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乡间的励志奶奶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dan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这两句话属于1961年就已经过世的摩西奶奶。一直住在弗吉尼亚州打理农场的她,76岁时因为关节炎没办法再工作,刺绣也无法继续,就开始画画。她的画笔触很有特点,色彩明丽,受到很多人喜欢,摩西奶奶80岁办了个展,声名远扬,在100岁时她的作品和故事还启蒙了当时一个叫春水上行的日本青年。他写了一封附带着青年人困惑和迷思的信,希望和摩西奶奶探讨自己要不要进行文学创作。老奶奶走红后,收到过很多来信,大多是问她索要作品的,收到春水上行的信令她很高兴,她回信鼓励了这个年轻人。春水上行在这封信的鼓舞下继续文学创作,他就是后来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这也是摩西奶奶临去世前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佳话。
  人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并没有谁明确规定。如果我们想做,就从现在开始。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对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候,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励志奶奶哪里都有!
  出书办展一个都不少
  河南农村没有上过学的老奶奶常秀峰,被称为“梵高奶奶”,因为她的一幅与梵高同名的油画《向日葵》闻名大江南北。
  参加一档节目时,两幅《向日葵》被放在一起。有记者问她的看法。常奶奶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它,有土地养着它,有水滋润着它,就像我画它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有人领悟梵高的痛苦,就有人喜爱常奶奶的幸福。
  年近80的常秀峰,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了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在儿子家,常奶奶津津乐道地给小孙女讲家乡故事。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常奶奶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老人那些简单的蜡笔画,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画家陈丹青称常秀峰的画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2009年,常奶奶的儿子江华为她出了第一本书——《梵高奶奶的世界》。让我们认识了另外一个世界,那是奶奶用小孙女的蜡笔画的农村——花、动物、老房子、田埂、土地,感动了无数人。那几乎毫无雕饰、几乎就是孩子式的笔法和颜色,竟然可以触动我们内心最软的地方,这是欣赏无论是价值连城的国画还是闻名世界的油画,都从不曾有过的感觉。
  后来,这个不懂“后印象派”的老太太还在香港办了一次画展,有人评价说“看到的是孤独”,有人说“看到的是乡愁”。
  最洋气的乡村大妈
  从20世纪到现在的100年来,我国有一位被西方学术界认可的农村画家,她就是郭凤仪,一个乡村大妈。
  郭凤仪是谁?据发掘她的画廊长征空间介绍,郭凤仪(1942~2010年,中国西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的艺术生涯始于1989年,据其称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练习气功,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和身体经验的体察,许多视觉符号和信息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记录她结合气功和易经而展开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知识系统的学习和对以人的身体为中心而进入的生命、自然而至宇宙的问询。
  从零开始的郭凤仪最初学画,是用孙子丢弃的作业本来练习的。有人说,郭凤仪的画面重现了中国已经消失的本源文化,从中可以看到《山海经》式的上古魔幻童话等中国文化本源,而其作品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针灸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也让她的作品在业界争议很大,主要是郭凤仪捡回了被20世纪中国美术所放弃的传统文化。
  资深画廊人、泰康空间的窦子这样评价郭凤仪的画:“你说她治病也好,‘鬼画’也好,但就是这样一个从没进过美院,一辈子没出过村的农村大娘,画中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人家就是想表达,不用你去‘过分解读’。”
  长征空间创办人卢杰回忆,“第一次在西安的一个由几位年轻艺术家组织的当代艺术展览上看到了郭凤仪的作品,我当时就被它彻底吸引了。心想:这个不得了,说出很多东西来。” 卢杰介绍直到现在,郭凤仪一直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她是中国艺术家里面在国际当代艺术系统里最受尊重的几个案例之一,在国外她的每幅作品可以卖到几十万元。同样,关于她的议论也没有停止过,即便她已经在2010年故去。
  从2002年至今,郭凤仪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布拉格双年展(2005年)、日本横滨三年展(2005年)、台北双年展(2006年)、韩国光州双年展(2010年)以及威尼斯双年展(2013年)等国际重要的双三年展,也参加过法国里昂当代美术馆、奥地利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日本东京森美术馆等国际美术馆的群展,并在新西兰奥克兰(2010年)和加拿大温哥华(2012年)的公立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
  从扫盲到出书   与画画不同,识字对于老年人应该是更难的事,更何况出书。但姜淑梅做到了,她说自己是“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在这里一直定居到现在。她的年纪让她经历过战乱也感受过饥荒,她没读过书,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
  1996年的一次意外中,姜淑梅的老伴当场身亡,这让姜淑梅的精神支柱几乎被击倒。为了使母亲从失去亲人的巨痛中走出来,女儿张爱玲提出让母亲学习识字。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姜淑梅开始了自己的识字历程。女儿、孙子、外孙和邻居等,都成了她的老师。家里的挂历、报纸、电视和字典等,都成了她识字的教材。为了方便记忆,她想了不少办法。开始的时候,“俺自己编快板,俺说女儿写。自己编的快板自己知道它们的读音,俺就一个字一个字,念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念熟了。”后来,她向邻居学唱歌,还自己编歌词,不会写就让孙子记下来,然后就唱。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学,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识字越来越多。半年以后,姜淑梅老人已经能读幼儿故事,能看《格林童话》等书了。她说:“有些字不认识,一顺就能顺下来了。”
  姜淑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闯关东等,一张嘴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女儿张爱玲听多了母亲的故事,就鼓励她写下来。“刚开始时,俺还得要姑娘督促,几张纸、一支笔、一块橡皮,写写擦擦,就把写作当成玩儿,只当消磨时间。后来写着写着就顺手了,找到了感觉,有了乐趣,上了瘾。俺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俺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她温柔、善良、孝顺。没有她,俺啥都写不出来。”谈到女儿张爱玲,母亲的浓浓爱意溢于言表,“都是妈妈培养孩子,还没有听说孩子培养妈妈的,俺的这个女儿老师就培养了妈妈。”
  姜淑梅60岁开始认字,75岁开始写作,76岁出书。2013年,姜淑梅老人的第一本19万字的成名书——《乱时候 ,穷时候》,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一本“巨野旧乡村”野史。是一本原汁原味令人信服的“巨野旧乡村”正史的补充。知名作家王小妮作序评论说:“她的一字一句,全是鲜活的生活。每一个字都‘钉’在纸上,戳到人的心里。写出了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的小民往事。”
  2014年,姜淑梅又出了她的第二本书《苦菜花,甘蔗芽》。“我娘一个老人能一直坚持学习,靠的是什么?是她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儿。靠的是年轻时闯东北的劲头儿。我娘身上有的,可能正是我们缺少的。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们有她那股劲儿,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女儿张爱玲说。
  11国外语不算事
  身材瘦小,笑容灿烂,淳朴善良,乐于助人——这是“月亮妈妈”徐秀珍给游客留下的印象。
  家住广西桂林阳朔高田镇历村的徐秀珍,是一名年近古稀的大龄导游。多年来,她善待游客,被亲切地称为“月亮妈妈”。为了能当好导游,更好地推介家乡,仅上过3年小学的徐秀珍,还粗通11国语言,成了阳朔能讲多国语言的导游。
  1996年,看到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阳朔,一直在家务农的徐秀珍,学着当起了导游。
  历村村口有一个景点,山头是天然大石拱,远看似皓月挂于高峰,故得名“月亮山”。徐秀珍最初就在月亮山景点卖饮料。从农妇转为导游,她秉持农村人的朴实善良,见到别人遇到困难,定会伸出友爱之手。
  一天,一名年轻的外国游客在爬山时表情痛苦,额头上冷汗直冒,同伴都蒙了。徐秀珍连忙跑上前,原来是中暑导致的肚子痛。“先试试老方法!”徐秀珍掏出兜里常备的风油精,涂在小伙子肚子上,然后用手指刮痧。没多久这位游客就不痛了,问需要付多少钱,徐秀珍摆摆手:“我应该做的,不要钱。”小伙子很感激:“你就像我妈妈一样好。”他还给徐秀珍起了个英文名——Mama Moon,寓意“守护月亮山的妈妈”。
  一传十,十传百,“月亮妈妈”的称呼就这样传播开来。
  10多年导游生涯里,徐秀珍就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关心和帮助游客。
  到阳朔旅游的老外很多。徐秀珍意识到:外语是桥梁,要当好导游,就得懂外语。可向谁学呢?说来也巧,儿媳常给外国游客当导游,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万事开头难,起初几天,儿媳前一天晚上教会的单词,徐秀珍次日出门就忘得一干二净。但坚信“熟能生巧”的徐秀珍,让儿媳带着一遍又一遍复习学过的单词、句子。为了不让这些新词语“溜走”,她愣是经常复习到下半夜。第二天,徐秀珍成功将所学运用到与老外的对话中。从那时起,她学外语的信心一下子满满的,没事就着了魔似的念叨。日积月累,会说的单词、句子越来越多,与老外交流更畅通了。
  靠着英语这条纽带和总结的语言学习方法,徐秀珍开始自学其他国家的语言。一边当导游一边学外语,几乎所有接触到的外国游客,都是她的语言老师。
  如今,徐秀珍能用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西班牙语在内的11个国家的语言与游客简单交流,成为阳朔“名人”。
  “西边月亮挂山头,东边猛虎追九牛。鸭子饮水不抬头,古医采药上山头……”在阳朔生活了近70年,徐秀珍对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充满感情,她更钟情于用朗朗上口的歌谣介绍景点。不少游客慕名找她当导游,徐秀珍已然成了阳朔旅游的一张名片。
  “这份责任重如山。”徐秀珍说,自1998年拿到导游证以来,她从没有强迫游客给钱或买东西:“不能一切‘向钱看齐’,要给游客留下好印象。你宰一次客,游客就会说阳朔宰客,这样就伤了阳朔的形象。”
  一路走来,“月亮妈妈”的淳朴热心感染着八方游客。对“月亮妈妈”而言,导游是快乐的职业,是对梦想的坚持。如今,尽管年事已高,但只要不是下雨或是极端天气,她仍会走出村口,坐在月亮山脚下。
其他文献
在湖北省恩施市沙地乡沙地社区百年老街的南头,伫立着一幢新式平房,与老街的古朴素雅交相辉映,这就是刘应波的家。平房一楼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招牌,上书“兴欣农家书屋”六字。进得门内,书架整齐的排列着,各种书籍,陈列有序。一张长约两米的条桌,当门陈设,上面放置着文房四宝,一看就知道主人高雅的知趣,真让人有挥毫泼墨的冲动,整个房里充盈着淡淡的书香墨味。  这就是刘应波老人的“兴欣农家书屋”。  刘应波,今
期刊
刘云龙,男,65岁,家住湖北大悟县城关镇枣棚村,在退休前曾任村支书25年。  1968年,高中毕业的刘云龙回家务农。尽管当时白天在地里务农非常繁忙,农活繁重,但在父辈的影响下,刘云龙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学习,更是把所有的零用钱都花在买书上。尽管已过去三十几年,家里目前还有当时买的600余册书。  2010年,村里的农家书屋建好,刘云龙是第一个到农家书屋借书的人,也是来得最多最勤的人。翻阅以往的借阅记
期刊
在2014年的5月,北京怀柔区怀柔镇东关村村民在村里的农家书屋还只能看纸质书,而从2015年5月开始,除了纸质书籍,他们还可以在书屋里用手机阅览电子书籍,甚至能把书下载下来回家或在随便什么地方阅读,比借阅纸质书籍快捷方便了许多。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的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设备具有了手机阅览和图书下载等功能。  书屋初变  1998年,东关村人自掏腰包建起一个藏书2000册的书屋。2009年,改为农家书屋,
期刊
我叫汪新民,今年73岁,是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的一各普通退休老师。我和我创办的书屋获得了“全国优秀农家书屋书屋管理员”、“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三项荣誉称号,去年4月,我有幸当选了第二届全国十大读书人物。从2003年到现在我办书屋有11个年头了,书屋图书由当初不足200册发展到现在10万余册。办书屋不仅圆了孩子的“读书梦”,实现了乡亲的“致富梦”,也编制着我老年人生的“幸
期刊
近几年,“吉林农民摄影文化现象”在国内摄影界异军突起,势头可比上世纪80年代的“吉林东丰农民画”。在去年公布的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获选作品中,吉林省农民摄影爱好者喜获丰收,一举夺得4项铜奖、9个优秀奖。特别是吉林市农民摄影人获得3项铜奖和8个优秀奖,《中国艺术报》发表的《在土地中生长的摄影故事》称“如此殊荣,在全国是独一份”,并称其为“吉林省吉林市农民摄影文化现象”。  这群农民摄影者,一定整天
期刊
张彦东,男,满族,党员,1979年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青龙县美术家协会主席。绘画主攻工笔动物,近年专题画狼。  作品发表及获奖情况摘要:  2000.被评为秦皇岛市“优秀文化新星”;  2007.作品在首届“金紫荆奖”中国美术教师作品选优活动中获“金紫荆优秀奖”;  2007.获第六届全国师生优秀美术作品评选铜奖;  2008.美术作品获“2
期刊
王力 编/25.00元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14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
期刊
余世存 著/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鉴于解读易经的著作多停留在猜谜、训诂、算命附会的层面上,大众仍苦无一部通识简易的著作。作者取伏羲先天卦序,按照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演绎体例,第一次系统地做了易经的现象还原,即在原初意义上易经八卦和六十四卦是计算,卜字是竖杆用以观测太阳阴影来计算时间,占、卜、贞、筮等也均是计算时间,从而证实易经是三代以至先秦中国人的日用卦历,是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
期刊
[日]中岛孝志 著/ 34.80元/印刷工业出版社  《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一书完全挑战人们的时间观念!它是作者中岛孝志实践12年总结出的时间管理秘籍,是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结束越活越累的“7-11式生活”,拥抱越工作越快乐的“3-8式生活”。扔掉闹钟,睡到自然醒,半天做完一天的工作,有充足时间和充分条件开辟赚钱副业,重获钻研兴趣爱好的大把时光;不知不觉变成公司红人;在
期刊
6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意见》指出,全国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2014年改造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