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阅卷实录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yan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70分)
  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写作指导
  材料理解的关键之处是探寻两个看似矛盾的关键词语“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的内在联系。
  1.“企图无所不知不可取、不现实、没有必要”,由此引申,“博学不如精攻”“术业有专攻”。
  2.要善于“知”:知门道,知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正确认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4.“不企图无所不知”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也是一种善意的劝诫。
  写作时,可从正面论述,分析原因,为什么要“专一些”,分析“专一些”的好处等;也可从反面论述,批判“企图无所不知”的弊端、危害;更可从“博与专”的关系角度入手,辩证分析,深入解读。
  阅卷的几个注意点: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一类卷
  专攻与认知
  □一考生
  韩愈在《师说》中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本意是讲个人有所长,要虚心求学,但不妨用“专攻”来做一篇文章,此间道理,亦值人深思。
  老子曾有过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得愈多,就会愈发显得知识贫乏,不如守着内心的清静平和。
  每个人应当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划一个圈,“专攻”这个圈里的内容。胡适晚年名誉颇盛,频繁出席各种外交场合,结交各界名流,又想兼顾自己的文化创作,自是分身乏术,无所大成。相反的,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则给我们诠释了“作家”的含义。当被问及获奖感想时,他表示:“只想风波赶紧过去,大家该干嘛干嘛去。”短短两语,道出莫言心声。心之所想,精力所使,文学“风波”岂能撼之,又岂能易之。初心不变,专攻不变。我想,莫言之所以能获得奖项,与他无心名禄,专攻写作不无关系。
  哲人曾说,人越是知识丰富,便越容易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大千世界,书帙浩繁,单凭人短暂的一生,又能从中汲取多少知识呢?因此,没有人能够无所不知,亚里士多德如此,尼采如此,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亦如此。
  只有专攻一点,钉子才能嵌进木板,人才能有所成就,真正的大师从不为获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因为他们知道,在认知的边缘凿出一个小口后,等待着的将会是更大的空白。
  当然,专攻己之所攻,不是否定通才、全才,而是虑及常人。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选己所爱之知,攻之,成之,岂不乐哉。
  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则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意志专攻我们所选择的“施力点”,求得触碰认知的边缘。
  评点:文章非常契合材料之内核,写作亮点纷呈。引用精当,不枝不蔓;对比有力,发人深省;辩证分析有度,以哲理服人。且语言老到,品之余味不尽。得68分。
  三类卷
  知在深,不在广
  □一考生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在哲学上看来,两者显然是矛盾的。而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到底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人们的认知应在深,而不在广。
  认知能力就似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范围广了,力就随之分解,从而减弱了对事物认知的深度。而如今很多人都被困在“认识的事物越多,懂得道理就越多”的错误观念里,结果越是企图无所不知,就越是事与愿违。
  知,对于这个词的解释不能用“广”来要求,那样只会显得肤浅。与其宽泛于所有事物,不如探究一个现象。暂且不提牛顿为什么只在力学与万有引力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且也不考虑为什么达尔文只在生物进化论方面超乎常人,就单单探究为什么林西莉作为一个外国学者却因《汉字王国里的“人”》而成为汉语言学家。这正是因为林西莉在对汉语文化的认知上秉着求“深”的态度。也许她认为作为一名外国人学习外国知识时,应一步一个脚印,在小范围内循序渐进,从而促成了她的成功。试想一下,是不是她认知文化的时候视眼太狭隘了呢?还是她对自己能力有所怀疑呢?显然都不是,她只是摒弃了常人认知事物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愚蠢,而选择一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她的视角里,文化探究的深度重要于事物的宽度。所以说,人们的野心往往是想要无所不知,到头来却一无所知。“三思而后行”,不也是要求“知”在深,却非范围之“广”。
  知,往往有些人注意于范围之宽广,却忽略了追求的深度,这样做的弊总是大于利的。纵观当今社会,多少父母出于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逼迫自己的子女去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也许在父母的眼中只有懂的东西越多,才得以鹤立鸡群。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定父母的做法,但父母更应知道孩子并非无所不知才是“优”。其实,让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一个方面,重点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更有利于子女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以此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应专心于一个事物,专注一个方面,告别浅尝辄止。所以说,与其注重量,还不如注重质吧。
  心太大,可能最后收为己有的就寥寥无几。因此,我们还是要做到,知在深,而不在广。
  评点:文章立意正确,中心明确,围绕“知在深,不在广”,写作思路清晰,属于正反对照式的变式。能够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能够采用假设分析法,使得论证饱满,并且能联系当今社会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但作者的叙例语言稍显啰嗦,不够简洁。得55分。
  (编辑:彭宇)
其他文献
匆匆过了二十多年,我自然也是常常哭,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  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出声,这些怪异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的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的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能莫名其妙地笑了。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他这句冷语所显露的)和我们先前所认为
【2016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  我们必须能够回忆: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  如果回忆很多,我们还必须能够忘记……  这段文字截选自里尔克的《诗是经验》,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
打击“新八股”,呼唤考生抒发真情实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新方向。  一、记叙文的抒情技巧  1.细微之处见真诚  作文中如果能抓住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则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如优秀作文《零距离》一文片段——  儿时,我与父亲形影不离。渐渐地,我长大了,父女俩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就像一片水塘旱成了草地,又荒成了沙漠。但即便面对我的冷漠,父亲的爱也从未间断过,小时候的一声声叮
现在是看脸的时代,微整形成了家常便饭,美图软件泛滥网络。当人们都在关注一张张美丽的面孔时,艺术家Pepe却反过来,拍摄了一些“没头脑”照片——人们总认为面容是美丽的主体,他偏要抛弃主体,去展示身体的次要部分:平躺、跳跃、挺拔、蜷缩……简而言之,即便没了头,一个人的情绪仍然可以饱满地显现在来。他说,人们对美好容貌的过分关注是一种迷失,他希望人们能把目光从面孔中抽离出来,也许就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我眼中的她:认识袁铮是在高二开学,也许是对文字的共有感触,我们时常交流文字。她是一个擅长数学的文科生,因而文字间富有一种逻辑化的层次感;她细腻、柔和,喜欢温风,喜欢并不汲汲的期盼,会为庄周的陶然痴迷,为一茶的童真会心,为知堂的性情感动。她复杂而又简单,坚信着文学的作用可以很简单,带给人极为简单的愉悦和感动。愉悦和感动之后有着她的追求和愿望,虽然追求和愿望总是让人想到功利性的事物,而我确信她写文章是
在一个距今五千年前的古埃及法老坟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两罐密封严实的小麦。据说当考古学家打开瓶盖时,那些小麦已经化成了灰,即使埋到最肥沃的土壤里,也无法生长。但是,我们看到,今天,法老墓外,小麦遍布世界各地。  种子埋在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封存起来,是要求永生,却得到腐朽。启迪人的思想同样,在一代又一代人心灵的沃土上播种、繁衍、发展,方具有生生不息的能量。再好的思想都容不得故步自封。(北方摘自作者的
文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保持正常,符合世俗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也毁掉了他们的禀赋。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何感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脱离现实,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能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对这则材料的解读,关键是要理解所谓的“怪癖”指的是什么。克服了“怪癖”就毁掉“禀赋”,可见,这里的“怪癖”是褒义词,是异于
张牧青,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与演讲比赛吉林赛区最佳辩手称号。擅长英语、绘画、篮球及黑管演奏。酷爱文学创作,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热爱生活,善于交流。小学期间开始进行写作,在生活中观察细节、积累素材,已完成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各种类型习作10余万字。他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解读,出自一人
我只想静静。  看看天边的白云,看看地上的泥土、青草。  “国庆七开乐,去哪玩了?”有人问。我会不紧不慢地说:“哪都不去,呆在乡下,呼吸新鲜空气,把上学时的紧张气氛放下来,慢下来,甚至有几天忘记它,在乡下静静地玩。”  “不无聊吗?”我会回答:“乡下有时家里没人,邻居也都旅游去了,我一个人在家,但并不无聊,也许是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的感觉,把家里的阿猫叫出来,静静地,抚摸它,为它梳理毛发,看着这只
素材A 山西面馆晋风晋韵  2015年年末,一座古色古香、装修典雅的山西刀削面馆在美国洛杉矶开业。面馆装修极具山西特色,窑洞的设计,让人想起晋商大院;白色的墙壁上,有皮影装饰。餐厅不论从设计还是食材、器皿的选择,都体现着独特的晋风晋韵。一碗售价10美元的面,辅菜是地道的山西菜,烹饪原料完全来自山西,保证原汁原味。但是在餐具设置上,除了餐桌上摆放筷子,在进门的备餐柜里,还准备了多套刀叉,方便有不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