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敬礼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夏,我和爸爸借探亲途经北京的机会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


  我们住的旅馆离广场较远,又很偏僻,第二天特意起个大早。由于天还没亮,不太熟悉北京城的我们出了店门就搞不清东南西北,绕了好几个圈子好不容易搭上公共汽车到了广场,升旗仪式也快开始了。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翘首祈盼国旗护卫队的到来,看来要想挤进去是不可能了,只好站在人群外面。为了看得更清楚,很多人爬到旁边的栏杆上,有的大人肩上驮着小孩,有的人手举着相机准备拍照……,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这时,一位解放军战士的身影走进了我的视野。他手里拎着一个帆布包,肩上扛着行装,急急忙忙赶来,满头是汗,看样子像刚下车。当他看到这么多人把旗杆围了个水泄不通时,刚才兴致勃勃的神情消失了,转而是一脸的疲惫与无奈。突然他把手里拎着的大帆布包放在地上,用手使劲按了按,然后站到包上,整个人高出了一截。这一举动出乎我的意料,也引起了我爸的注意。广场四周人这么多,但没有人像他这样为了看升旗不惜踩着自己的旅行包。不一会儿,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手捧着庄严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军乐声,迈着整齐、稳健的步伐向人群走来。霎时间,方才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全场的焦点都集中到国旗上。那位战士此时正笔直地站在包上,挺胸抬头,两手放在裤缝上,两眼平视前方,等待着庄严时刻的到来。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迎着和风与朝霞,迎着即将初升的太阳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飘扬时,人们纷纷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只见那位战士“啪”一个军礼,深情地望着缓缓升起的国旗,他那挺拔的身影在冉冉升起的国旗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庄重肃穆,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爸爸也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感人的镜头(见图),将人民子弟兵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子之情融进照片中。
  后来,爸爸和他互相留了地址,并将这张照片寄给了他。通过和他交谈得知,他一下火车便风尘仆仆地赶来看升旗仪式。当我问他对看升旗有何感想时,他说他是一名刚刚退伍的老兵,这次复员回老家专程绕道来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在他的心中很早就萌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穿着军装亲临天安门广场,给五星红旗行一个庄严的军礼。这次终于在他即将脱下军装之前,了却了心愿,毫无疑问,这是他给祖国母亲的最后一个军礼。
  起初我还埋怨爸爸只顾着给解放军拍照,而没在升旗时给我留张影,后来我才明白,那张照片对他来讲是何等的珍贵!值得欣慰的是,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被永远定格在黑白胶片之中,也深深地映在他的脑海里,永不褪色。无独有偶,为了给我做补偿,爸爸在升旗仪式结束后,也给我照了一张相,受解放军战士的感染,我面向国旗,敬了一个庄严的队礼,而且这张照片对我来说也是同样珍贵,因为这是我在天安门广场给祖国母亲敬的最后一次少先队队礼。◆
其他文献
您漫步在天安门广场时,可曾见到一群拿着竹杆的人们?国庆之夜,您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时,您在仰目空中五彩缤纷的焰火时;您可曾想到这里还有一群拿着竹杆的人们?您知道他们拿着竹杆去干什么?  1989年10月1日傍晚,我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来到天安门广场执行采访任务。这时,天安门广场上来自公安、消防、武警等执行节日安全保卫任务的同志都陆续到位,广场各划分区的标兵也到达了各自的站立点。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们正在有
期刊
1966年11月14日,我们山西省沁水县一中47班(初二)17名同学在班主任韩永昌老师的带领下,组成“沁水——北京东方红长征队”,徒步行程二千余里,历时23天,于当年12月6日到达首都北京。这是我们到达北京后,在天安门广场的集体留影(见图)。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沁河从北向南流经全境。由于地处山区,当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灵,知道能串联时,已经很晚。我们
期刊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这首歌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可算一个“之最”。  小时候,自老师教唱这首歌起,天安门就成了我这个山村孩子向往的地方。  这个心愿在心中默默地埋藏了十几年,直到1980年6月30日,我作为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飞行学员新生,在上学途中来到北京转车。从未出过远门的我,凭感觉估计北京站离天安门不太远,4个小时的候车足以跑一个来回。尽管部队一再重申不准擅自离开车
期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在天安门上空响起,当我踏着整齐的步伐、挥舞着鲜艳的花束,在高擎国旗的旗手后面通过天安门时,心情无比激动,充满了幸福感。这是1956年“五·一”节的情景。当时,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被挑选参加由首都各高等院校学生组成的国家仪仗队,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不久,我就要踏上社会,我心中默默
期刊
情系中国    头脑中的梦,心中的爱,化作一幅幅照片。一个德国姑娘用她一生的梦和爱汇聚成一本画册,她就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著名诗人、《国际歌》的译作者箫三的夫人叶华(耶娃·箫)的新作《中国 我的梦 我的爱》。  打开画册,你就走进了叶华的家庭,她向你介绍她的家庭成员——丈夫和三个孩子,之后又带你进入她家五、六十年代所在的麻线胡同,再从胡同出来走上长安街、走进天安门广场,然后逛逛大栅栏,见见她的亲朋
期刊
为迎接共和国五十华诞,本刊编辑部举办了以天安门为主题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有奖征文,经过遴选,将其中的优秀篇章集结成《天安门前》一书,谨以此作为摄影人向共和国献上的生日贺礼。  天安门广场,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她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举办以天安门广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很快就得到了响应。短短几个月内,本刊编辑部收到了370余篇热情洋溢、情真意切的征文和来信。他们之中有知名摄
期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993年的春天是个迟到的春天。正是在这吐绿纳翠的春光里,我告别了妻女,告别了仍然是满目枯黄的银川平原,准备到南方继续人生以后的路。  在北京中转期间,总也买不上火车票。一天下午,憋闷了几天的我,带着相机,同时还带着一种莫名的惆怅来到天安门广场。那天下午,广场上的人并不算很多。在广场的东北角,十多个小学生正在放飞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夕阳的余辉里,风筝被镀上了一层金
期刊
看了《大众摄影》99年第8期刊登的刘靖业影友的《96大连》这幅图片和他的拍摄记后,我的心里就有许多感慨。因为我也是一位爱好摄影的同仁。我过去拍的照片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类似的问题,也在摄影创作和投稿过程当中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我认为刘影友拍的这幅《96大连》图片是一幅不合格的新闻图片,更不是一幅经过构思的艺术作品,该片的取景构图也很牵强附会。明确的主题是图片的第一生命。《96大连》没有一个明确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诞生50周年,也是本世纪的最后一年,作为一名78岁的老兵,高帆思潮起伏,他有许多心里话要说。  60多年前,17岁的高帆刚从延安抗大毕业,分配到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当宣传干事,来到了抗日前线。战友们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高帆希望自己也能拿起武器,汇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然而,领导却交给他一件特殊的武器——照相机,那是官兵们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别看它小,份量
期刊
我喜欢摄影这一行有十几年了,这几年又偏爱风光摄影,几年下来走过的地方有时连我自己都说不清,使用的相机也五花八门,从小到大;从机械到电子;从普通到高档;回头想想,哪种相机最实用?我认为还是120相机。  首先120相机的底片规格(6×4.5、6×6、6×7、6×9等)比较适应当前图片市场的需要。在商业图片市场中,许多客户对图像质量上乘,价格适中的120规格的底片情有独钟,135规格的底片因画幅较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