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译官”还是“翻译”?——再论“译”的本义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一贯被用来证明"译"的本义为"译官"的《礼记·王制》和《周礼·秋官》两篇文献,由于创作时代存疑,实则不足以成为支持这一论点的有力证据;而相关出土文献的缺失,使得从文字学角度切入的分析亦无法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根据词义引申的一般逻辑推断,"译"的本义更有可能是指"翻译"这一行为,而非"译官"。
其他文献
摘 要:钱锺书在《围城》和《容安馆札记》等著作中多次论及陈三立诗歌,其看法颇受陈衍之影响,但也有驳辩。钱氏认为陈三立诗歌是具有艰深风格的诗人之诗,但诗学不精。其持论自有深到之处,亦偶现求全之偏。  关键词:钱锺书;陈三立;诗歌  宣统二年(1910)钱锺书出生时,陈三立已经五十八岁,《散原精舍诗》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陈三立去世,钱锺书都在长大、读书和求学之中,这两个
对陈独秀如何进入北大,历史已有定论,但对两年后陈独秀与北大分道扬镳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大约有以下几点:新旧文化之争;私德不检;学术水平低;同事倾轧。此四种说法虽各有其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新兴的高等教育办学实体,由于其人才培养规格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其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因此,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