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敦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7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往莫高窟
  我的心被撞击,莫名地痛起来。我知道这不是被灵感撞击,不是诗歌之痛。
  是某种硬东西,是一种钝痛。咚咚咚敲榆木疙瘩的声音,咚咚咚敲我的心。
  敲痛我的梦,敲痛我的醒。
  西北的广漠和荒凉,西北的干硬和生冷,西北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西北写意的黄昏,就像一条河流,流经我,流经我的生命。
  天空地旷,人的情和欲无处存放;风沙尘烟,人的精神和肉体无处安放;茫茫戈壁,人的自我和自身无处安放。人没有去处,没了归途,像尘沙一样被岁月挟裹。
  黑河,党河,这些流经大漠的河流,这些在沙漠里造就绿洲的河流,它们竟然没有被流沙浸没,它们竟然没有被烈日蒸干,它们竟然还在蜿蜒,清莹,灵动,全然不顾自然的恶劣。是天使的眼泪,是沙漠的眼睛,透过它们,你能看见灵魂的倒影。
  然后是三危山,是莫高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造就一片辉煌。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信仰的力量,是如来佛祖,是释迦牟尼,是千手观音,是飞天散花,它们仿佛沉默多年,突然重见天日,那些流光溢彩,那些纷芸繁复,那微闭的笑容,那明亮的眼眸,淹没我,覆盖我,又抚摸我,用她的千手千眼。我是那么微小,那么脆弱,那么从容,又那么执著。这一路向西,风沙的旅途,每一步,都似虔诚的一叩。
  可是进入莫高窟,在大千世界,已感觉不到“我”,“我”消失了,我只是一个幽灵,从这个洞窟游荡到那个洞窟,从这个角落飘往那个角落,从洞顶的莲花,到地底的莲花,从西晋到隋唐,从天宫的小饮到庭院的狂欢,从以身伺虎的摩诃萨埵王家园林,到五台山的道场,从李家窟的涅盘佛到观无量寿佛经变,从西天极乐,到东方净土……
  莫高窟本身便是天地间浓缩的道场,而我们,我们不过是被风卷来的一粒尘埃,我们终将消逝在人海。我们带来的风尘有一霎,造成空气的漩涡,又将复归平静。
  只有星空浩瀚,佛法飘扬。
  二、鸣沙山看日出
  早上五点钟起来看日出,往鸣沙山上进发。
  看过海边的日出,平原上的日出,山顶上的日出,不知身处大漠深处的鸣沙山上的日出有什么两样。
  早早地起床,早早地出发。忘记了度量沙漠中早晚的温差,每个人都瑟瑟地,冷。
  宿处离景点不远,车行的距离,刚好够吃完两个又小又硬的蛋形面包。从停车场到景区门口步行,就是这不远的距离,还可以感受到树叶的沙沙,还可以看到头顶星空宁静。
  骑骆驼上山,这是早已规划好了的路线。骆驼全都乖驯地躺成一片,等待我们手上的纸片与它的座垫上的编号吻合,等待命运的排列组合,有着那么多的随意性和巧合性,千年等一回般地在此刻,人与骆驼有了一段同轨的路途。
  骆驼的整个外貌,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眼睛,大而美丽,在夜光里闪亮。就像鹿的眼睛,闪着善良的光辉。人一挨近骆驼,便立刻温暖了些。牵头的女驼夫,能听懂我们南腔北调的口音,回复着我们叽叽喳喳的感慨。四十年来第一次,与如此良善的庞然大物为伍。你的沉默正好容纳我的浅薄。
  前方沙山静默,回首全是骆驼脚窝,均匀浅淡。更远处是城市灯火,像丝绸之路上遠去的繁华。随着骆驼缓缓的步伐,我们一颠一颠地前行。在驼背上坐久了,有一种高中及第衣锦还乡的洋洋自得,也有一种锦衣夜行的暗自窃喜。
  愈往高处去,愈有风声呼呼入耳,风沙扑面而来,所谓“风尘仆仆”,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了。脚下蹄声轻挲,远处驼铃清脆,风从鸣沙山的高处吹来,打着尖利的呼哨。鸣沙山上的沙鸣,空寥寂远,若隐若现。
  头顶星空辽阔,一轮新月如钩,一霎时体味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意境来。同行新月同志,六零年代生人,半生行走,半生颠扑,三万又八千里路,来到大漠深处,遇见另一个自己。
  此时的月牙泉,正与空中月牙默默对望,仿佛此刻,我会成为你,你会成为我。也许若干年后,千呼万唤,你再也见不着我,我再也见不着你,尘掩沙埋,我的呼声和回应,你再也听不见。就这样对望,对望,就这样把每一个瞬间,当成一千年。
  去鸣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却因心里翻腾出千年的感慨,将这条路走得亘古激荡。甘肃的天比随州黑得晚,亮得也晚。到天色发白,东方的云层首先闪亮,昭示出日出的地理位置。沙山的轮廓矗在眼前,沙脊上间或一队队骆驼的剪影,让人心魄宁静,充满异域之美。下一刻,我也将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到主峰半腰,弃驼登峰,风与沙一齐扑面而来,人几乎要摇晃,攀登也愈发艰难了。沿木质的栈道,前面峰顶已有人发出胜利的呐喊,后面栈道上行人给人无形的压力,只得低头急急攀爬,捂住面纱后面的呼吸几乎不畅,行程不长却也尽显艰难。
  终于爬到高处的山脊,融入一条长长的等待看日出的队伍。大家面向东方,或坐或站,人在高处的心旷神怡表现在脸上,那是一种发自心扉的圣洁。仿佛刚刚的艰苦行进,便是迎接东方日出所必经的庄严仪式。
  风吹着沙子像腾卷细浪,一道一道鳞纹像是海浪。极目远处更像是一片浪潮暗涌翻滚的黄海,我们处变不惊地站在海中岛屿上,大有指点江山之慨。云霞映出的红光将远方的沙丘染得通红,日出红润圆满,毕竟是修了万年的功德。比起月亮的圣洁,它带有更多的烟火味,人间也便是依靠了它,才有了缭缭烟火。
  沙峰连绵处,日出冉冉,似有仙风道骨,须髯飘飘,云霞相蔚。身后的沙丘便如金字塔般有了鲜明的轮廓。流线型的沙脊线,呈现着艺术的弧度。向阳面通体金光,每一粒沙子都有了温度,背阴面藏着各自的心事,等着被月光照见,红黄绿白黑各色内心,只向星月敞开。
  极目处,金沙遍野。天空是干净的,没有一丝云朵。金沙是干净的,没有一粒尘埃。心底是干净的,被染过洗过,焠过褪过,不再保有杂质。此时的人间,只有两种颜色,天蓝地黄,背景简洁而唯美,风在高处,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人在其间,想怎么疯怎么疯。怎么拍都是一张意境图,怎么拍,都是一幅唯美画。   最后人去山空,坐滑沙板飞一般下滑,指间飞沙,流泻年华,至少此时此刻,心身干净,单纯,透明,与滑沙板一起抵达。
  再次骑上骆驼,脚下黄沙漫漫,人与驼队的影子映在沙丘,也印在心里。耳边情不自禁地回旋一曲:“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
  与我心应和的,只有风中的沙和脚下的沙,此山的沙和彼山的沙,沙沙鸣响,如日炙沙,如火温豆,又如历史深处,丝绸般的叹息!
  三、月牙泉边
  到月牙泉时已没有月亮。有月亮的时候我们骑着骆驼走在前往鸣沙山的路上。
  此时一轮红日如佛光,普照万里沙丘,身后如万千金塔。
  这里真是一片净土。干净得只有沙子。
  不,还有水。
  记忆中的沙漠,只有永远缓慢无休止行走在漫漫黄沙的驼队,还有杀马饮血。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人在沙漠上奄奄一息,将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在向前探伸的手上,从口型还可以听出一个字——“水……”
  水,一个生命之词,下一刻,他要么成为一具逐渐风干的尸体,最后被风沙掩埋;要么奇迹出现,绿洲就在眼前,他恢复了体力,走出沙漠的困境。
  这一湾月牙泉,就这样出现在大漠深处,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地带,它存在了多久?它带给多少人欣喜?它救过了多少行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的黎民苍生?
  此时,一弯月牙湛蓝,倒映树影沙山,亭台楼阁,像小家碧玉掀开面纱,清盈得如同未经人间烟火,清丽温婉端端款款,就呈现在了眼前。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清灵歌声掠过泉面,似眼睫一霎,波心未漾,我心已澜。那是梦里的声音,那是爱人的脸,多少年来的梦境,而今亲见。靠近你,感受你的心跳,呼吸你的呼吸,天空的镜子,沙漠的眼,如此清晰如此明丽,思慕了多少年,今天,終于相见。
  “只要爱人的面容仍铭刻于心,世界就还是你的家。”静坐于月牙泉的沙岸,对面便是起伏连绵的鸣沙山,中间隔着静静的月牙泉,脑海里忽然掠过奥尔罕·帕慕克的这句话。当年三毛满世界流浪,在撒哈拉安家,而今我穿越三千里,来到鸣沙山,来到月牙泉,想到帕慕克的这句话,字迹像是还在泉水中映着,在蓝色的绸缎上印着,在天空中印中,在沙地上印着,也在脑海中印着。
  在沙上写字,在水上写字,最终都敌不过一阵风。我来鸣沙山的足迹,早已被风抹平;我来月牙泉的身体,又会被列车载往别处去;我此时的所思所忆,便如水上波痕,转瞬即逝。我在沙岸边探询我来此的意义。我每日奔波,上班下班,等发工资,慢慢攒钱,一点一点利用周末调班,攒出一个假期,安置家里,老人小孩,千里迢迢,来鸣沙山,来月牙泉。此时,坐在沙山泉边,风卷着尘沙,拍打我的脸,游人摆千姿做百态,要留住这里的一瞬间。指间流沙纷纷扬,它不能告诉我答案,它只告诉我,沙与泉,聚与散,皆是缘。我久经尘世,游走半生,今天来此,也是俱足了因缘。前半生也若水上写字,皆随了流水。我了却一个旧梦,达到身心的愉悦。还有更多的梦,等我去实现。
  太阳越来越炙烈,拍拍身上的沙,起身走了。不带走一粒沙子。再见了,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这眼里的珍宝;再见了,罗布红麻,借一点泉水的滋润你便把沙漠开成了天堂;再见了雷音寺,当地人称之为解脱庵。
  一眼泉,默默似含情,走过,还又回首留恋。
  “看那,看那,月牙泉。
  想那,念那,月牙泉。
  ……”
  ——选自《编钟》2019第1期
其他文献
西藏是什么,我想那是一个能让人心里种菩提的地方。  ——题记  一腔憨勇地从戈壁去了西藏。抵达时,高原的阳光已准确无误地等在了那里。  视野中的布达拉宫,明亮而庄严,用它散溢出藏着日月乾坤的气息沐浴着万物生灵,以雄浑壮观的姿态,见证着雪域高原徐徐流淌的时光,静谧安详地如同雪域最高的王。  白云聚散,日光倾城,高原的阳光在布达拉宫简洁平整的外立面上极为有限地变化着,仿佛给红白相间的宫墙缠绕上一层轻纱
期刊
每次听到这里那里的孩子跳楼自杀,我的内心都无比沉痛。美好的青春,为何要飘逝在空中?而每一个飘逝的游魂背后,都有一对伤心欲绝的父母,一个永远无法复原的家庭。哪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希望。每每想起我的父母,我总是想起他们对我的千般疼惜万般珍爱。  我一生下来,就毫不客气地直着喉咙,张开没有牙齿,红得像洋火的嘴巴,雏着唇,闭着眼,将红嫩得像一只剥皮的狸猫那样的脸,挤得像一块凝
期刊
初游海南,偶遇一尊红色娘子军的雕像,不禁仰止却步,浮想联翩……如若入梦又仿佛觉醒,它让人内心里分外感动和喜爱,让人凝视也让人沉想。  这尊令人心动的雕像其实并没有现代时尚雕像的超凡,更没有西方古典雕像的绝美与精湛。它不存在艺术论者有关创作的论谈,无需雕塑大家的评判,它只记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展示了一组英雄的传奇——世界上少有的为自由与民主拿起刀枪并高举战旗的伟大的女性们,她们的编制为连,却为后人敬
期刊
再过两天就是冬至了,用老家的话说十冬腊月猪狗也不离窝,天气已进入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  今天回老家上坟,爷爷的坟墓静静立在村头的荒野上,也许那里只是七年前爷爷短暂休息的地方,爷爷现在已经到了天堂,因为天堂没有寒冷。明天是爷爷去世八周年的日子,走在爷爷赶着驴车的羊肠小道上,路过爷爷种过的自留地,爬上爷爷曾经赶着羊群的悬梁洼,停车驻足再看一眼爷爷打的那口老井。东圪堵上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杏树,没有叮嘱、
期刊
在乐山,早就听说这么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许你去过大佛、峨眉山、乌尤寺。但不知你去乐山市区逛过没有。在乐山市区游玩,那可是另外一种情趣。是的,在乐山看风景,无论是站在空中俯瞰,还是极目远致乐山都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行走在绿心,你完全可以被道路两旁那粉红色的桃花惊呆。而在乐山高楼林立间穿越,那充满现代、时尚元素的都市又让你油然而生。  乐山,这座既有田园之色,又有都市之感,的确让人淋漓尽致
期刊
董志塬,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十几条河沟伸向塬心,把平坦的塬面分割成碎块,于是沟、峁、塬、梁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恰是这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董志塬独特的气候和景致。  董志塬四季分明,这里的春天来的较晚,乍暖还寒的日子,沟峁塬梁仍是一片荒凉,到了清明前后天气才渐渐变暖。山沟里向阳的山坡是最能感应到春天的地方,一片片新绿躺在暖坡上伸着懒腰,揉着惺忪的睡眼把早春打量。每到这个时候,田间地头人影穿梭,
期刊
一  大理把我变得庸俗了,庸俗的想让我在人民路上唱歌、呐喊、恋爱,想让我去穷尽所有庸俗的感觉,然后慢慢学会活的像个俗人一样,我不能拒绝,因为我爱这庸俗,因为这庸俗沾染的是大理最纯朴而厚实的泥土气,因为这庸俗沾染上的是苍山的云,是洱海的浪,是所有关于大理古城里南诏和大理国的传说,是每一个关于大理的瘾。  所以一定要把我变成一个俗人,这样我才能有最融洽的和谐感,像一个俗人一样在大理漫步,生活和寻觅,那
期刊
虽说“春打六九头”,往往在过年前后就已经打春,但北方的春天来得晚。即使是正月尽了,天气也不会暖和到哪去。人们把它依然当作“冬天”,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叫“正月”罢了!  村里的男人们不能再像冬天那样慵懒着生活。他们把如冻僵的长蛇一样的绳线从墙上取下来,扔到太阳底下晒苏醒了,像捋羊肠子一样,仔细捋一遍,检查一遍,如果没有需要修补的地方,摔打摔打又挂在墙上。选一个暖和的天气,把盖着灰尘的被子沉睡了很久的犁
期刊
1987年9月,我考入冠县一中,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学习最勤奋、最刻苦的三年时光。  记得那年高中入学考试是在七月份。考试前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去一中看考场,才知道我们被分到离一中五里远的直隶村中学考试。可是晚上住宿又出了问题,考试前听说可以住高中宿舍,可當我们去问时,学校却不让住。这时一个同学说可以去他亲戚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亲戚家也住不下。住宾馆?我们只带着两天饭费,没有住宾馆的钱。这可怎么办?难道
期刊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我是他几十年从教生涯中遇到的一名学生。他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之一。当我们这些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他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时,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他就是我的老师——梁富友老师!  ——题记  在母校一百周年校庆时,我一人悄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沿着主走道慢慢步入校园,走道两侧摆满了记录一中辉煌历史的老照片,那是一中发展的年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