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外尚有事在”?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对于哲学的定义历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哲学作为一门认知科学似乎早已成了共识,那么如果说哲学和政治结合,我们显然可以认为是哲学被应用于政治。而艺术是一般被定义为对人类一切美的思考和创作,这样一来,乍看上去,似乎艺术与政治没有任何关系,这当然也不对,“善辩”是一门语言艺术,如果被应用到政治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国先秦时期语言辞令的艺术性就往往很大地影响着外交斡旋、谈判的成功率。然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文学家、美术家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的学者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是很狭隘的。他们的哲学、艺术研究创作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要与政治扯上关系。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去寻求哲学、艺术与政治的融合和统一的种种可能。这样做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长期下来,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的局限性就成顽疾,难以在脱离政治的情况下生存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翻开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大凡中国的哲学家几乎也都是政治家。孔子是,墨子是,孟子、荀子也不例外,他们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但都同时是当时有影响的政治家。他们的政治命运也许不太理想,但他们都有在政治上一展鸿图的抱负。他们的哲学的局限性非常明显,无外乎都是些治国方法、出世、修身、养性之类的,而且道德讨论居多。再往后,有汉朝的贾谊,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清末的王国维,都兼具哲学家与政治家的身份。然而,与政治联姻并非是中国古代哲学、哲学家的专利,文学艺术家也不能“自洁”。由楚辞而汉赋而唐诗而宋词而明清小说,无不深深烙上政治的印记,与政治无法分离。
  楚辞的代表,屈原的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离骚》就是在其仕途不得意的情况下,忧怨而作的。《离骚》通篇借物咏志,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信念,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虑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汉赋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文体,它几乎垄断了两汉四百年的文坛,然而多是些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瑰宝,但是最出名的诗人往往也都是些政治上失意之人,如李白、杜甫、辛弃疾、柳永、苏轼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首诗就表达了一代“诗圣”杜甫远大的政治抱负。明清小说可以说集中体现了中国批判文学的高峰,尤以《红楼梦》最受推崇,这本代表中国小说最高峰的作品就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社会贵族腐朽糜烂生活,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操。而“以诗言志”(这里的“志”往往指对仕途的追求),“诗外尚有事在”的文学评判的所谓正统观点一直禁锢着人们的审美标准。自古以来能在诗文歌赋中抒发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文学家,往往比较容易得到世人的肯定和传颂,当然也更容易留名青史。而那些喜欢远离政治或者没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戏曲家、小说家、书画家、音乐舞蹈家,搞纯粹艺术的学者常常遭受打击,往往被认为是侏儒倡优。例如有才华绝代如柳永者,因无心政治游戏,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很不公道,往往以一句“为人放荡不羁,留连秦楼楚馆”蔑之。而屈原、陆游等却从另一种与政治关连的文学审美标准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笔者这里并不是想对哲学、艺术应用于政治说三道四,而是想要指出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研究创作的政治局限性,导致哲学、艺术成了政治的工具和附属品。我国古代哲学、艺术难于被突破性地应用于其他领域,因此就显得很单一,很不完整。
  中国古代,要想发财就要力图捞取一官半职,普通百姓是没有多少机会发财的,商人历来是中国古代政府打压的对象,因此仕途的死亡,意味着成为无产者。生活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又何谈哲学、艺术的研究创作,为学术而学术呢?所以说,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艺术家往往天生就是政治家。
其他文献
1946年,国民政府决议以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通告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99年,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订颁布: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05年5月9日是二战欧洲战场胜利60周年纪念日,整个世界又热闹了起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欧美前前后后也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中国的媒体也是一
期刊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1.04.001  [摘要]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后,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就不断地深入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国人对“中华民族”观达成一致的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由于英国政府借中英结盟抗击法西斯之机以及印度政府独立初期的大国梦,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人民、反民主的国内战争,使国际影响力下降等因素构成了英国和印度在
期刊
宋代范仲淹做宰相时,担心地方官中有滥竽充数之人,于是亲自审阅任职花名册,看到有不胜任的就用笔勾除其姓名。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笔就勾掉一个人的官职会让其全家痛哭。”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方人民哭好啊。”  “一家哭,其如一路哭何?”范仲淹清楚,一方经济的发展与否、百姓生活的安宁与否,与地方长官的才能、德行息息相关。范仲淹在花名册上“视选簿有不可者辄笔勾之”不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是站在国家、朝
期刊
[摘要]中央民族学院1954级藏语班学生1958—1959年进藏实习,正逢西藏风起云涌、社会急剧动荡之时。他们在胡坦、洛桑多吉老师的带领下,于1958年“五一”前夕抵达拉萨,开始他们的实习生活。不过,由于工作需要,不到半年,他们的实习被打断,此后陆续参加了西藏社会历史调查、平叛及平叛后的俘虏甄别、民主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他们几乎人人都是多面手,有的学生就地分配留在了拉萨,见证了西藏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
期刊
1945年秋,我十八岁,是重庆南开中学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正放暑假,住在重庆南岸乡下家中。我的家在川黔公路边上。8月l5日傍晚,公路上开过来一些美军军车,上面坐的是些美国兵。在重庆,来华和我们并肩打日本的美国兵多的去了,我们是见怪不怪,但这回有点异样,只见他们拿着手枪、冲锋枪朝天乱放,嘴里咿里哇啦地叫唤,听得出来,他们说的是:“停战啦!胜利啦!”显然,他们军队得到的消息快。不一会儿,我家附近的土桥
期刊
3月初,本刊记者付光辉对北京大学哲学系王炜教授、中文系王炎博士作了一次访谈。他们自发组织的学术沙龙最近正致力于德国当代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二战犹太问题研究,力求通过阅读和讨论阿伦特的著作,思考二战时期纳粹屠杀犹太人所反映出的政治哲学问题,同时,切入南京大屠杀事件,对比西方人对待同类事件的态度,反思我们对待历史的方式和知识分子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遗憾的是,在录音稿整理的过程中,王炜先生于4月11
期刊
……老张正是处于这样的角色冲突之中。而老张的这种角色冲突是中国法官(尤其是乡村的基层法官)面临的普遍困境……所以在宣布判决时出现了下面戏剧性的场面:老张法官哭了,来顺妈晕倒了,何主任傻了,刘律师笑了,老栓困惑了……  《老张法官轶事——审牛记》是一部拍得相当不错的反映农村基层司法运行状况的法制题材电影,这部电影,不免让人感到几多心酸、几多无奈。司法改革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必修课”,而农村司法改革又
期刊
军政当局给劳森检察官和海伍德法官施压,要求对被告从轻发落,以便在今后与苏联的对抗中与德国成为战略伙伴……海伍德法官最终不为各种利诱和威逼所动,判处这四名被告终身监禁。  1961年,美国联艺公司拍摄了一部名叫《纽伦堡审判》的影片,在二战影片史中具有相当的考察意义,其所揭示的法律问题,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甚至更具普遍性的内涵:审判被人类本身的局限所悬置和架空;以及审判被悬置之后,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希望
期刊
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民主、民主化越来越表现为世界的宠儿,而非昔日之弃婴。民主也必将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  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在中国现实语境中,民主所表现出来的,或者说所要实现的,更应是一种程序。今年春夏之交发生在某地农村基层选举中的现实案例,对此就给予了很好的诠释。  2005年5月26日下午,湖南省Y县S村举行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两位候选人一位是现年58岁的现任村支部书记,另一位是青
期刊
许德珩,曾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又是九三学社的发起者和长期的领导人,一生都在为民主科学而奋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许德珩大力宣传抗日救亡。一天,北大进步学生千家驹、张百川来到他家,约他到北京大学作时事讲演。许德珩立即答应了学生的要求,到北京大学作了一次关于东北沦陷华北告急的讲演,揭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痛斥南京政府卖国的不抵抗政策。许德珩慷慨陈词,使同学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