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新:用自主创新加速煤炭产业升级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yz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智新,生于1959年,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以来,金智新从事煤炭开采技术研究和煤炭开发工程管理,他在老煤炭基地转型建设中,提出“时空协同优化”工程哲学思想,首创“煤矿+工业园区”一体化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新模式,主持了大同矿区双系煤田不对称开发工程,组织建成了塔山矿,建设了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最完整的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此外,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了坚硬顶板控制、煤炭自燃火灾防治、瓦斯预控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建立了安全结构理论,创新了煤矿安全理论与管控方法,提出并实施了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性开采战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解决短板难题


  作为一项传统产业,以往煤炭开采存在投入多、污染大、安全差等问题,这也是一直制约煤炭开采的瓶颈。学习采矿工程专业的金智新,从年轻时做技术员开始,就致力于煤矿开采的技术创新与安全高效生产管理的研究。几十年来,他在研究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理念。金智新认为,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煤炭开采的安全高效和绿色环保。要在坚持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尽量减少对环境损害的前提下,积极研究绿色开采、保水开采等新技术,推广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着力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洗选效率,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金智新

  金智新做研发的特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各类不同煤矿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对于厚煤层矿,针对复合煤层和厚煤层开采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在煤礦装备了高智能化综采设备,创造了回采率提高20%的新局面。而对于薄煤层矿,开发了专门用于薄煤层开采的矮型成套综采设备,减少了薄煤层开采损失。
  在创新的道路上,金智新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他主持制定了同煤集团总体发展战略,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持完成了目前国际采矿业生产能力最大工程项目之一的塔山井采矿工程,该矿年产能力1 500万吨,并配备了同等生产能力的洗煤厂,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型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的总体设计。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金智新主持研发了诸多重点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发项目,多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他也拥有一系列中国发明专利,是一名引领创新的专利权人。

推动转型升级


  “智能化、信息化、全流程安全高效生产管理,是实现煤炭开采现代化的关键。”金智新认为,对煤炭开采工程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运用。
  金智新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将煤炭开采及相关工艺看作是一个系统,目标明确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速了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对煤炭开采技术及相关的洗选工艺和装备等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推广应用,从而使精煤回收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在入洗原煤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提高精煤产量100余万吨,赢得了更高的利润和更好的效益。


金智新(左一)在井下参观调研

  在金智新的“系统论”中,还十分强调煤炭开采的综合利用。在他看来,要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煤—电—材”和“煤—焦—化”两条产业链为支撑,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和矿区协调发展目标。如今,随着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应用,煤炭开采的废弃物处理也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实现了中煤、煤泥、煤矸石及瓦斯等低热值燃料用于发电、建材生产,以及矿井水处理后可供生产、生活用水,拓展了资源利用的新途径。
  在现代煤炭开采信息化创新之路上,金智新主持建立了现代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改革矿井安全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建立了一套现代、先进的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矿井安全保证体系,使矿井百万吨安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煤炭产业降成本、补短板、保安全、提质量、增效益,夯实发展基础,推进转型升级,必须牢牢把握自主创新这个关键。”金智新的心中始终有着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其他文献
距离神舟十二号“出差3人组”返航不过一个月,天和核心舱又迎来了新“太空出差3人组”。至此,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2021年度5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倘若一切顺利,在轨工作6个月后,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升空的3名航天员将返回我国东风着陆场。  中国空间站“上新”速度为何这么快?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乘组身负着哪些任务?神舟十三号升空“神十二”刚返回新“太空出差3人组”
期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天舟三号满载物资“翘首以盼”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神舟十三号乘组要在轨驻留6个月,为此,在神舟十三号发射一个月前,“快递小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就满载物资,发往太空。  在太空中生活,航天员最离不开的物资当属气瓶。太空环境接近真空,而气瓶能为空间站中的航天员提供适宜的大气环境。  “可别小看了这个气瓶,它是用特种复合材料制成的,可以充至300倍大气压力,这样充一瓶氧气就能
期刊
“男航天员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18年前,一颗“飞天”的种子在女飞行员王亚平的心里种下。  那是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之梦,世界瞩目、举国同庆。当时只有23岁的王亚平,同样坐在电视机前关注这一历史时刻,她脑海里一个小火苗“腾”地被点亮了:“中国现在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2010年,王亚平如愿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加入航天
期刊
织锦,代表着中国丝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因是用彩色金缕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故而得名“织锦”。在中国数千年养蚕缫丝的历史中,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走遍当时的世界。这种前所未见、光彩夺目的织品,令当时的西方世界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无尽的神往。  织锦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的生活创造过程中,逐渐呈现了多元化的风格。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
期刊
“张家界千年的沧海桑田,孕育出了土家织锦。无数次的经纬交替,竟然可以从线到面成花。世代传承的手艺,也许比不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机械作业,但却传承着中国传统民俗生活之风雅。”  ——张甜甜的朋友圈“90后”的“乖幺妹”不一般  土家族历来都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一个民族,所以土家织锦成了土家人们叙事纪实的载体,得以称之为一部无字史诗。当你翻开之后,便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传承人张甜甜也不例外。  19
期刊
土家织锦通常使用“通经断纬、反面挖花”的手法,采用“上下斜”织造而成。纹样较为复杂,大都是以棋格形状和散点形状四方相连,构成几何图案,图纹和色彩配置极为完美。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美观大方,以絢丽多姿而著称,以设色自由浪漫而见长。土家织锦在织造的过程中有极强的程序性和相当的偶然性,同一种图案,不同的织女也会织出不同的变化,不会完全相同,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期刊
艺术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土家织锦,是一门指尖上的艺术,是盛开在中华民族浩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在五彩斑斓的纱线上划过,一幅幅精美的土家织锦如同无声的乐章,在诉说着土家族的历史和图腾。他们没有文字,却把自己所创造的文明穿在了身上。他们书写着逝去的乡愁,也表达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梦想。  土家织锦的构图取材于土家山寨的山光水色、花卉虫鱼、飞禽走兽、民俗风情、物体形态等,既是工艺品,又是艺
期刊
探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评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0年《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我国的科技评估开始进入了稳步发展期。2007年,我国的联合评估经验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会议上得到广泛好评。科技部评估中心原副主任陈兆莹女士曾说过:“‘十一五’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我国科技评估的黄金发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会于2008年成立,
期刊
白天,他守候在电气柜旁,穿梭于满是油污与铁屑的设备之间,不断对各类设备进行维修与调试;夜晚,他又“定”在电脑前积极学习各类数控系统装调知识,汇总白天工作内容,总结维修经验。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轧钢设备分公司维修电工王永晶凭借突出的技术水平、务实的工作作风,将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期刊
“外企待遇好,可如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都去当‘码农’,那我们国家通信领域的科技创新谁来做?”每当被问及职业选择,北京邮电大学(下简称“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彭木根总是这样回答。  从2000年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以来,彭木根致力于人口密集区域的移动通信系统精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研究,助推“3G突破、4G并跑、5G领跑”,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密集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主流、改变世界通信格局作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