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谋利益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

来源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l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号召无产阶级起来为基本权益而抗争。中国的农民、工人长期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没有基本权益保障。共产党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旧制度,率先在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实行民主制度,使翻身的劳苦大众享受到了民主和自由,获得了基本权益。共产党提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并以张思德为榜样来进行阐述。《为人民服务》一文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但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从而揭示了共产党人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执政观。
  [关键词]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张思德;基本权益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2-0102-06
  [收稿日期]2016-01-28
  [作者简介]耿艳鹏(1949—),男,山东寿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人对基本权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人的基本权益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东西,如生存权、发展权、人格平等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益。它的主体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因为它是社会性的权益,所以,人人都有享有它的权力。但在阶级社会,人格和人的基本权益却很难平等,一些掌握生产资料和政治资源的人或集团,为了自己的私利,往往运用各种权力有时甚至动用武力掠夺和剥夺另一部分人(有时还是多数人)的基本权益,使得这部分人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沦为无产阶级,丧失基本人格和基本的权益,有时连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权都没有!马克思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才使人们认识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丧失基本人格和基本权益的根源,认识觉醒后,无产阶级才起来抗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就是号召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团结起来,推翻剥夺人们基本权益的压迫者和黑暗的社会制度,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就是这样去做的,而且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可是,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道貌岸然,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攻击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奋斗史,企图把共产党的斗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立起来。对他们的污蔑攻击,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在对人民的根本态度上,共产党人要象毛泽东那样,也要不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明确表达自身的执政观。一、共产党要为人民争得基本权益1944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庄严宣告:“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05在旧中国,劳动人民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想得到的权益是什么?是生存权和谋生的物质利益享有权!人太穷,家太穷,一无所有,处处受压迫剥削,缺吃少穿,生命都难保,其它何谈?共产党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解放人民、推翻旧制度,让人民翻身做社会的主人,过上好生活为党的宗旨和使命。
  第2期耿艳鹏:为人民谋利益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1920年10月,正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者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宣告“共产主义者主张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共有,社会共用。要是生产工具收归共有共用了,私有财产和赁银制度就自然跟着消灭。社会上个人剥夺个人的现状也会绝对没有……”;“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2]P485-486这样的宣言是为什么呢?因为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及他们的后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利用封建制度和资本制度,为榨取剩余价值,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工人、农民、小商人和其他劳动者,剥夺了劳动者和人民大众的生存条件。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国工人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刘明逵在《一九一二———九二一年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收集了大量当时各地工人劳作与生活情形的资料:工人劳动时间大部分在12至16小时,“由于每日工作时间之长,全年工作日数之多,加之劳动条件异常恶劣,就使工人们在身心两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害……中外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大的利润,任何为改善劳动条件的支出都极力减少,厂矿的设备十分恶劣,工人大都在厂房狭小、空气污浊、及毫无安全设备的危险条件下,从事长时间的紧张劳动。因此,工人们的职业病与伤亡事故都特别严重。”而工人的工资却非常低。《东方杂志》《新青年》《社会科学杂志》1920年至1921年对各地各业的工资专门作过调查,“铁路工人、海员和市政工人的工资较高,纺织与其他工厂工人次之,矿工的工资最低。从整个工人阶级来说,他们的工资都是极低的。除极少一部分技术工人每日工资有超过一元以上者外,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最高的不过五角多,最低的还不及二角,甚至还有不到一角,一般是二、三角。女工、童工与男工作同样的工作,所得工资比男工却少得多,女工约低于男工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童工约低于男工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据1924年出版的日人西川喜一的《中部支那劳动者的现状和全国劳动争议》所记载,日本工人工资比中国工人高4.1倍,美国工人比中国工人高14.8倍。“对这样低的可怜的工资,中外资本家还要用各种罚款以及其他方式进行盘夺。”[3]P107-115工人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艰辛,甚至生命都没有保障。1925年轰动中国与世界的“五卅”运动,导火索就是日本资本家随意枪杀工人顾正红,引发全中国工人阶级和各界爱国民众的抗议热潮,演化成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毛泽东论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时说:“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4]P644
  中国的农民更苦。蔡和森1925年4月在《今年“五一”之广东农民运动》中详谈广东农民的现状:“广东农民,大多数为佃农,其次为半自耕及自耕农。现在他们所受的经济压迫之显然可见者:第一是田租,大多数五成以上归田主所得;第二是田亩捐,每亩由二毫至六毫,田主佃户各出一半……第三是军队苛捐,约占农产物价格百分之三、四或名目繁多,且征收不止一次……第四是青苗债,每年青黄不接之际,农民向地主借钱还谷,大都借两元还一石谷,月息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第五临时借贷,农民需用工具肥料种子及吃用等,向地主临时借钱谷,月息由三分至五分;第六私当,农民意外急需时拿自己的东西向地主抵借,利息是以日计算者,农民呼之为‘雷公劈’;第七公当,月息三分,赎期半年或一年;第八钱粮预征,政府因筹军费预征钱粮,地主亦有预收田租者。所以他们的经济压迫,概括的说约有四项:就是重租,苛捐,高利贷和钱粮预征。自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以来,农民所受的政治压迫亦与日俱深。”其中广宁县“人口约四十万,农民占百分之八十。农户中佃农占百分之六十,半自耕农百分之三十,自耕农百分之十。大地主甚多。占人口多数之佃农,其生活极苦,其向地主所佃之田,每年每亩亏本约在六元以上。”[3]P54-57毛泽东说:“我在兴国调查中,知道地主占有土地达百分之四十,富农占有土地达百分之三十,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为百分之十,总计地主与富农占有土地达百分之八十,中农、贫农只占百分之二十。但是,地主人口不过百分之一,富农人口不过百分之五,而贫农、中农人口则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则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的结论,只有两字:革命。”[5]P26   中国的腹地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但土地关系也是如此。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的家乡仪陇县,据1947年至1949年的综合调查:全县94443户451151人中,地主4013户24488人,占总人口5.43%;富农2565户17007人,占总人口3.77%;全县共有耕地571188.7亩(按5挑为一亩计),其中地主占151360.8亩,占总面积的26.5%,人均占耕地6.18亩(其中占地85亩以上的地主319户);富农占50619.7亩,占总面积的8.86%,人均2.98亩。占总人口9.20%的地主、富农,占耕地总面积35.36%。占总人口84.09%的中农和贫农人均耕地只有0.88亩,低于全县人均数的30.71%。有4013户12121人雇农、贫民和游民只有耕地1699.7亩,人均仅0.14亩。[6]P178
  四川的农村还不仅如此。“当此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亟亟向中国发展,农业经济日渐破产的时候,四川农民感觉的痛苦,比其他各省还甚。在历年各军阀互相混战中及平日之种种剥削,都是农民吃了大亏。而一般地主阶级,因为土匪之骚扰,感觉生活之不安,于是笼络人民,提倡办团,现在虽有些县份把土匪肃清了,而一般农民头上,却再加上一层团阀之剥削与压迫,兼之各大地主及土豪劣绅的重押重租,大利盘剥,与夫物价之飞涨,币制之混乱,更使一般小农阶级日渐破产,贫民阶级连生活也不能维持了。因此,他们要求解放之心,实在比什么迫切……” [7]P101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意志起来革命,号召并带领劳动人民起来推翻旧世界,以建立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享有充分政治和物质等基本权益的新社会。二、共产党在领导开展革命运动中为人民谋取权益劳动人民要争取基本权益,首要条件是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切旧制度,政治上得到翻身解放,人身获得自由与尊严,获得劳动权,经济上获得赖以生存及能够富裕起来的生产资料享有权和物质分配权。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其任务、目标,正是人民的迫切要求。
  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上海并波及全国的五卅运动,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等等,都是向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外国侵略势力抗争,以图从他们手里索回人的基本权益。然而,没有正确的革命策略,这等于与虎谋皮,因此工农群众总是一次次失败,仍然生活在悲惨世界中。八一起义的枪声,宣告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人终于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明白“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P1074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向湘赣边井冈山进军之初,在三湾改编时,就举起了对普通人人格的尊重、为人民谋取基本权益的大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军队实行民主制度,给普通士兵以人格尊重和基本权益,产生了巨大威力。毛泽东说:“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然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 [9]P63-65从此,民主制度成为人民军队乃至人民政权的基本保证。
  1941年,正处在抗日战争关键时期,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行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毛泽东说:“就目前来说,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泽东宣言:“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1]P808-809 《为人民服务》阐明了这一思想:人民,占社会总人口的大多数,其主体就是工农大众。“解放人民”、“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要解救受难的群众、“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践行党的宗旨[1]P1004-1005。可见,共产党的执政观,本质上还是一个群众观。“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给自己定下的明确要求,也是一种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人民争得生存权,要靠革命者和广大人民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人民争得生存权后,要靠民主政治和制度来确保其他权益的落实。要走上富裕道路,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过上长久幸福的生活,需要共产党人从决策、治国,到具体行动,来做许许多多切实的工作,没有“完全”“彻底”的精神怎么行呢!毛泽东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表明共产党有决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包括话语权,批评权、监督权、建言、参政权,李鼎铭这样的非共产党人社会贤达提出“精兵简政”的意见,其中包括减轻民众岁赋,“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表明中国共产党心胸坦荡,不但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且能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尤其人们的话语权,批评权、监督权、建言、参政权,努力做到“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并由衷希望革命队伍亲密、团结,发展壮大,人民的事业不断兴旺起来。[1]P1004-1005   共产党立志为人民谋翻身解放谋利益幸福,但在当时形势下,面临日寇侵略,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上的压迫、军事上的围剿,经济上封锁,为人民做些事很不容易。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共产党创建并率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依靠人民的支持,坚持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从中央苏区(及其他苏区),到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十多年不懈奋斗,创建—被打压—坚持—再发展,终为劳动人民创下了一块、几块、十几块红色家园。在那里,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充分的人格尊重和基本权益,并有红色法律给予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中国境内,只有解放区是彻底地实现了。”[1]P1070共产党并不为此满足,因为他要为全中国劳动人民谋最大利益,让更多的穷苦人得到翻身,获得基本权益,过上幸福生活。《为人民服务》 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一执政思想:既然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能让人民充分享有基本权益,就应该继续奋斗,让更多的穷苦人民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所以,毛泽东说:“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1]P1005过去,人们以为是上帝、神灵或帝王、英雄创造历史,普通老百姓生不如意,死亦草草埋葬了事。马列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为什么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就是因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所以必须要尊重他们,其中包括他们的人格和基本权益。《为人民服务》还阐明了人格的平等观和怎样才能体现人格的平等,那就是相互尊重,尤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老百姓,村民)的尊重!炊事员、普通战士、老百姓死了也开个追悼会,也给以追思,体现人有同等的尊严,不忘其做过的有益事情,肯定其人生的价值,寄托哀思,可以让每一个人生平上的真善美都能得到褒扬,正气得以弘扬,就能激励后人不懈团结奋斗,从而提升了人格和人基本权益的价值。三、为人民谋利益不怕流血牺牲《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出席中央警卫团为该团一名普通战士张思德举行追悼会时的一篇即席演讲。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不论是1942年3月9日亲自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张浩(即林育英)抬棺,还是1944年9月8日亲自参加八路军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都是表现了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贡献的英烈,或对社会进步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人的敬重,而且还要求把“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3]P1005。《为人民服务》不但充分阐述了这一理念,而且强调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让大家来思考人生观的这个既非常普通、然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即席演讲不可能长篇大论,毛泽东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入浅出,用一个比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贤人司马迁的话);一个鲜活的实例——“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来阐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1]P1004用这样的理念和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站稳革命立场,分清大是大非,坚持弘扬正气,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努力。
  毛泽东基于对人的生命和人格的尊重及人基本权益的保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还阐述了人与人要互相关爱,但珍爱生命却不能影响必要的付出;共产党人要讲“五湖四海”,要讲团结,讲大义,任何时候都要勇于牺牲,以体现共产党人的特殊价值。他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还要“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这样,人民之中,革命队伍,就有了情感温暖,“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1]P1005才能取得好的成果。这是任何反动派、任何邪恶势力、任何贪官污吏、任何酒肉“朋友”所不能比拟的。
  共产党人“完全”“彻底”为人民谋利益,是有觉悟的表现,是党性的要求,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有许多时候讲奉献是不能图报的,有时甚至要付出宝贵生命的。毛泽东为什么推崇普通一兵张思德,号召大家学习模范共产党员张思德?因为张思德精神可嘉。他穷苦人家出身,参加革命后,党叫干啥就干啥:当一员红军他冲锋在前,当通信兵送信传达命令不怕翻山越岭,当警卫战士尽职尽责。当中央机关在严寒中工作生活遇到困难,他自告奋勇走进大山去烧木炭,因炭窑倒塌而不幸光荣牺牲。为人民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工作都充满热情,认真负责,体现了“完全”“彻底”的精神。干革命,做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要怕牺牲,也不要怕挫折,更不要怕困难。毛泽东说得好:“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P1005
  共产党人也是人,也有家庭和亲人,也珍爱生命,但他们在党旗下宣誓那一天起,就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已不再把自己当作普通的老百姓了,而是挑起了解放全人类的重担。干革命就要奋发向前,无私奉献,就要为最广大人民谋生存,谋利益,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人民的需要就要努力去做,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不怕死,但追求的是死得其所,这样的生命历程才更显得有意义。在对待宝贵生存权和人的其它基本权益问题上,共产党人总是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不图私利,一心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乐于奉献、不懈奋斗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执政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R].内部资料,1979.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四川省仪陇县志编纂委员会.仪陇县志[Z].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6-1927)[Z].1984.
  [8]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N].新中华报,1939-12-30(4).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bstract:Marxism discloses the essence of class society,and calls on the proletariat to rise up and fight for their basic rights and benefits.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in China were long suppressed and exploited by the landlord class,the capitalist class and the imperialism,sharing no guarantee of basic rights and benefits.The CPC called on the people to overthrow the old regime,and carried out democracy in the Red Army and the revolutionary bases,thus enabling the emancipated labor mass to enjoy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d acquire the basic rights and benefits.The CPC required serving the people “completely” and “thoroughly”,following the model Zhang Side.Serving the People embodied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spected life but did not dare to bleed and sacrifice for the people’s benefits,thus exhibit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volutionary value as well as their view on life and governance.
  Key words:working for the people’s benefit;Mao Zedong;Zhang Side;basic rights and benefits
  (责任编辑:胡硕兵)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方法、过程、评价、资源等教学要素的选择、组织和安排。党性教育教学设计是指按照党性教育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对教学要素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以达成党性教育目的与效果。本文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举办的百余期“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为例,对学院党性教育教学设计进行经验总结及理论思考。  [关键词]党性教育;教学设计;经
期刊
[摘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始了1100个“美丽乡村”的试点。本文基于全国30多个县市的调研,梳理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并提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基础调研;三位一体;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2
期刊
[摘要]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另外还有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及其他人员。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对这些会议成员进行态度分析,虽然三类具有不同革命履历和背景的人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与会人员都具有高度的政治大局观,
期刊
[摘要]大会代表是代表大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一苏大”、“二苏大”代表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会代表的代表性是代表大会成功召开的基础,是大会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代表资格的确定决定了所建政权的性质。从代表的某些客观条件看,如知识、年龄、地域分布和性别因素,反映了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性、革命性和相对广泛性特征,代表结构的变化也对苏区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一苏大;二苏大;代表结构;
期刊
[摘要]陈云“领导干部在端正党风中要做表率”的思想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生根本转变、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客观环境下所提出关于党风建设的重要论断,其重要内容有:一个地区的党风同该地区的领导干部关系密切、领导干部在党风建设做表率是由其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领导干部在端正党风中做表率要从高级领导干部抓起。今天,我们学习陈云“领导干部在端正党风中要做表率”的思想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期刊
齐卫平: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原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执政党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先后6次获省市
期刊
[摘要]宪法权威与尊严的保障的关键在于实施。宣誓是彰显宪法权威与尊严的有效实施形式。构建中国的宪法宣誓制度,必须认真学习并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经验,从中发现蕴含其中的基本规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设计要做到:敬畏对象是“宪”,仪式过程要“宣”;誓词内容规范统一;参加宣誓的对象明确、操作流程规范、形式公开。并在此基础上,出台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关键词]宪法宣誓;宪法权威;宪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深厚的历史根源、特殊的客观环境、受众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标语的特殊传播效果,使标语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重要宣传媒介。标语宣传在早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区标语宣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早探索和有效实现形式,为建设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苏区标语宣传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苏区;标语宣传;马克思主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党史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回顾和总结历史必须坚持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做好党史工作的根本指针和基本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全国党史工作必须做到:把握好“党史姓党”的
期刊
这次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教学改革创新座谈会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赵乐际同志关于学院要走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总结办学十年来教学改革创新的做法经验,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刚才,十位同志从不同角度谈了对教学改革创新的认识体会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大家讲得很好,我听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