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毛毛虫效应” 展示语文朗读魅力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很重要。古人就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体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朗读能调动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进行协调活动。是通过直觉思维方式直接感受语言的一种方式,能对语言的含义、节奏、美感综合地进行感受,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具有积极意义。
  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学生在朗读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有些班级由于竞争的压力加大,呈现一种积极的事态,学生朗读越来越投入,朗读水平也越来越高。有些班级由于外在压力的急剧加大,学生越来越害怕朗读(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的表现代表了每一个组的表现),读书的热情越来越低,朗读水平呈停滞状态。
  作为语文老师,分析其原因从中可以发现,朗读水平越来越好的班级,原先就有几个朗读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这是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同学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老师平时上课时,就比较注重朗读技巧的讲解。比较多的展示范读,有些同学的朗读水平逐步提高。在班上具有领头作用。而水平停滞不前的班级。缺少在朗读上具有领头作用的学生,老师的讲解也并没有使少数同学脱颖而出,班上的同学水平相对平均,缺少具有领头作用的学生。
  这就是“毛毛虫效应”的体现。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八个学习小组,水平接近,他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经验圈,他们好会以原先的习惯去读书,难以突破。当大家的朗读水平都差不多时。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只不过是相近水平的一种重复,并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由于水平相近,也会形成“毛毛虫效应”。诵读也仅就是一种形式。他们缺少内在的动力去探讨、改进朗读的技巧。
  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破除“毛毛虫效应”。
  首先,正确评价班上学生的朗读水平,合理调配。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由八个学生组成,各组之间的水平相近。每一纽内都有好中差三个档次的同学。以便充分发挥在组长负责下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与成绩完全成正比的,教师必须通过观察,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找出水平尚佳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同学,在两到三个学习小组内适度调配,打破均衡。由于这些组在朗读上存在的微弱优势,会调动其他学习小组的学习热情。在合作小组之间,他们的朗读水平不能相差过大,以免造成其他组追赶无力的消极情绪。
  其次,重点培养优势学生,确立范读典型。一个人会带动一个组,一个组会带动一个班。一个集体有了榜样,这个集体就有了动力,有了热情,有了自信。选取班上2、3个朗读上有潜力,比较爱好朗读的学生(一定要有一名男同学,让男同学去借鉴女同学的朗读技巧,有可能会邯郸学步)。利用课余时间,适当点拨;提供专业影像资料,让他们学习模仿;引导他们确立风格,选择重点发展方向。有了这样几个领头打破“毛毛虫效应”的同学,班级发展势必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再次,重构课堂上朗读后的评价,把小组间的互评提到重要位置,明确优势,改进不足之处。合作小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课堂上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合理评价,将极大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传统评价中,课堂评价更注重对学生表现的肯定和激励,指向课改中学生地位的主体性,重视鼓励,弱化不足。但这种评价有时会阻碍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管他们在诵读中表现如何。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我们可以重构课堂评价,给学生、给学习小组造成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能转变为动力,促使他们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把小组间的互评(评价前,老师适当做一些评价规范)提到重要位置,此时学生听到的不只是老师“中庸”的评价,还听到了同学们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这样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容易被打破。最后老师在学生的评价的基础上做一些总结。进一步明确优势和不足。这样他们就会抓住一切机会向表现优异的小组学习。从而提高整个班的诵读水平。
  最后,营造诵读氛围,举行朗诵比赛,学有所用。想要让这种良好的诵读效果,长久的发展下去,还必须有一种诵读的氛围。语文课上,就应该是朗朗书声,阅读课上,读到精彩章节,也应放声朗读。只有平时坚持不懈的练习反思,朗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定期举行地朗读比赛,将对学生平时的练习做出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比赛时,可以让前一次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做评委,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适时的比赛还有利于防止学生从一种“毛毛虫效应”演变成另一种“毛毛虫效应”,比赛的结果告诉他们:总是有一些同学走在自己的前面,我依然有努力的方向。
  总之,有朗读的语文课,才是有吸引力的语文课,有吸引力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语文课,高效的语文课才是与时俱进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综述了转化酶抑制子的生化特性、生理学功能、与转化酶的结合机制以及当前有关转化酶抑制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情况.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就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效能有效提升进行了浅显阐述。作者认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能要从注重与学生内心情感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内在能动性、与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整体性、与学生探究特性相结合。提升学生思维活动创新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关键词 高中数学;内在情感;个体差异;探究思维;教学效能    效能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公路工程对于我国交通工程来说是重要的交通通道,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公路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公路工程整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是保障通行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砝码,
摘要:有效教学的提出和新课标的颁布,促使了初中语文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改革。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贯彻落实这些理论呢?本文将就如何实施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字: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兴趣;氛围;练习    有效教学即为教学的效益。在新课标理念的背景下,有效教学就是在一定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它的评判标准不是教师教的怎么样,是否有认真上课,而是学生是否获得知识,
针对临汾钢铁公司目前的装备水平与战略目标定位的差距,探讨了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最具竞争力的中厚板精品企业。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学生认识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凭借直觉进行好恶判断,依赖情感认识接受事物。“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只有积极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