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康复路径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us_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好发于老年患者,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脑卒中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或者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另有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伴有胃肠障碍,但临床重视程度不够[3]。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的系统康复治疗可改善部分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共识[4-5]。
其他文献
自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北京市某二级医院迅速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强化预防、救治等各项工作,从医院的应急管理体系、放射科发热门诊工作,放射科日常诊疗工作,医务人员防护培训、消毒及感控落实等多个角度保障科室各项工作稳定开展。该二级医院经过科学合理的放射科应急管理策略,截止目前未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并严格执行,能够为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目的 探讨吐鲁番盆地不同海拔地区长期居住人群的常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生理特征.方法 对在吐鲁番盆地长期居住人群按不同不同海拔地区分为海拔0米区(设为0米组)、海
目的探讨肝癌HBV DNA整合特征。方法结合既往研究中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测序结果,总结其HBV DNA整合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V DNA整合位点在染色体水平、重复序列水平、基因水平的分布。利用Bedtools软件计算整合位点与转录活性位点的距离,以探讨整合与转录活性的关系,并比较该特征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热点基因组、非热点基因组中的差异。结果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均有HBV DNA整合,其整合位点在染色体水平、重复序列水平和基因水平分布上均存在优势整合。肝癌组织和癌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其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居高位[1]。国际癌症研究机构(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胃癌的新发例数和死亡人数均位世界前列,分别为44.1%和49.8%[2]。因此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发现是胃癌治疗的关键,目前社区大部分“无症状”的自然人群对胃健康管理的理念淡漠,无主动进行胃癌早期筛查的意识[3],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依
随着内镜性能的不断改善、操作者技术的不断熟练以及相关配件的陆续更新,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胆、胰腺疾病患者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ERCP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在胆、胰腺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1-2]。但由于解剖结构异常、壶腹部肿瘤、乳头炎性狭窄、结石嵌顿、乳头旁(内)憩室等因素会导致ERCP胆管插管困难.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多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危及生命[1-3]。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CT检查成为最快捷的筛查疑似病例的方法。然而,由于患者数量多,肺内病灶多、进展速度快,短时间内需要多次复查等原因,影像医师精准诊断、量化分析面临着巨大挑战[4]。近年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影像学辅助诊断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误诊的风险[
目的探讨不同操作难度的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ERCP术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行ERCP术104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ERCP操作难度分级将其分为4个不同等级并比较不同操作难度ERCP的插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根据ERCP操作难度分级,将1047例病例分成四级,其中1级患者42例,2级813例,3级188例,4级4例;1~3级病例插管成功率均在95%及以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4级插
目的评估接受抗反流手术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或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慢性咳嗽症状的总体疗效,并探索其相关预测因素。方法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本中心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230例患者资料。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反流、烧心、咳嗽、嗳气、哮喘样症状、胸背痛等主要症状;上消化道内镜检查;24 h pH阻抗(或pH)监测总酸的暴露时间百分比、DeMeester积分、反流总次数(阻抗)、反流-症状相关性;高分辨率测压HH、食管无效吞咽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而食管动力状态的异常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无效食管运动(IEM)是GERD中最常见的食管动力障碍类型,但其在G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IEM的病理生理学、临床特点、动力学特征及与酸暴露的关系、以及在GERD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GERD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调查包头地区成人基于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流行病学。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包头地区18岁以上社区及体检居民1069位。采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调查基于症状的GERD患病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内蒙古包头市地区GERD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GerdQ评分≥8分者84例,占约7.9%。单因素分析发现GERD与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夜间觉醒或早醒、睡眠时间<6 h、慢性胃炎、慢性咽炎、慢性气管炎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身体质量指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