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纯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上来,旧的化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教学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是在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了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传知授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在求知好奇中开发创新潜能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就是:“现在学生怎么越教越不会?”改作文时常发出感叹:“老调重弹,不知所云。”小学生语文阅
期刊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求教师不但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维以及一颗年轻而富有爱的心灵。然而信息技术课又与别的课程不一样,它表现在既注重理论的同时又非常注重操作,对学生而言,应该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锻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已由原来的教授DOS命令、五笔打字、WPS排版转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3/WORD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就《诗经》中“国风”所表现的质朴风格,从内容到章法、修辞及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阐述。  关键词:质朴 直率 章法 修辞 传承 风格    “风”是民间乐调的意思,正如前人所说,“风土之音曰风”(郑樵《通志·点序》)。“国”是地域的通称,主要指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所以“国风”就是地方小调。《诗经》按地名加以分类搜集,成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国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技术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生 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不仅可以增强直观、创意设境、激情引趣,而且还可以规范板书甚至让学生参与使用电教设备,延伸和高扬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电化教学手段 激发 延伸 高扬 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影响其参与积极学习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为主,以其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声音动画多姿多彩等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的特点,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讲解转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仅增强了教学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且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优势呢?  一、有利于创设情
期刊
摘 要: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不断尝试、发现错误并主动修正的行为,实现探索知识、增长能力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表现方式上体现出的优越性。  关键词: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    新课程标准特别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的改革,使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学会做事,先学会做人”。如何发挥党支部在党建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党建工作的建设方面入手,强调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党建工作 “三要三不要” 三方面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
期刊
思维能力是学生素质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作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通常我们所说的“聪明”、“脑子灵”就是指思维品质而言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其中最基本的是深刻性和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思维的多层次,善于进行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期刊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文本——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实体要素。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以其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手段——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在语文教学中日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我校地处远离城市的农村,班里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很少能有机会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