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线的语文老师也许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可习作内容却非常苍白,孩子们也越来越害怕作文了,甚至厌倦作文。这是为什么呢?这种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称性,可能正暴露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写作话题缺乏童趣!小学作文教学要走出这个困境,就应当撇开功利思想,打破作文为考试而写的想法,敞开写作大门,拓宽写作道路,关注童心,把学生鲜活动感的生活“注入”到习作教学中,从而丰富学生的兴趣,提高习作教学效果。以下就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放大课间活动,积累“童趣”素材
常常听老师批评学生“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课间,学生们为什么生龙活虎了呢?有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女孩们这儿一群,那儿一伙,玩着不知是由谁发明的新鲜游戏,男生们除了手中总少不了的各种新式玩具外,还爱上了各种各样的球类运动。学生流行什么?迷恋什么?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知道吗?我想:若能从课间活动中挖掘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来,学生写起作文来定会有话可说。
当然,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这些写下来,并且写好,还得花点小心思。有一天课堂上,我对学生说:“谁今天课堂表现好了,这节课后我就陪谁做课间活动。”这一节课上学生听得特别认真。课间,我就陪几个男生打乒乓球,男生们全都成了我的手下败将后,把我传得更神了,其他同学也都希望我能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样一来,我自然是分身无术了,我让他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课间活动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有趣,最能打动我的心,我就和谁活动。你瞧:单脚跳、兔子舞、课间篮球、乒乓球大比拼……各式各样的话题就诞生了。有了感兴趣的话题,我手写我心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我让他们都好好准备一下,然后在班上进行一次“课间活动大比拼”。课堂上,让喜欢不同课间活动的同学来介绍,然后大家评选,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活动中的典型场面介绍来指导。如打球时激烈场面的刻画、编织东西的技巧、车迷的快乐等。因为每种活动参与的人都不在少数,他们认同感也较强,此时进行表达的指导就不那么费力了,学生也都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由此可见,充满童趣的话题能让学生自由驰骋,其乐无穷。如果我们老师也拥有一颗童心,定能发现并挖掘出课间学生生活的许多新奇、有趣的及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的作文话题来,学生也定然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此时的作文就是学生在描述童年生活的绚丽多彩,就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这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呀!如此的写作自然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了。
二、聚焦学校活动,丰富“童心”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校园的活动丰富多彩,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资源,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广开习作之源,学生的作文定能如有源头之水般活泼地流个不停。
如每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结合我校布置的“走进福清”系列实践活动,活动前深入指导,活动后交流,根据调查的现象指导学生针对福清发展的某个方面写建议书或对福清的未来进行畅想写想象作文等。又如我校每年开展的一次“红领巾义卖”活动,在活动前我就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让学生起店名,收集并创编叫卖台词、招聘工作人员,并对推销员进行培训;活动时亲自引导,让大家各尽所能的尽情展示;活动后谈收获然后进行总结写日记。
学生日记里鲜活的语言都告诉我们,学校开展的各种大型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的写作素材,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体验作文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病呻吟”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的生活引入作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成。
三、精选课堂活动,抒写“童真”愿望
前一段时间,我们欣喜地感受到“新课改”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特别是活动作文、游戏作文风靡一时,然而“热闹”的背后不由得让人深思:学生为什么写起活动作文热情高涨,可回到教材中的作文还是眉头紧皱,词不达意呢?写活动作文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似乎作用不大?实践中发现,提高活动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要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1.课堂活动与教材的写作内容的有机整合
我们发现语文教材中有些作文话题可谓“经久不衰”。如《写身边的一个人》《记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等等,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从三年写到六年经常是同样的内容,只不过是字数的变化而已。这些话题虽单调无趣却又不能不面对,我想只要变变形式,也许学生就会更有激情,或许就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如我在上六年级劳动课《炒肉片》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讨论炒肉片的方法及可以创造出哪些品种后,让学生带任务回家去炒肉片,下节课带到班级来欣赏品评并评选“小厨师”。那节课上,学生激动、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让学生写作,作文就成了学生宣泄情感、释放感动的场所,成为学生表白内心的需要。又如,我教的这届学生有好几个跟随父母出国学习,每逢这时,孩子们也总是懂事地早早备好留言簿,让每个学生都写好留言,然后装订成一本送给他们。抓住这一时机,我总会为他们开一场欢送会,让孩子们一起回忆该同学过去的点点滴滴以及为班级的贡献,然后让每人对他们说一句祝福的话语。如此伤感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所有的情感,淡淡的伤感弥漫心头,此时,学生的心间定然是激情汹涌澎湃,思绪定然是万千起伏……是的,难忘那人,难忘那往事,难忘那同学之情……千言万语奔涌而出,只可惜情长纸短。
学生是学习写作的主人,他们对写作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还是厌恶排斥,往往直接影响作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写作的效果。作为语文老师,若能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定能触摸到孩子内心的渴望,内心的情感,变出各种花样来,巧借课堂活动来丰富老话题作文的素材,用新瓶子装上老酒,让老酒愈发香醇诱人,在“老掉牙”的话题上巧谱新曲,让老话题作文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2.课堂活动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结合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他们对游戏、实验等活动总是特别喜欢,对活动作文总是特别青睐。但常常因为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不同年级活动开展的规划及必要的方法指导而使活动作文训练流于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写活动作文的水平并未见进展,甚至重复、雷同的文章偏多,那么,该如何提高活动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活动。如我在中年级进行了“报数游戏”“夹弹珠”“胖大海的实验”……在高年级开展了“成语竞赛”“鸡蛋浮起来”“捏不破的鸭蛋”“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等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安排,中年级更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体验中感受快乐。高年级除了以上这些要求外,还多了一些动手能力的考验,理性的思考,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
其次,在写作指导上也有区别。中年级活动作文指导时,主要是从内容入手,教给学生抓住哪些方面来写(即选材),免得眉毛、胡子一把抓,写成了流水账。如可以适当提示应选择哪些环节要重点写:①老师介绍活动,同学们的心情。②活动最精彩处或你最喜欢处,仔细观察参与者的表现和观众的反应。③自己参与的活动,自己的心情感受及观众们的反应。④活动的收获。因为中年级的学生初学作文,写作文目的性不够明确,整节课活动参与人数多,而且活动进行中往往分成好几个环节,这种情况他们往往无从下手,不是写得很长,没有重点,就是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所以提出要求和给出方向性的指导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到了高年级了,要求就要适当提高,更注重篇章结构及细节的指导。如抓住精彩处用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扣住读者心弦,设置一些悬念引人入胜,凸显自我感受,用真情感染人等。而方法也伴随快乐同在。活动中,教师巧妙引导,孩子在嬉笑间捕捉了画面,加深了感受,也逐步提高了作文能力。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活动作文通过玩耍、竞争、动手实验等活动方式展开,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在活动中,他们要亲自动手动脑,要思索感受,会碰到困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感受,再加上有步骤的安排,有序列的指导,何愁学生写不出个性鲜明、兴趣盎然的文章来。活动,让习作成为所有学生舞动多彩童心,放飞无遐梦想的自由天地。活动,让习作教学焕发别样魅力。
一、放大课间活动,积累“童趣”素材
常常听老师批评学生“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课间,学生们为什么生龙活虎了呢?有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女孩们这儿一群,那儿一伙,玩着不知是由谁发明的新鲜游戏,男生们除了手中总少不了的各种新式玩具外,还爱上了各种各样的球类运动。学生流行什么?迷恋什么?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知道吗?我想:若能从课间活动中挖掘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来,学生写起作文来定会有话可说。
当然,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这些写下来,并且写好,还得花点小心思。有一天课堂上,我对学生说:“谁今天课堂表现好了,这节课后我就陪谁做课间活动。”这一节课上学生听得特别认真。课间,我就陪几个男生打乒乓球,男生们全都成了我的手下败将后,把我传得更神了,其他同学也都希望我能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样一来,我自然是分身无术了,我让他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课间活动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有趣,最能打动我的心,我就和谁活动。你瞧:单脚跳、兔子舞、课间篮球、乒乓球大比拼……各式各样的话题就诞生了。有了感兴趣的话题,我手写我心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我让他们都好好准备一下,然后在班上进行一次“课间活动大比拼”。课堂上,让喜欢不同课间活动的同学来介绍,然后大家评选,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活动中的典型场面介绍来指导。如打球时激烈场面的刻画、编织东西的技巧、车迷的快乐等。因为每种活动参与的人都不在少数,他们认同感也较强,此时进行表达的指导就不那么费力了,学生也都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由此可见,充满童趣的话题能让学生自由驰骋,其乐无穷。如果我们老师也拥有一颗童心,定能发现并挖掘出课间学生生活的许多新奇、有趣的及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的作文话题来,学生也定然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此时的作文就是学生在描述童年生活的绚丽多彩,就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这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呀!如此的写作自然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了。
二、聚焦学校活动,丰富“童心”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校园的活动丰富多彩,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资源,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广开习作之源,学生的作文定能如有源头之水般活泼地流个不停。
如每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结合我校布置的“走进福清”系列实践活动,活动前深入指导,活动后交流,根据调查的现象指导学生针对福清发展的某个方面写建议书或对福清的未来进行畅想写想象作文等。又如我校每年开展的一次“红领巾义卖”活动,在活动前我就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让学生起店名,收集并创编叫卖台词、招聘工作人员,并对推销员进行培训;活动时亲自引导,让大家各尽所能的尽情展示;活动后谈收获然后进行总结写日记。
学生日记里鲜活的语言都告诉我们,学校开展的各种大型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的写作素材,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体验作文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病呻吟”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的生活引入作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成。
三、精选课堂活动,抒写“童真”愿望
前一段时间,我们欣喜地感受到“新课改”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特别是活动作文、游戏作文风靡一时,然而“热闹”的背后不由得让人深思:学生为什么写起活动作文热情高涨,可回到教材中的作文还是眉头紧皱,词不达意呢?写活动作文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似乎作用不大?实践中发现,提高活动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要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1.课堂活动与教材的写作内容的有机整合
我们发现语文教材中有些作文话题可谓“经久不衰”。如《写身边的一个人》《记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等等,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从三年写到六年经常是同样的内容,只不过是字数的变化而已。这些话题虽单调无趣却又不能不面对,我想只要变变形式,也许学生就会更有激情,或许就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如我在上六年级劳动课《炒肉片》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讨论炒肉片的方法及可以创造出哪些品种后,让学生带任务回家去炒肉片,下节课带到班级来欣赏品评并评选“小厨师”。那节课上,学生激动、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让学生写作,作文就成了学生宣泄情感、释放感动的场所,成为学生表白内心的需要。又如,我教的这届学生有好几个跟随父母出国学习,每逢这时,孩子们也总是懂事地早早备好留言簿,让每个学生都写好留言,然后装订成一本送给他们。抓住这一时机,我总会为他们开一场欢送会,让孩子们一起回忆该同学过去的点点滴滴以及为班级的贡献,然后让每人对他们说一句祝福的话语。如此伤感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所有的情感,淡淡的伤感弥漫心头,此时,学生的心间定然是激情汹涌澎湃,思绪定然是万千起伏……是的,难忘那人,难忘那往事,难忘那同学之情……千言万语奔涌而出,只可惜情长纸短。
学生是学习写作的主人,他们对写作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还是厌恶排斥,往往直接影响作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写作的效果。作为语文老师,若能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定能触摸到孩子内心的渴望,内心的情感,变出各种花样来,巧借课堂活动来丰富老话题作文的素材,用新瓶子装上老酒,让老酒愈发香醇诱人,在“老掉牙”的话题上巧谱新曲,让老话题作文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2.课堂活动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结合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他们对游戏、实验等活动总是特别喜欢,对活动作文总是特别青睐。但常常因为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不同年级活动开展的规划及必要的方法指导而使活动作文训练流于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写活动作文的水平并未见进展,甚至重复、雷同的文章偏多,那么,该如何提高活动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活动。如我在中年级进行了“报数游戏”“夹弹珠”“胖大海的实验”……在高年级开展了“成语竞赛”“鸡蛋浮起来”“捏不破的鸭蛋”“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等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安排,中年级更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体验中感受快乐。高年级除了以上这些要求外,还多了一些动手能力的考验,理性的思考,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
其次,在写作指导上也有区别。中年级活动作文指导时,主要是从内容入手,教给学生抓住哪些方面来写(即选材),免得眉毛、胡子一把抓,写成了流水账。如可以适当提示应选择哪些环节要重点写:①老师介绍活动,同学们的心情。②活动最精彩处或你最喜欢处,仔细观察参与者的表现和观众的反应。③自己参与的活动,自己的心情感受及观众们的反应。④活动的收获。因为中年级的学生初学作文,写作文目的性不够明确,整节课活动参与人数多,而且活动进行中往往分成好几个环节,这种情况他们往往无从下手,不是写得很长,没有重点,就是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所以提出要求和给出方向性的指导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到了高年级了,要求就要适当提高,更注重篇章结构及细节的指导。如抓住精彩处用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扣住读者心弦,设置一些悬念引人入胜,凸显自我感受,用真情感染人等。而方法也伴随快乐同在。活动中,教师巧妙引导,孩子在嬉笑间捕捉了画面,加深了感受,也逐步提高了作文能力。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活动作文通过玩耍、竞争、动手实验等活动方式展开,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在活动中,他们要亲自动手动脑,要思索感受,会碰到困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感受,再加上有步骤的安排,有序列的指导,何愁学生写不出个性鲜明、兴趣盎然的文章来。活动,让习作成为所有学生舞动多彩童心,放飞无遐梦想的自由天地。活动,让习作教学焕发别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