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大众摄影》99年第8期刊登的刘靖业影友的《96大连》这幅图片和他的拍摄记后,我的心里就有许多感慨。因为我也是一位爱好摄影的同仁。我过去拍的照片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类似的问题,也在摄影创作和投稿过程当中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我认为刘影友拍的这幅《96大连》图片是一幅不合格的新闻图片,更不是一幅经过构思的艺术作品,该片的取景构图也很牵强附会。明确的主题是图片的第一生命。《96大连》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一幅图片反映的内容杂乱,反映的事物就不集中,主题就不会突出,内容就分不清主和次,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赏心悦目才是精品
  四川宜宾 劳谦益
  
  只有赏心悦目才是精品。要悦目似乎很容易做到,一幅如诗如画的风光照,一个美丽可人的人物像,抑或一张色彩鲜明的静物图,都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悦目”。而赏心,则是一种艺术,一份韵味,得有种感染、震憾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意犹未尽而后有所悟、有所得。因此,成功的摄影作品只有做到二者兼顾,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今天,恕鄙人不知天高地厚,斗胆也来对《96大连》这幅作品进行一番评头论足,过一次评委、编辑的瘾:首先,这幅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正如作者所言“破破乱乱”;其次,认真看了作者所附的拍摄记后,对其良苦用心表示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投票弃权,忍痛割爱。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比如文学是用文字交代背景、烘托主题;舞蹈是用形体动作来突出韵味;音乐是以其优美的旋律打动人;书法是用龙飞凤舞的线条表现意境;而摄影作品则只能用画面说话,用画面感染人,一切尽在不言中(附文字说明的专题摄影组照可例外)。
  因此,即使这幅主题构思都不可谓不精巧,寓意也不可不谓不深刻的《96大连》,如果没有作者摄影记的补充说明,人们是不太会明白其中包括的信息量和主题意义的,当然也就只有忍痛割爱,落个劳而无功的结局。
  
  
  功夫在画外
  山东济南 付庆军
  
  我坚持传统观点,认为作为一幅优秀摄影作品并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主题明确;2、主体鲜明;3、画面简洁。我觉得一幅好照片不能不讲究用光、构图、色彩等并且要靠图像本身说话。用这些标准来衡量《96大连》,我的感觉是杂乱,主体不突出,主题含混,我在仔细阅读了拍摄记才搞清作者的拍摄意图,可见仅靠这幅照片很难得到认可。若它参加全国影赛,特别是摄影艺术类大赛,落选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标语、口号不等于艺术形象
  河南滑县 王建安
  
  看了第8期刘靖业影友的照片和拍摄记,我想他和我刚端起相机拍摄时所犯的毛病一样,即:直奔主题,缺乏提炼,甚而以标语、口号来代替艺术形象。
  摄影艺术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摄影创作的成败,常常取决于作品有没有生动感人、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而这张表现大连城市建设照片的画面则“破破乱乱”,只是浅层次地重现客观存在的景物,用图解的方式让人看图识字,给人以说教、牵强之感,内容难免平淡、乏味。
  人贵直,文贵曲,摄影创作也有其规律可循。对于多数影友来说,在端起相机拍摄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摄影创作素养,多观看、揣摩好的作品,加强艺术欣赏能力;此外,还要认真学习艺术概论、美学基础知识,提高审美意识,修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够拍摄出意境深邃的高档次的作品。
  
  
  新闻摄影贵在新闻性
  辽宁鞍山 陈冀
  
  我认为,该照起码不能被“金石滩杯”全国新闻摄影大赛录取,更不能在国家其它新闻摄影赛中入围,其原因与道理是:一、新闻性不强。新闻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新,具备“五个W”,即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为什么。二、“题”与“照”偏离体裁。“题”即《96大连》,这是个“印象”范畴的问题,把这个题目搬到“新闻摄影”这个限定的时空范畴内,就失去了新闻性,并偏离了新闻报道的体裁;三、读者如果撇开作者上述的“潜台词”,单从照片去解析,两幅大标语式的“公益广告”挂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你能说挂这个广告的城市就是大连吗?双层巴士车身上的八个字写在哪一家大商场的门面上,也很适用的。如果读者没有看到作者应邀所写的这些“潜台词”的话,我敢保证,谁都会说照片的“主体”是有关足球的大标语,这就是“照片语言”的客观作用(且不谈摄影艺术中的美感问题)。
  
  
  幸运与不幸
  北京 张福来
  
  做为业余影友,我认为刘靖业影友是很幸运的。无论该照片成功与否,现刊出供广大摄影者评述,无疑对推动大众摄影艺术的提高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主题鲜明生动,重点突出,构图简洁是一幅照片成功的关键。这幅《96大连》的照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足球二字,而摄影者是要刻意去表现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而实际上足球运动与城市建设又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呢?因此,该照片首先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我认为无论任何题材的照片,它首先应传递给观众一种鲜明的主题或感受,并调动一切摄影手段去表现它,从而达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目的。如果试图通过一幅照片表现多项内容,势必给人造成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坦率地讲,《96大连》摄影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很不幸他违反了摄影的最基本原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能够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能够表现主题、最重要的事物上面。
  
  
  脱俗的“另类”
  河南焦作 陆春林
  
  假如我是编辑的话,对此作品我会忍痛割爱的,不是不喜欢,是怕一旦用了主编会说我业务素质低,不懂“艺术”。非但我不用,一般的编辑也会弃而不用,它不够“高、大、全”,也不够“鲜、亮、丽”。总之,它有点“那个”。同我们已往所见的那些绿草如茵、美观整洁漂亮的大连市容风景照大相径庭,那些作品算是正统的主旋律,而《96大连》则算是“另类”。
  那些美好的画面大都是一个面孔,不是“立交桥、高楼大厦”,就是“城市风景车流”等,看多了觉得很是俗气,就算是好吃的红烧肉,顿顿吃也照样腻味。这些照片看不出作者的情绪、思维、创意,缺乏灵气,毫无个性可言。相对来说“另类”照片则如一款清新可口的小菜,令人口味大开。
  
  
  凝聚心血之作
  湖北云梦 夏成刚
  
  看了《96大连》这幅图片,感慨很多,我想,不必那么多假如,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一定会投《96大连》一票的,因为这幅照片凝聚着刘靖业先生太多的心血,是用心拍摄而成的,作为一名与他的想法和实践经历非常相似的影友,对他的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觉得《96大连》这幅图片构思新颖、立意明确、拍摄科学。首先是主题建设中的“水晶球”与大红的公益广告“足球大连人民的骄傲”及双层巴士车身上“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宗旨,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将“水晶球”与足球与大连市与大连人民联系在一起,产生无尽的遐想;其次在立意方面,自然而然地突出了主题。第三,在拍摄上体现出摄影者深厚的功底,层次清晰,拍摄时机准确。
其他文献
为基辅88改制6×4.5后背    新疆塔城虹桥公司 谢华  标准配置的苏产基辅(KNEB)88套机,含有双取景器和两只6×6的后背。在使用实践中,两只6×6背中有一只基本属于闲置状态,厂方考虑的是给摄影者提供装用不同片种的备用背。笔者对基辅88的一只后背动了一下“大手术”,使之具有了拍摄6×4.5的功能。应该说,这一改制很有意义。  首先6×4.5的画幅每个120胶卷可节约胶片25%左右,而且
期刊
在我的一个红色封皮变黑、内页纸张发黄的小相册中,至今还贴着3张38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上拍摄的照片。一张是手持冲锋枪的9人合影;一张是大家一起跳集体舞(图2,笔者也在其中),地上有摆放整齐的冲锋枪;一张是方队在合练,背景为天安门城楼(图1)。3张照片都是特请张祖道同志拍摄的。  边翻阅,边追忆,我又重回到那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激动不已的往事之中。  那是1961年9月,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选
期刊
我是1936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爱国华侨家庭的侨生。  1942年日本军国主义南侵时,父亲因支援祖国抗战的募捐活动,被日寇以“敌国公民”“敌性华侨”的罪名逮捕,投入集中营。这段黑暗的岁月,在我幼小的心灵萌发出祖国和我血肉相联的思想感情。  1950年10月1日,我第一次看到了天安门。记得是我父亲带我去看一部名为《新中国的诞生》的纪录片。当时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中国
期刊
您漫步在天安门广场时,可曾见到一群拿着竹杆的人们?国庆之夜,您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时,您在仰目空中五彩缤纷的焰火时;您可曾想到这里还有一群拿着竹杆的人们?您知道他们拿着竹杆去干什么?  1989年10月1日傍晚,我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来到天安门广场执行采访任务。这时,天安门广场上来自公安、消防、武警等执行节日安全保卫任务的同志都陆续到位,广场各划分区的标兵也到达了各自的站立点。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们正在有
期刊
1966年11月14日,我们山西省沁水县一中47班(初二)17名同学在班主任韩永昌老师的带领下,组成“沁水——北京东方红长征队”,徒步行程二千余里,历时23天,于当年12月6日到达首都北京。这是我们到达北京后,在天安门广场的集体留影(见图)。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沁河从北向南流经全境。由于地处山区,当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灵,知道能串联时,已经很晚。我们
期刊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这首歌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可算一个“之最”。  小时候,自老师教唱这首歌起,天安门就成了我这个山村孩子向往的地方。  这个心愿在心中默默地埋藏了十几年,直到1980年6月30日,我作为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飞行学员新生,在上学途中来到北京转车。从未出过远门的我,凭感觉估计北京站离天安门不太远,4个小时的候车足以跑一个来回。尽管部队一再重申不准擅自离开车
期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在天安门上空响起,当我踏着整齐的步伐、挥舞着鲜艳的花束,在高擎国旗的旗手后面通过天安门时,心情无比激动,充满了幸福感。这是1956年“五·一”节的情景。当时,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被挑选参加由首都各高等院校学生组成的国家仪仗队,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不久,我就要踏上社会,我心中默默
期刊
情系中国    头脑中的梦,心中的爱,化作一幅幅照片。一个德国姑娘用她一生的梦和爱汇聚成一本画册,她就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著名诗人、《国际歌》的译作者箫三的夫人叶华(耶娃·箫)的新作《中国 我的梦 我的爱》。  打开画册,你就走进了叶华的家庭,她向你介绍她的家庭成员——丈夫和三个孩子,之后又带你进入她家五、六十年代所在的麻线胡同,再从胡同出来走上长安街、走进天安门广场,然后逛逛大栅栏,见见她的亲朋
期刊
为迎接共和国五十华诞,本刊编辑部举办了以天安门为主题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有奖征文,经过遴选,将其中的优秀篇章集结成《天安门前》一书,谨以此作为摄影人向共和国献上的生日贺礼。  天安门广场,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她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举办以天安门广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很快就得到了响应。短短几个月内,本刊编辑部收到了370余篇热情洋溢、情真意切的征文和来信。他们之中有知名摄
期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993年的春天是个迟到的春天。正是在这吐绿纳翠的春光里,我告别了妻女,告别了仍然是满目枯黄的银川平原,准备到南方继续人生以后的路。  在北京中转期间,总也买不上火车票。一天下午,憋闷了几天的我,带着相机,同时还带着一种莫名的惆怅来到天安门广场。那天下午,广场上的人并不算很多。在广场的东北角,十多个小学生正在放飞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夕阳的余辉里,风筝被镀上了一层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