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法螺与汉藏文化交流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传世的元明清藏传佛教法螺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文献、图像等资料对法螺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流变脉络加以梳理,从形式、表现题材和精神意涵等方面对藏传佛教法螺进行分析,指出不同时期法螺在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内地的流传,体现了汉藏艺术的融合,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其他文献
文章对明清及民国时期甘青川滇汉藏连接地带藏族土司取汉姓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在考察汉姓藏族土司的地域分布、历史流变及取得汉姓的多种方式基础上,分析了藏族土司取汉姓现象所包含的政治意蕴,指出在当时条件下藏族土司取汉姓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现象,也不简单代表藏族土司的"汉化"倾向,而主要是藏族土司效忠中央王朝的一种政治表达,是向中央王朝表达政治立场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是政治因素大于文化因素的行为.
《蒙藏周报》曾被称为"蒙藏民众之喉舌",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沟通边疆蒙古、西藏与内地的唯一刊物2.该刊主要刊载国内外新闻、教育消息及科学常识,以利蒙藏等边疆地区发展;同时注意将蒙藏地方相关情况传播于内地.该刊有关康藏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礼俗等的记载,以及建设改良等事业的建议与讨论,有不少极具影响力的政论性文章,而且还刊登了部分公文、档案,是内地了解康藏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研究民国时期边疆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颇具研究价值.
文章用西藏城乡融合发展调查数据,以及2019年《西藏统计年鉴》和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西藏部分),检验了西藏城镇化、就业结构对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1982年西藏城镇规模作为2019年西藏城镇规模的工具变量,解决了城镇规模变量存在的潜在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西藏城镇化率每提升1%,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0.174%,居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比重越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但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缓解了就业结构的转变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另外,文章指出城镇规模对西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西藏各族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文章论述了西藏决胜脱贫攻坚战的超常艰巨性和特殊复杂性,从历史、现实和政治三个方面阐述了西藏全面脱贫的里程碑式伟大意义,详细论述了西藏脱贫攻坚对世界反贫困的理论贡献、实践贡献和方案贡献.研究认为,西藏决胜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国脱贫攻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伟大意义,丰富了世界反贫困理论,为全球减贫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德慧上师的求法经历、思想演变等内容进行了补充,通过考证《大印究竟要集》及其注释文本,认为西夏高僧德慧上师的"大手印"教法传承,继承了藏传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许多汉传佛教的因素,是文化发展史上民族交往、交流的真实反映,成为汉藏佛教圆融的典范,这也是西夏佛教的显著特征.
拉巴平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藏学家,长期从事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藏学理论研究,为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见证了西藏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文章回顾拉巴平措先生从事藏学工作的经历,介绍了他的学习和研究情况,以及他长期对于藏学研究尤其是西藏历史研究相关问题的思考.
绿营兵是清代咸丰以前驻守西南边疆的正规军,在稳定边疆、开发边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雍正六年(1728),清廷在今维西、德钦、中甸一带设置了维西营,营下设置汛塘,分防驻守战略要地.乾隆十二年(1747)维西营升格为维西协,嘉庆八年(1803)后,清廷调整了这一地区的汛塘设置.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维西舆地图》即是此次清军滇西北驻军调整布防后的军事分布图.维西协防区南连大理、丽江,北接西藏,西通缅甸、印度,地理位置重要,军政意义突出.文章从解读《维西舆地图》入手,探讨了清军维西营、维西协的设置过程,以及清军
本文对古遗址面临的主要破坏因素、遗址保护、遗址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的主要措施和要求进行了总结.结合实际工作,梳理了高强无机纤维材料的制备和研发,就高强无机纤维材料在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层面上作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分析材料特性、凝练制作技术与方法,展现古遗址展示利用试点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高强无机纤维材料在古遗址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能力,为我国的古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一种全新的保护材料.
基于血缘、地缘的社会动员与人情交往关系在藏族传统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社会资本,并随着人口流动不断拓展到传统社会以外的都市社会;借助现代新媒介及社交工具,在中心城市派生出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流动到城市人口的新社会资本.文章以到成都就医的藏族群体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和具体参与藏族在成都就医活动全过程,对藏族传统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流动及其在都市中被整合利用、成为藏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从"内卷化"到不断外化拓展的情形,进行生动细致地描述与分析.
罗秉芬教授(1931—2021),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六十余年,桃李满天下.在藏语文教学,敦煌文献,藏医药学,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有所建树、硕果累累,为我国的民族语文教育和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撰写著作十余部.在偶然的机会下,编辑部发现了罗秉芬教授写于2014年的自述,特此发表,以纪念这位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令人敬仰的学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