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1987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发展是人类精神进步的源泉与动力,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声乐表演理论研究逐步深入,与国外交流日益紧密,不仅打开了我国声乐发展的新道路,而且为我国声乐表演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声乐表演课程已经在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声乐研究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也在为声乐表演理论的完善与实践的创新而不断努力。可以说,声乐表演理论的完善及相应专业课程的开设是我国艺术学科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我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创新实践的成果,更是我国众多研究学者辛勤奋斗的智慧结晶。
  过去很多声乐表演研究者十分注重“点”的突破,就声乐表演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阐述,而忽略了声乐表演理论的各派融合创新,也忽略了很多优秀的实践成果,最终形成的学术成果虽然思想深刻,但是内容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指导声乐表演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最终对教学活动所起到的指导效果有限。但是,由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声乐表演基础教程》却打破了以往研究的局限,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对声乐表演理论及实践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升,尤其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说,该书是声乐表演课程教学的经典之作,体现了我国当前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术发展的新动态。该书作为中央戏剧学院声乐表演课程的专业教材,其中凝结了众多研究者的智慧与汗水,更有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几十年所积淀的优秀教学经验,是新时期艺术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
  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声乐表演基础教程》主要反映了表演、导演、戏剧文学、舞台美术、影视艺术和艺术管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教会学生了解声乐表演的原理,而且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实践。另外,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很多专业名词都经过了科学化处理,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表演实践活动的展开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本书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对声乐的生理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对歌唱的发声器官、声音与嗓音的产生及歌唱的正确姿势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了解声乐表演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专业名词,从而便于后续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阐述解析。在第一章篇末,作者还对歌唱发声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了详细阐述,目的是为了提醒学生找对歌唱方法,摸准歌唱规律的重要性。从此部分内容的阐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态度,而且也体会到了作者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在第二章至第四章的阐述中,作者又对声乐的心理基础、语言基础及表演基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解析。作者不仅从生理的角度指导声乐表演学习者如何正确发声、正确表演,而且还从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技巧调节的方式来使自己在声乐表演之前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例如,在第三章“声乐的语言基础”中,作者并不是仅仅就歌唱的技巧问题展开讨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歌唱知识及语言知识的阐述(如对音素、音节的介绍,对母音和子音的区分等等)入手,都体现出了作者严谨的教学与科研态度。这种研究方式的好处就在于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省却了很多麻烦。例如,很多学习者基础知识不牢固,通过此书,就可以查找以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学习实践。从本书的内容结构来看,前四章基本上已经将声乐表演的理论知识阐述完毕,因此在第五章中,作者又精心选取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声乐教学曲目来辅助学习者对声乐表演课程的理解。这是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声乐表演基础教程》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希望,是我国声乐表演领域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的智慧结晶,对我国声乐表演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我国当前由于具体国情及经济文化发展局限的影响,声乐表演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在我国声乐表演研究经验的继承基础上加强与国外声乐表演研究活动的合作交流,就一定会引领我国的声乐表演艺术发展及教育实践活动走向一条特色之路。
  (作者系陕西商洛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基于通才育成指向,将通识教育科学地融入本科教育,是成就西南联大一流本科美名的重要因素。通识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通过具有“大类培养”性质的院系设置、良好的通识教学氛围营造和通(识)(渗)透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系统而高效地推进了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于今后的通识教育而言,西南联大的经验和智慧中,以下几点更具有价值:将通识教育与本科教育无缝对接,构建通识教育的基本逻辑;基于“系统”思维,推动通识
期刊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1986年底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为标志,而教育界真正的心理健康活动最早是专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知识普及工作。其后,随着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的颁布,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德育中
期刊
摘要: 大学学者学术责任以追寻知识真、善为价值取向,它是学者们学术伦理生活的核心。责任是角色所赋予的,大学学者角色决定了他们本质地具有担当学术责任的义务,这些职责的有效履行,需要以制度契约化的形式来规定、保障。良善的学术制度至少需具有公正、秩序、效率的基本价值才有利于大学学者尽职尽责。学术是典型的社会公器,平均主义理念的权利配置方式不利于促进佼佼者尽职尽责,公正俨然成了学术制度的首要价值。学术制度
期刊
学报是高等学校非常具有学术性的理论性刊物,刊登的内容大都是具有研究性、新颖性的学术论文,学报的来稿需要经过层层筛选,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学报的读者大都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所以高校学刊为学校和外界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是与外界学术联系的纽带。此外,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学术事业及创新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学报还有利于培养研究人才
期刊
摘要: 随着学术生态系统发生深刻变化,学术不端现象开始凸显,构建学术不端治理体系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学术不端治理问题,经过三十多年建设,已经形成结构清晰、职责分明、依法监管、防治结合的学术不端治理体系。本文力图从美国战后学术系统变化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其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和背景以及政府为治理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建设,并通过对其制度体系结构和特点的分析,
期刊
摘要: 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是衡量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现代大学理念变革、全球化与市场化潮流涌进,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正经历深刻变化并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教育学培养目标历史沿革的梳理,基于全国92所普通高校教育学培养目标的文本解析,研究发现,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在人才类型、社会角色、教育素质等方面,呈现出“秉承固有传统”与“探求多元化转型”的双重特征。其固有传统表现在
期刊
摘要: 通过对翻转课堂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经验和不足,结合“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行为、效果及其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取决于线上、线下两个讨论的设计和组织。大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微课建设;基础是“题库”建设;慕课平台是重要条件;课程考核设计是“牛鼻子”;知识系统性是短板;关注学习困难群体是难点。  关键词:大学;财务学;
期刊
摘要: 构建与完善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是规范学术研究、重塑学术共同体学术责任伦理的内在旨意。通过以法律规范和政策规范的核心要素为分析标准对50所高校的惩处文本分析,发现高校制定的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存在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有悖教育的整体目标、制度文本诸条目规范内容欠妥、制度文本完整性有待商榷等瑕疵,未能真正实现制度“善”与程序正义的学术善治愿景。为此,需要重塑惩处制度的价值观念、规范惩处制
期刊
中国古代生命美学思想向来关照人的个性、情感、品位、意趣,并伴随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内涵。不论社会如何变幻,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安放灵魂自由皈依的一隅净土。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不再是国人眼中的冷门学科。然而,现实中终极关怀的缺失,忏悔意识的淡薄以及对人性与生命的冷漠甚至无视等社会顽疾,都导致艺术的苍白和人类灵魂的沉沦。在这种世风之下,音乐学者有必要将专业化的研究,转向对音乐与生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旅游行业也在市场需求中蓬勃发展起来。各大高校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纷纷开设旅游专业,而很多学者也对旅游行业及其教育理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关于旅游教育的研究探讨主要尚停留在旅游需求、服务等表层以及旅游人才培训的粗浅阶段,几乎没有对高等旅游教育进行全方位系统审视的论著,对“高等旅游教育是什么”这类基本问题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