷用瓷到“红官窑”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醴陵瓷的生产,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但一直到近代诞生“釉下五彩瓷”,成为清廷用瓷之后,才声名鹊起。新中国成立后,醴陵成了“红官窑”,曾专门生产“毛瓷”和“文革瓷”,还远销海外。但进入新世纪后,醴陵瓷受到经济结构转型的冲击,其传人相继辞世,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怕苦不学,正面临人才缺失的威胁……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是罗霄山下一个靠河的小城,湘江支流渌水在这里蜿蜒流过,滋润着这座小城,也为小城沉淀了丰富的瓷土、陶土、耐火泥,使它成为一个生产陶瓷用品的天然场所。
  小城醴陵的陶瓷生产,始于东汉时期,辖下的新阳乡有着东汉古陶窑群遗址,而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更是遍布各地。清末民初,在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的努力下,醴陵诞生了“釉下五彩瓷”,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被世界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被选为国家领导人生活用瓷和国家礼品瓷,俗称“红官窑”。
  实业救国
  造就“釉下五彩瓷”
图为成品的醴陵瓷茶碗和正在瓷胚上作画的画工。醴陵瓷器的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图为成品的醴陵瓷茶碗和正在瓷胚上作画的画工。醴陵瓷器的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说到醴陵瓷,鲜有人能比谢燮瑜更精通,他是醴陵市收藏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对醴陵瓷的收藏和研究年深日久,他还和朋友张皓翔合资开办了一家名为“富钰文化”的釉下五彩瓷厂,以产养藏。
  和谢燮瑜见面,是在一家名为“陆如轩”的茶馆。茶馆的女主人胡水桃,是谢燮瑜的妻子。夫妻二人,一个爱瓷一个喜茶,于是就开了这家以醴陵瓷为主题的茶馆。在茶馆里,胡水桃演示了她的功夫茶技艺,当澄清的茶汤在细腻晶莹的茶碗内冒出香气,我们的话题也围绕着这些瓷器展开。
  醴陵瓷历史悠久,东汉时就已经有人在醴陵用土烧制陶器,此后一直到清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醴陵已经是瓷窑遍地。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清朝雍正年间,醴陵生产的瓷器虽然类型丰富,碗、碟、壶、酒器、调羹、罐、坛、钵、油灯等不一而足,但大多都是粗瓷,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不高,因此醴陵的名气,很难和景德镇、德化、龙泉这样既具有悠久历史,又出过精美瓷器的名窑相媲美。
  但事情总有转机。清末民初,中国陷入了巨大的内忧外患之中。出生于湖南凤凰的进士熊希龄,在忧思中寻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最终萌发了“实业救国”的想法。1904年,熊希龄到日本考察,在这个曾经和中国一样饱受帝国主义欺辱的国家,熊希龄看到了实业带来的巨大发展,令他深受震动。回国后,熊希龄又到湖南进行考察,写成《为创兴醴陵瓷业呈端方文》,呈书给湖广总督端方,请求发展醴陵乃至湖南的制瓷工业。端方将这篇文章上呈
  给了北京,不久,慈禧太后御批十万两库银,用于发展醴陵瓷业。
  当时,醴陵瓷由于生产技艺落后,在市场上完全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又设立“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亲自任公司总经理,对醴陵瓷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提高醴陵瓷的工艺水平,熊希龄大量聘请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优秀技师作为教师,教授制瓷技艺;还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从粗瓷生产到细瓷生产的转型。
  1906年,瓷业学堂的首批学生毕业,立即投入到瓷厂的生产,学员吴寿祺、傅道会、游先理等人,在书画名师张晓耕、彭筱琴的指导下,创制出5种高火性釉下颜料——草青、海碧、艳墨、赭色和玛瑙红,次年又在传统釉下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发明出“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器进贡给慈禧太后,立即以清新雅丽、五彩缤纷的特色获得青睐,慈禧还特赐金牌,让户部每年拨库银一万两给湖南瓷业公司用于生产。从此,醴陵瓷名扬天下。
  火中取土
  高温绘就的缤纷色彩
  
  
  醴陵“釉下五彩瓷”创造出来后,凭借优美的外形和优良的品质,迅速成为清政府的官用瓷。民国建立后,熊希龄出任民国总理,醴陵瓷也走出国门,在意大利都朗世博会、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多项大奖。
  醴陵瓷之所以能在国内外都受到追捧,与其严格的生产工序息息相关。据谢燮瑜介绍,醴陵瓷有几十道生产工序,每一道都要严格把关。首先,原料的选取上特别严格,必须用上等的瓷泥做胚,成型前要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掺杂质。而真正成型,则需要艺人将瓷体打磨得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艺人们的手感操作,没有十多年制作经验根本不能胜任。
  从炼泥到拉胚,再到烧制,这些过程,醴陵瓷和其他瓷器大同小异,唯独彩绘这道工序
  极其特别,装饰工艺和表现手法是其他瓷器所没有的,这也正是“釉下五彩瓷”的独特所在。釉下五彩瓷属于瓷器中的彩瓷绘,是在瓷胎表面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三大类,而釉下五彩瓷正是其中烧制难度最高的釉下彩,采用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的瓷器,表面光亮、柔和、平滑,显得晶莹透亮、清新素雅,色彩经久不退,更为特别的是,它在绘制颜料上面加釉,从而隔绝了毒性元素。   在谢燮瑜的彩瓷厂生产车间,我目睹了醴陵瓷的生产过程:在彩绘车间十来平方米的空间内,正中央是占地巨大的工作台,几个彩绘师或站、或躬、或坐,每人抱着一件瓷器,拿着细笔在白色的瓷胎上勾勒,旁边还有人在已经勾勒好图案的瓷器表面上填颜料。
  彩绘的过程,分为构图、勾线、汾水、喷釉、烧成5个步骤,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勾线和汾水两个步骤。由于勾线是直接在瓷胎上作画,要求彩绘师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还要根据装饰需要,对线条进行选择或搭配。汾水则是根据需要,在勾好的轮廓线内填上包含水分的彩色颜料,有“平混”、“接色”、“深浅”、“罩色”等多种汾水技法,需要按照瓷器想要达到的效果分别使用。
  绘制完毕后的瓷件,要在高温下烧制,通常温度要达到1380℃左右才够,而且需要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成品率不到70%。而一旦烧制成功,出窑的瓷器就会达到“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由于釉下五彩的颜料包含水分,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所以瓷器烧制好后看起来色彩润泽,表现出灵动、鲜活、真实的质感。
图为画工在瓷胚上进行勾线和汾水的工序。醴陵瓷其中的红色和蓝色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色为氧化铁着色的豆青,无铅镉之毒,高温烧制后釉面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

  失落的“红官窑”
  传人离世,无奈的人才断层
  自从生产出“釉下五彩瓷”,醴陵瓷就带上了浓浓的官方气息,清朝时它因为慈禧的看重和喜爱成为“官瓷”,民国时期,生产出来的瓷器供达官贵人使用,只是后来因连年战争,醴陵瓷受到冲击,到新中国建立时,醴陵瓷几乎消亡。
  1954年,为了恢复中断快20年的醴陵瓷生产,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寻访,找到了醴陵瓷硕果仅存的元老——湖南瓷业学堂首届毕业生吴寿祺。吴寿祺此时已年逾古稀,听说是国家的要求后,毅然出山,一边培养五彩瓷的制作人员,一边改进传统工艺,将醴陵瓷的“三烧制”改为“两烧制”,加快了生产流程。同时,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艺术瓷厂先后成立,醴陵瓷的生产得到了全面恢复。
  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醴陵瓷的生产得到扩大,承担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机关烧制瓷器的任务。“文革”时期,醴陵瓷生产出具有“文革”风格的瓷器,内容包括工农兵形象、样板戏题材、毛主席语录等,形成了具有独特时代气息的“文革瓷”,当同时期的其他民间手艺都面临冲击,醴陵瓷却成为了国 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后来,醴陵承接了为毛泽东秘密设计制作专用瓷的任务,汇集了全国的知名艺术家,生产出了“毛瓷”,成为当时的“红官窑”。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转型,醴陵瓷受到巨大冲击,醴陵的几家国有瓷厂相继停产。谢燮瑜回忆说,当时八大国有瓷厂,有的变成了私有然后没落,有的则改变了经营方向,甚至连湖南陶瓷研究所这样的醴陵瓷研究中心,也被一分为三:一份花纸厂,一份私人瓷,还留一份苟延残喘。昔日辉煌无比的“红官窑”,转为民营小作坊,在不甘中泯然,以至于1993年,当邓文科和陈扬龙这样的釉下彩老艺人带着醴陵瓷到日本展览时,日本人爱不释手,却问“醴陵在江西什么地方,离景德镇远不远”等问题,令人哭笑不得。
  除了逐渐没落的名声,更可怕的是醴陵瓷的人才开始出现断层: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已经再也画不动了;年轻一代又害怕贻误前程,更忍受不了清贫,都纷纷改了行。醴陵瓷大师邓文科的亲生儿子邓思纯曾向国家文化部申报,获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瓷的继承人,但邓思纯却不幸病故;而另一位大师陈扬龙,也在2013 年离世,醴陵瓷再次痛失传人。
  培养一个合格的彩绘师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且还需要其具有很高的美术素养,但没有几个人能忍受得住坐多年的冷板凳。谢燮瑜说:“这几年,醴陵市也做了大量工作,推广、宣传醴陵瓷,比如投资拍摄电视连续剧《红官窑》,举办‘中国美术馆釉下五彩大型展览’,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也开办了陶瓷工艺美术专业大专班和陶瓷工程专业大专班,希望能为醴陵瓷培养出一批人才……”
其他文献
当夜班守卫雷蒙巡逻到一楼,一位穿着迷彩服,身材魁梧的美国大兵突然出现在他眼前,雷蒙想看清大兵的脸,却怎么也看不见……  据当地人传言,当年医院把那些不治身亡的士兵尸体焚化后,直接埋葬在地下室,几十年来,这些士兵的亡魂一直在医院里游荡……  有关克拉克的鬼怪传闻,早在美国殖民菲律宾之前就有了——医院背后有一片军人墓地,或许就是克拉克地区鬼怪传闻最早的源头。  1961年5月,美国卷入越南内战之后,战
苹婆俗称“凤眼果”,是广东民俗活动“七姐诞”必不可少的祭品,其味香甜,更有温胃健脾之效,是瘦弱而食欲不振者补充体力的最佳保健品。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尽管“鹊桥相会”的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东莞的部分地区,“七夕节”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七姐诞”,这一天要举行“拜七姐”活动。“七姐”即七仙女,虽然当地的传说与其他地区如出一辙,但一个“拜”字却体
上世纪50年代,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附近的村民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寡妇徐朝清。两人为避世人的闲言碎语,便携手私奔到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为了方便老伴安全地下山,刘国江用50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建了一条6000多级的石梯,后来,这条石梯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情天梯”。此次,作者专程前往中山古镇,探访那在心目中深藏了数年的“爱情天梯”……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内容
燕翼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杨村镇,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是一座4 层楼高,砖木结构的方形围屋,每层有34个房间,各层有骑楼回环相通。目前,燕翼围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编者按:  身为客家人,摄影师水冬青对客家民居的热爱与生俱来。10年里的每一个假期,她都穿行在乡间古村,只为留住那些被人渐渐遗忘的客家民居的影像。她说,客家民居魅力独特,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奇观,更是一种渐行渐远的文化象征。从她留住的
【摘要】教师课堂话语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话语既是组织以及实施教学计划的前言,又是管理班级的一种工具,更是小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对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讲更是唯一来源。小学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课堂话语的表达以及组织可以有效影响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人开始注意研究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话语。但是,当下
说到草原,你会想起哪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还是天山、祁连山、完达山,或是那曲、伊犁、羌塘?翻开古老的《乐府诗集》,一首传自南北朝的民歌,让我们想起北中国那一片古老的草原——敕勒川,阴山下。  岁月流转,歌里的“敕勒川”,已在斗转星移中变得虚幻,其具体位置无从定论,但在如今的阴山脚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却是真实存在的——阴山之北,直到遥远的国境线,有一大片生机勃勃的绿毯,那就是堪称
河北永清的秸秆扎刻作品以古建筑为主,所有接口均采用卯榫结构咬合在一起,而作品上所有门窗都能开合自如,其精湛工艺令人拍案叫绝。  如此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原材料却是农村最普通、最常见的高粱秸秆。而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手艺人,却让这一技艺名扬四海,甚至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  艺人身患顽疾,一双儿女为继承父业而辍学,令人唏嘘、感动……  20世纪60年代,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南大王庄的徐艳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成了现代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有关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直是各位英语老师的重点话题,据此,本文从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和培育路径入手,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庆庆,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正处在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挖掘英语核心素养的
落基山区的大角羊——这些高山之主、峭壁之主,生活在林木线之上的高处,这些顶峰居民不畏深雪和严寒,在狂风肆虐的山顶,在光秃秃的峭壁上,它们不但会捉对嬉戏,还会顺利地诞下后代。它们勇敢、聪明、自力更生,始终会利用每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偶尔,山间的雪崩会给大角羊带来死亡,却也带来生机——雪崩之后,深雪下面的一丛丛植物便露了出来,为它们提供应急的食物……  多年来,我对这种能忍饥耐寒的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
船形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黎族人勤劳智慧的结晶,这种房屋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俄查村的女子长到14岁,父母便会为她们修建一座名为“隆闺”的小房子,专门用来谈恋爱。  村里的大葛巴是有名的大巫师,每天忙里忙外,村民病了,牲畜死了,庄稼黄了,谁家小孩做噩梦了,都要请他祈福免灾、驱魔除鬼。  俄查村是一个隐藏在海南大山深处的黎族村落,这里古朴宁静,远离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