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区,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一带一路"经贸产业合作跨国大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具备了这一战略实施的互联互通基础。"一带一路"战略构筑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产能合作、产业发展和参与世界经济合作的方式创新,也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的实施。
其他文献
贵州东南部南江河流域的侗族,基于传统"款组织"的共同体意识,维持了跨村寨的集体认同,通过创造性实践,以协会的形式重构了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协会在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权威实现和组织目标上和传统"款组织"同中有异,作为国家基层政府和地方社会的"中间组织",同时获得二者的认同,跨越行政村实现了更高层级的地方社会自治,在保证地方人群的政治主体性基础上,为地方社会自治和国家基层治理建立起了联接。
翰林国史院于世祖至元元年九月设立,至顺二年七月以后院址定于中书北省内。所属职官主要有翰林官、吏员,其中翰林官员数、品级有明确规定,吏员仅有员数限定。该院设置后亦领有典簿厅、会同馆、兴文署、艺文监等机构,蒙古翰林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秘书监及国子学与之多有分合。相较唐宋翰林院,其职官建制具有鲜明的承前启后特征。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特考制度是台湾地区人事考录制度的特色设计,通过对台湾少数民族特考制度的渊源发展、主要内容、实施状况、分析评价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展开有关的理论思考。
关于民间与地方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在华南学派中有诸多可以借鉴的成果,但有些观点与方法在清水江流域的观察中受到了某种局限。家族或地方之间“结盟”的“拟血缘化”对聚落地方社会的“有序化”显得尤其突出。小江地区的“财神会”和潘寨“永镇村中”“龙灯会”呈现出民间组织在地方社会建构“有序化”过程。其间,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不仅仅是乡村的“自律”与“自觉”,在其背后存在着国家在场的“国家权力”,这不仅是地方社会建构的背景资源,更是地方社会有秩序化的文化张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二,承担着作为整个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功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局,
在弗里德曼和施坚雅提出社会科学与汉学结合之后,中国人类学进入一个超越社区研究的时代。这方面以王铭铭为代表,他以对弗里德曼和施坚雅的继承和反思为主体,直到最后形成自己对民间宗教的系统看法。作者在对"朝圣"概念的文化翻译中获得了接轨的动力,更确切地说,作者找到了"象征一体性"的中国语境。从天下观到"三圈说",再到天才观,作者行走于乡土上,感受的却是离乡土愈来愈远的历史、人物和文明,从这里开始,作者开启了一种化历史为人类学的象征·符号的思考。
清末,新疆对俄贸易非常繁盛,出口商品以土货为主,如牲畜、皮毛、棉花、生丝,成为俄国的生产原料基地,同时进口俄国工业制成品。这一贸易商品结构直接影响到新疆地区的生产结构,一方面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新疆对俄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锁定在产业链低端,阻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本文回顾这一时期新疆对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为新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历史视角。
北方少数民族对事物的起初认知是观察宇宙和认识宇宙,同时在感悟时空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感知性、经验性的"智库",它包含着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构造的解释这两层含义。由于以原始信仰为基础,神话、史诗为载体,形成带有信仰色彩的认识论范畴的朴素哲学概念。他们的宇宙时空观是以天和地、黑和白、阴和阳、善和恶、神和鬼、人和神等二元辩证统一认知为基本特征的,具有"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和"天、地、人"三者统合的"天界、地界、人界"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认知结构。它的价值取向是以数字文化为基础而衍生出"人、草场、家畜"三个社会元素相
据道光《巴塘志略·衙署庙宇》所记,其成书时间并非道光二十二年(1842)或二十三年,而应为道光二十四年或次年初。此志特点一是编纂态度严谨,材料因细加考证而真实可靠;二是就其内容而言此志不同于清代一般县志、厅志,亦不能称其为粮台志,是一特殊类型的志书;三是篇目不照搬内地方志,多据巴塘当地情况设置。此志所绘之"巴塘坤舆全图",所记巴塘粮台与汛塘之设置管理,以及关于当地藏族同胞在粮台塘汛中发挥的作用与在清反击廓尔喀战争中所做贡献的记载,均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李亦园先生(1931-2017)是中国人类学界及文科诸多专业最为熟悉的大学者之一,也是一位著述丰厚、成就卓著的学术泰斗。他生于福建泉州,1948年赴台,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象征人类学、宗教行为、华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