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般绚烂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更画作是在启蒙运动和欧洲19世纪一连串革命,以及社会各种信息刺激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作品纯烈饱满,洋溢着异域风情和原生态的野性。画面高度凝结了画家的思考,思考人性的自我和自由的珍贵。倘若说高更的画作是一幅幅伟大的作品,那么画家的传奇人生更是一部非凡的艺术杰作。
  关键词:浓烈;野性;原始;自我;哲学;思考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三个终极疑问,谁不曾大惑?求解之路千万条,西方美术界的画家高更用自己的传奇人生给出了回答。高更的一生,活得颇为潇洒。然而,“一辈子”这三个字听来熟悉,其间却有太多的触不可及。是问心有愧,还是死而无憾?实则也没有几步之遥。这样的人生留下了太多的悬念,曲终人不散,留给世人一一破解。倘若求解之路是用数学题的方程式,那该多简洁。如果解惑大法是哲学家的一本学术著作,将会多系统。然而艺术家们不会这样,他们洒脱而自在,一路飙歌一路行,缤纷又璀璨,让人们爱恨交织却心生艳羡。爱也罢,恨也罢,艺术家们大约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特殊人种,从远方赶来,留下诸多艺术珍宝。而其放逐人生,更如天边的刹那火焰,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惊鸿一般短暂,但却似夏花一样绚烂。狂野的活法儿,更像是美丽又带着些许玫瑰花刺的艺术杰作,宣泄着不虚此生,也写满了不虚此行。高更,便是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那个为艺术魔怔的主人公之原型。英国小说家毛姆,以高更跌宕离奇的人生作为底本,创作了该书。1848年6月7日,高更出生于巴黎。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年份。该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1848的欧洲,一连串革命,首先在西西里岛掀起,而后革命又扩展到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国等国,继而又波及到了奥地利。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街头展开激烈的街垒战。工人、学生和市民们高唱着《马赛曲》,冲进波旁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法国二月革命,是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在大时代疾风骤雨中诞生的画家高更,注定要呈交出一份动荡不安的履历。法国举国之动荡,累及到他的家,而他的家族也颇富有革命性。高更的父亲是位激进记者,其言论早已引起了政府的怀疑与监视。高更的母亲更非等闲之辈,她曾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被指控谋杀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即高更的外祖母,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工人运动的组织人和女权主义的推动者——特里斯坦。高更出生时,外祖母已去世四年。不过,高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和外祖母一致的追求,为了自己的心中梦想而决绝燃烧,烈火焚身亦在所不惜。成年后的高更,常津津乐道母亲这边的家世,甚为外祖母的壮举而骄傲。他热衷于对人们诉说外祖母是如何宣扬社会主义、提倡两性平等和性爱自由。而他外祖母的父亲曾经在西班牙统治时期的秘鲁当过总督,故而高更把秘鲁总督和西班牙古老贵族波吉亚家族,视作他的先祖。波吉亚家族是15世纪至16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西班牙裔贵族,是仅次于美第奇家族的著名家族。高更还自认是混血儿,有一半欧洲和一半非欧洲血统。他自负地说自己“来自阿拉贡,是一个野蛮人”。阿拉贡是西班牙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也是著名画家戈雅的故乡。高更如此醉心自己的显赫家世,并对外肆意颂扬,也是景仰先祖那些曲折传奇的故事,向往他们昔日的辉煌。不过,高更并非仅是心动,日后他用行动见证了他传承先祖遗志的决心。
  高更出生不久,拿破仑三世称帝,残酷镇压共和派。高更父亲曾任共和派报纸的撰稿人,他们全家被迫离开巴黎,移居南美洲。航海途中,高更父亲病故。母亲带着高更姐弟,在秘鲁首都利马,受到家族亲戚热情接待。这位亲戚家境豪奢,在利马这座南美洲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高更度过快乐的童年。利马终年阳光灿烂,海风阵阵,绿树和繁花交相辉映,如此美景印刻在高更心里,日后成为他的乡愁。此外,高更最初对黑人女人有了性的感觉,也是基于童年。他曾回忆,他和黑人女仆共睡一张床,那时女仆穿得很少。1855年,高更祖父去世,法國政局相对稳定,为继承祖父遗产,他们全家又回到法国。高更被送入神学校寄宿学习,但他无法融入其中。他甚是怀念在秘鲁的欢愉日子,孤独不与人同。老师们说他古怪而有天赋。一位老师断言:“这个孩子将来不是白痴就是天才。”这句谶语对高更颇有影响,日后他曾多次提到此事。困在法国,不代表高更可以安居。17岁,他中止学习,决意出海,任何阻挠都无济于事。他在海军待了6年,其中3年服兵役,普法战争中他是拿破仑号巡洋舰上的一名三等水兵。当水手和海军,高更得以游历各地,他航海到过南美洲、加勒比海、印度洋、北极圈等,野心在青年时代就已蓬勃壮大。不过,他最爱的还是南方海域,那里有他往昔的乡愁,他挚爱的秘鲁风情。1867年,高更母亲病逝,他还在海上,未能参加母亲葬礼。离开海军后,他当上了股票经济人,收入颇丰,还迎娶了一位富有的丹麦姑娘为妻。1876年,28岁的高更结识了一位富有的收藏家和艺术品赞助者阿罗萨。正是此人,把高更引向另一个世界。此前,他的生活与艺术根本无缘。
  阿罗萨把德拉克罗瓦、柯罗、库尔贝等人的画作引荐给高更,高更惊喜异常。阿罗萨收藏的这些名作对高更产生深远影响。想来每一位伟大人物,在某个节点上,总会遇到改变他命运的人,佛家称之助缘。好比高更遇到阿罗萨,弘一大师遇到夏丏尊。在世俗世界,高更是一成功人士,家有妻小和宅院,年入三万法郎,优裕的生活让他也能收集艺术品。此外,高更还经常走访画廊,结交艺术界朋友,并开始试着作画。他认识了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在毕沙罗的指导下,他很快入门。高更勤奋,给自己定下“每天都要作画”的戒律。有一种人,只能说其是天才。高更起步晚,入门晚,一旦上手,很快就有一番境界。他早期作品就颇有灵性,有印象派风格的,也有柯罗画风的,可以说是有样学样,但画作潜藏的顽强和蓬勃的生命力,却是高更独有的。被誉为“星期日画家”的高更,渐渐不满足这样的现状。1882年,法国金融危机爆发,高更失业。因此契机,高更向前半生说再见,后半生轰轰烈烈开始了。次年,高更丢下妻儿,与大名鼎鼎的梵高一同去法国南部小镇阿尔作画。当然,当时的二人都名不见经传。高更与梵高相爱相杀,从蜜月期很快过渡到了水火不容。高更决然离去,留下了血淋淋和病歪歪的梵高独自疗伤。从高更抛妻弃子到果断离开挚爱他的友人梵高来看,毋庸讳言,高更人性上有残忍和自私凉薄的一面。与之呼应的则是高更艺术生涯的辉煌时刻即将来到。清顺治皇帝曾说:“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高更可不糊涂,他终于找到了自我。他来到大溪地,在阳光明艳、缤纷绮丽的热带风情岛屿上,高更找到了久违的家园的味道,乡愁之痛得以舒缓。   在这片人间仙境,高更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得以安住。并且,这里还拥有高更一直向往的,逃离一切欧洲矫揉造作,谓之曰“文明”的事物,可以自由尽享食物与性爱。热带风情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成为画家最好的春药。高更在这里激发起汹涌澎湃的灵感,创作了一大批风格迥异的作品,如《万福玛利亚》《你何时结婚?》《死亡的幽灵在注视》《降生》等杰作。作品风格纯一,无不充沛着原汁原味的热带风情和浓郁的、未开发的、远古的生命气息。画作一改过去高更创作的印象派风格模式,画面色彩热烈而沉郁,情感真挚并饱满,人物和风景造型粗拙浑厚,更重要的是高更把象征意义赋予其中,作品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高更在这里享受着自由,纯粹而无畏,把现实和世俗统统抛诸脑后。可维系他生命的一张大网,不可能由此一人意志而断裂。高更远在欧洲还有妻小。并且,高更矛盾之处在于,他决绝抛弃欧洲的世故,却依然渴望世故的欧洲认同和肯定他的画作。高更在热带岛屿和欧洲之间往来数次,肉身和灵魂也飘荡在现实和梦境里。这期间他经历了生活的打击和艺术的被嘲笑,生活越发穷困潦倒。而他原生态的艺术作品,一时间尚不能被摇曳飘香的文明巴黎认可,引来的只是孟浪般的阵阵讥笑。高更注定像他的先辈们一样,既要品尝自由的甜头,就要独吞自由的苦楚。针无两头尖。高更毕竟是血肉之身,就在他最后一次回到岛屿时,他为性爱自由付出了代价。在巴黎,他从妓女身上染上了梅毒,疾病让他痛苦难耐。就在病魔排山倒海倾压之际,欧洲久未通信的妻子也传来消息,高更的爱女不幸病逝。身与灵之痛,终于把高更推向了绝境。
  1897年,绝望的高更决定自杀。可笑的是,他数次自杀全部失败。或许命运偏要折磨高更,不遂他愿,逼他给世界留下什么。最后一次自杀获救后,高更像回光返照一般,进入迷狂状态,画下了他一生的巅峰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史诗般的巨作,是伟大艺术家最后一次吐露芬芳。画作雄壮奇诡,把人类一生之命运,用哲学式思考阐述殆尽。人类从出生,到青年茁壮,再到垂垂老矣,直至走向生命终结,意义何为?价值何在?来无影去无踪吗?这是一种哲学的思辨态度。高更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巨画的各个章节里,画作因此而升华突破。此作并非单一画面,而是有了思想上的博大内涵和哲学上的深刻叩问。画家在呼唤什么?他在呼唤宇宙真理和生命真相。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三大基本命题,也是自我觉醒和确立的开始。自我是有限的,是不能被单独确立的,必须依靠他者,无法独自获取。当历史车轮从文艺复兴走到启蒙运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开始不断思考和重新定位神与人的关系。这是一个漫长的求索过程,也是一个神不断退位、人无限壮大的过程。在黑暗的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哲学不需要研究这些。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画中,凡人开始露出微笑,自我第一次在画家笔下开始出现。当历史走到19世纪,前期有了文藝复兴,现在有了启蒙运动,再加上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刺激,导致人性自我彻底觉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当将自我置身于宇宙的各种千丝万缕的错综关系中时,自我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19世纪,马克思学说建立,自我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重关系得以确立。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更,实则与马克思的思考一致。人性渴望彻底自由,自我需要重新定位。只是哲学家和艺术家,分别从不同维度,运用不同符号系统来阐释自我和人性。哲学家用逻辑和社会事实,艺术家则用色彩和生活方式。他们都在表达同一诉求,都在借助一个他者作为标杆来确认自我。这个他者,也许是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也许是上帝、大自然或人。当自我被定位后,人特有的生存特性才得以显现,也才能重新思考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自由、解放、不朽、伟大等派生的,都是在自我确立后衍生的。高更从来到童年一样梦幻般的热带岛屿中,缓解了他久违的乡愁,他第一次自我得以确立。在创作绘画时,点燃起他所有的热情和渴望,他的生命热力有了一次全新的投注,第二次自我得以确立。在与土著少女一次次做爱中,他的肉欲和心灵得以舒缓和宣泄。他通过频繁的两性互动,第三次自我得到确立。凉薄自私、残忍和不负责任的高更,在大溪地过上他想过的逍遥日子,最终确立了自我,放弃了其他,算是不白活一回。先不去简单否定或肯定艺术和伦理、自我和责任的孰重孰轻?让子弹飞一会儿,百家争鸣的时间长一些。我们还是会慨叹高更的勇敢,毕竟多数人只是想想,鲜有人敢用行动来寻求人生真解。有人说蝴蝶飞不过沧海,高更却飘到很远,抵达了内心。谁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方式绽放自己,最终问心无愧和死而无憾。谁能做到?谁敢做到?
  作者简介:
  王彧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摘 要:基弗的作品充斥着张力,震撼人心,往往主题晦涩,其表现形式主要源自于艺术家采用丰富的象征性符号和历史神话题材,使用材料根据画面内容的定义来选取。基弗善于运用材料来隐喻和讽喻,艺术题材更多的是关注德国纳粹时期恐怖的历史,希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的历史文化。基弗是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更多带有时代的烙印,隐含着一种饱含痛苦的历史使命感,使人沉思。  关键词:材料;基弗;符号图像;隐喻 
期刊
摘 要:古今中外,中西交流一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话题,在中画西用、西画中用的反复运用中,难免会出现中西绘画的碰撞。清康熙五十四(1715)年,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到中国传教,并传播西方绘画。文章以其宫廷代表作《百骏图》为例,结合自己的研究生主修专业,就其工笔花鸟画创作展开论述,通过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绘画特点,来说明郎世宁如何将西画中用融合到其创作中,同时阐述从郎世宁的
期刊
摘 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
期刊
提 要: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强调弗·雷·利维斯(F.R.Leavis)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从这一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利维斯具体在哪些方面对巴克森德尔的艺术史观产生了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巴克森德尔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巴克森德尔;利维斯;图像;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
期刊
摘 要:创造性是艺术创作的精髓和使命,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是在艺术家技术和修养生和熟之间产生的,有很多画家往往是一笔成名,乃至究其一生亦再难超越。原因无他,仅仅在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毕其功于一役,此后则将其作为一种令自己安心踏实的模式,纵使后来的一些所谓的“变化”被覆盖上名为“转变”的新衣,实则依旧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既熟悉又陌生,千头万绪不知所措的时候,恰恰是最接近创作的常态。我们不一定非要做到胸有成竹
期刊
摘 要:《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这本书是德勒兹在这个有秩序的世界里创建的一种概念,在这个概念的大前提下,美学世界有了新的存在条件和存在方式,而在这种变化里,作者对绘画的呈现和诞生有了新的思考:在哲学范畴中什么是绘画的实质,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对绘画的创作到底还处在什么阶段,什么是绘画的真实?这些问题,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解决它,但一定要去思考,用思辨的方式来思考。文章借助书中
期刊
米芾对书画研究颇深,在书法史上留下了丰富庞大的书法体系,为当代书法家研究书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当代书法家对米芾的书法理论、书法思想和书法技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由于米芾书法资料全面,后世对米芾书法的研究者也日益增多,相关研究成果也很丰富。米芾生性不羁,但对于诗书画有着执着的热爱,米芾学习了大家们书法的精华,注重自己的“意”的表达,认为书法应表达自己的真实自然的情感,集大家之长于一身,其书法具有飘
期刊
楊璐作品
期刊
關琦作品
期刊
摘 要:唐卡作为雪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和风采,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周边地域的文化艺术精华,形成了色彩鲜明的唐卡艺术。文章主要介绍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的唐卡艺术在用线上的讲究与艺术特色,试图对唐卡艺术中线的构图功能、审美功能以及线条在树木松石、白云流水、佛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唐卡艺术;线条;民族艺术  一、唐卡的含义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