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的行走方式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 莹: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熟悉教育科研的媒体和人物,只要说到吴江,都会提起您的名字。是您与教育科研特别有缘吗?
  沈正元:关于我跟教育科研,确实应该说有“缘”,这种“缘”不是我天生对教育科研有深刻的认识和超凡的能力,更多的是作为一位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起来的对教育科研深厚的感情和一种专业的特质。
  回顾我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是经历了懵懂——忐忑——探索三个阶段
  1980年,我在八坼的一个条件十分简陋的联办中学任教,除教语文外,还教过历史、地理、政治等;1986年起从联中初中教师成为八坼中学高中语文老师,曾经担任过语文教研组长;那时的我是普通的语文老师,更是朴素研究者。80年代后期,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教育科研不甚了解,懵懵懂懂,但是喜欢阅读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上的文章,我大量订阅语文类杂志,几乎订遍了所有语文类刊物,也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和探索。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兴奋点还在语文教材的解读、语文教学的设计上,写了些这方面的“小儿科”文章,是一个朴素的研究者。
  1992年我到教育局教科室工作,担任教科室副主任,开始忐忑不安地从头学起。这是我从一位语文教师向专职科研员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一方面向书本学习,把一些介绍教育科研的书籍放在案头,一有空就认真“啃”;另一方面向行家里手学习。时任教科室主任的胡继渊是科研的行家,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启发,无私地把科研的方法、策略手把手传授给我,还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写文章,推荐发表……从他身上我悟到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务实”。引我进入教育科研大门的还有苏州大学储培君教授,在跟他共同研究教育部课题“苏南农村初中最优化发展研究”的过程中,我对于课题如何确立、如何研究、如何引导教师参与科研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忐忑的我不再忐忑,慢慢地入了门。所以,至今我一直跟对教育科研心存畏惧的老师说,没有人天生会教育科研,只要虚心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科研的行家里手。
  2000年,我有幸成为了省重点中学——吴江市高级中学的一员,分管教育科研,2003年又来到教育局,分管教学和教育科研,这使我能结合学校和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逐步摸索和实践吴江的教育科研模式。我提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要走平民化之路,要回归教师的教育,成为教师的教育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亲近老师,走进课堂,成长师生”为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市教育科研方式方法上的一些创新和实践,都是基于这样的基本思路。
  颜 莹:从个人的语文教育研究开始,到负责一所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直至现在领跑一个区域的教育科研工作,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也提出了不少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沈正元:因为我自己是从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开始接触教育科研的,从一名最基层的教育科研实践者开始,成为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者,所以我一直从一个平民的视角去认识,去实践教育科研。收获和认识也都源于这样的身份和视角。
  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认识上要“四破四立”:
  一是破虚无观,立必需观。有的老师认为中小学教师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大学教授、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于是,只知埋头苦干,以至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其实,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极富创造性和学术性的实践活动,正因为它具有创造性和学术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而作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研究,其目的与功能正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揭示教育的特征与本质,以利于学校进行科学决策,以利于我们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科研始终伴随着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是破畏难观,立可行观。也有老师认为自己教育理论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差,加上教育、教学工作繁忙,无能力也无暇去搞研究,进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应当承认,与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研究人员相比,中小学教师确实存在着教育理论修养不足、教育科研方法生疏等多方面的问题,但这一切均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加以解决。特别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天天置身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之中,扎根于教育科研的“沃土层”,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着专职科研人员无法实现的优势,比如,学科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与学生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切又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和可能性。所以,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扎实研究,是完全可能大有作为的。
  三是破功利观,立务实观。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撰写并发表论文是一种很自然的结果,但是由于评职称、评先进等方面对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老师便把撰写论文等同于教育科研,认为教育科研是一种不失实惠的有名有利的活动,于是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了论文的撰写上。这是对教育科研的曲解,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价值不全在于出几篇文章,其核心价值在于老师通过教育科研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真正能够探索出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科研价值观,把扎扎实实开展科研的过程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点。
  四是破等同观,立结合观。在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中,有的老师把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混同起来,认为教研就是科研。这种认识也是要不得的。我们认为科研与教研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研究的过程来看,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连续的、系统的活动过程,它有明确的研究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目的,严密的计划和组织;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往往缺乏系统严密的安排。从研究的范围来看,教育科学研究范围广,包括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现象有联系的其他现象;而教学研究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教学过程及与教学过程联系紧密的相关因素,多表现在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等方面。从研究的成果来看,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求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意义,可推广到一定范围;而一般的教学研究成果往往带有特殊性,只能适用于某时、某地、某学科。当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正如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经验为依据的一样,教育科学研究应该从一般的教学研究中寻找研究课题和研究的经验基础;一般的教学研究则运用和推广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颜 莹:从认识上,我们的确要打破这些误区,认清教育科研的实质,但教育科研如何能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常态化开展,并真正产生实效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策略吗?
  沈正元:我认为,关键要做好教育科研的六化工作。
  一要把工作科研化。学校要引导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科研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把教学与科研有机整合起来,教学、教研、教科三位一体,自然也让教师亲近了教科研。
  二是科研要层次化。我反对老师个个有课题的教育科研的浮夸风,我认为,新上岗的教师,可以组织其学习教学理论,模仿学科领域比较成功的教学经验,促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的教师,可以引导其围绕学科建立小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则应着重帮助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建立符合其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教育科研逐步形成特色,努力打出旗帜。在学校分梯队建设科研队伍,组建成教科员、教科中心组、教科协作组、教科师徒结对四支队伍,初步形成“教科室牵头,教科员带头,教科中心组为中坚,教科协作组为新生,教科徒弟为后继”的教科研“分层管理,有序发展”的格局。这一模式现在已经在全市推广。
其他文献
陈婷婷 校本教研:生成教师智慧的有效途径  李章龙 推进低碳教学 构建绿色课堂  颜贻寿 乔建中   课改过程中教研员工作四侧重  崔美虹 强化课程领导 促进优质实施  陈 卉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   导的实践研究  王 勇 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包静娟 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  吴 忠 浦叙德 朱铭丽   依托主题式校本教研 开拓有效教   研
“至今年9月,于2001年进入学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届十年……”是无意间,我看到了这则“我的新课改”主题征文启事。已经十年了吗?是的,任由我如何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这个数,它还是发生了,而我的青春恰好就在这段新课改路上真实地走过,一路的泥泞,留下的是深深的足迹。  张文质说: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走了这么久,我也很想“回家”了,期待在“回家”的途中给自己留下一份十年的“微观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成长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评价方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的设计内容以及评价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苏州高新区各中小学校的实践经验,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成长档案袋”的内容要丰富    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详细过程,像
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自己感恩的人,或是老师或是朋友或是亲戚,他们曾经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在我教学之路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师傅是史勤蒙老师。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形容是他一个标准的宅男,最喜欢逛的地方居然是菜市场。他说话的声音不高,说话中时常带着他溧阳家乡的口音。很多时候,他都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或看书、或冥思。可是每当谈论到有关教学的任何问题时,他的
“德心相融”模式中,“德”是内容,“心”是主体。“相融”就是把内容和主体相融合,把德育做到人的心里,让德育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德心相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德育过程中内容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单向灌输、偏重认知的问题,针对学生对德育厌倦反感,、双重人格、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等现状提出的。我们认为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也必须是德与心的相融,此教育模式重点解决的
受访:陈全福(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特包之河,流淌的是丝绸文化的基因,奔向的是素质教育的大海。在20余年的历程中走过了从文化特色——学科教学特色——课程特色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源起:注入文化的基因      我们知道。把特色投进文化的河流就不会枯竭。    一、一个领先十年的课题    1989年,盛泽实验小学在华东帅范大学杜殿坤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小城
我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已有20多年,一直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最近几年,我不仅经常浏览周先生的博客,而且将《周国平文集》这套书摆放在自己案头,时常反复翻阅,细细品读领悟,并且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中的一本,将周先生最近几年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也许是喜欢周先生作品的原因,在
一、“发现”如何    1.什么是“发现法”  “发现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的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老师们逐渐开始关注通过联系学生研究实际、解读范例、及时应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但现实中我们也经常感受到,方法指导的时间、精力投入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许多学生讲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要求来头头是道,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很少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运用方法获得的信息不丰富、不准确、不能服务于研究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方法指导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