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如何 如何“发现”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现”如何
  
  1.什么是“发现法”
  “发现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的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学生都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经验,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独立思考,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并形成学习中的大量“迁移”,即举一反三。他还认为,使用发现法,要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明。
  2.“传统教法”现状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和教材属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讲解、示范、模仿、反复练习。真所谓“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毫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由喜欢上体育课“蜕变”成不喜欢上体育课,由厌倦、反感发展到怕上体育课。其原因是:一、传统教法以教师为核心,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利于学生进取、竞争、拼搏意识的培养;二、传统教法以传递式教法为主要形式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易培养他们的自我探索学习;三、传统的开放式教学过程难以对信息的反馈回路进行控制和调节。究其症结:“以人为本”理念的错位,主体地位的倒置。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
  3.体育与“发现法”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中日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个体差异的研究;强调学生必须由同一目标的划一被动学习转为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以求发展其个性和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信、进取、竞争、拼搏等意识。在这一点上,发现法教学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有着不可低估的独特作用,特别在体育教学中它是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其主要特点是:一、教师提出掌握某项教材的要求,学生通过思维想办法,对教师提出的线索作出积极的反应;二、在学生掌握某项教材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教师的要求;三、教师根据本课要求,在拟定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假设时,可以适当予以提示和帮助。这样,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如何“发现”
  
  1.“发现法”的教学过程
  为了进一步探索“发现法”这个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法改革,我们在学习其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发现法”教学程序的相关要求展开了“教”与“学”的探索。笔者现以体操教学中“双杠支撑后摆挺身下”为研究题材,对“发现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作了如下探索和研究。
  (1)教师的第一遍示范
  教师只是通过示范(一般做2次)把信息传递给了学生,而对此技术要领没有在理论上作任何解释,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把信息传到大脑的相应部位进行识别交换处理和储存,然后自己去领会其动作要领。
  (2)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
  学生将输入信息内化为输出信息,再传到效应器,引起相应的活动(一般练习2到3次),外化为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注:考虑到学生在此情况下有畏难情绪,故安排他们在杠端练习)
  (3)教师第二遍示范2次并用模型作2次突出难点部分的慢速度演示
  学生再次将输入信息反映到大脑,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找出传输信息的偏差,这样造成传输信息偏差的原因就成了学生们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4)教师出示并解释《双杠支撑后摆挺身下》教学一览表
  教学一览表的展示正好能使学生对造成技术传输信息偏差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得到解答,所以,它作为强化技术的理论输入信息,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5)学生第二轮练习
  学生通过学习,互相观察,不断反馈实现自我调节,改进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教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巡回指导,进一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发现法”的教学结果
  在运用“发现法”进行体育教学以后,我们发现学生的体育认知素质和学生的行为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以往传统教学相比,其结果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
  (1)摆脱了严格遵循示范、讲解、练习这种传统模式,学生的主观意识得到很大发挥,加上“发现法”特别注重了教材技术的完整性,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规定教材内容。
  
  
  
  
  
  (2)“发现法”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意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培养的发现法教学模式,所以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进步较快,这样也就传带一批基础差的学生,使整个组的技术掌握水平稳步上升。
  (3)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学生中,学生不仅完成得好,而且个性特征的完善也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比较透彻。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纠正充满信心。
  (4)发现法教学还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就不按统一教法同步进行,选用适合自己特点的教法,加快了技术掌握和提高的进程。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就是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其教学结论是:
  1.“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一些线索的条件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教师预定的任务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对提出的问题如何推理、验证等,因而有利于培养学习的探索能力,加快学习进程,这是传统教法所难以做到的。
  2.线索的提供要恰到好处,因地、因时、因人而宜,明确问题的指向性。教师应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推进,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逐步形成比较确切的概念。
  3.人的个性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作为实施“发现法”教学的老师,应该对“教”有充分的准备,但不是用于灌输,应在适当时机用于引导、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学”应有更充分、更符合教学理念、更符合相应水平目标要求的准备,包括做好一切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辅助设施的准备。
  (陈健,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15104)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撒旦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是西方“上帝”的敌对方,属于所有“罪恶”的化身。在《失乐园》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活化了撒旦的“罪恶”形象,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具有悲情英雄和狡诈恶魔的奴隶形象,本文以此为依托展开一系列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长诗主题  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诗人、政论家以及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
虽然曾经在很多年前的某个场合给管国贤校长做过讲座,但我真正与管校长相识的时间却只有两年。两年来我多次来到藕塘中心小学,并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藕小这所农村学校的认识。我把藕小的进步和发展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以课程促特色。课程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领域,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又更多地来自于校本课程建设。藕小在“抓质量,谋特色,创品牌”的学校发展规
陈婷婷 校本教研:生成教师智慧的有效途径  李章龙 推进低碳教学 构建绿色课堂  颜贻寿 乔建中   课改过程中教研员工作四侧重  崔美虹 强化课程领导 促进优质实施  陈 卉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   导的实践研究  王 勇 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包静娟 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  吴 忠 浦叙德 朱铭丽   依托主题式校本教研 开拓有效教   研
“至今年9月,于2001年进入学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届十年……”是无意间,我看到了这则“我的新课改”主题征文启事。已经十年了吗?是的,任由我如何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这个数,它还是发生了,而我的青春恰好就在这段新课改路上真实地走过,一路的泥泞,留下的是深深的足迹。  张文质说: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走了这么久,我也很想“回家”了,期待在“回家”的途中给自己留下一份十年的“微观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成长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评价方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的设计内容以及评价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苏州高新区各中小学校的实践经验,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成长档案袋”的内容要丰富    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详细过程,像
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自己感恩的人,或是老师或是朋友或是亲戚,他们曾经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在我教学之路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师傅是史勤蒙老师。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形容是他一个标准的宅男,最喜欢逛的地方居然是菜市场。他说话的声音不高,说话中时常带着他溧阳家乡的口音。很多时候,他都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或看书、或冥思。可是每当谈论到有关教学的任何问题时,他的
“德心相融”模式中,“德”是内容,“心”是主体。“相融”就是把内容和主体相融合,把德育做到人的心里,让德育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德心相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德育过程中内容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单向灌输、偏重认知的问题,针对学生对德育厌倦反感,、双重人格、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等现状提出的。我们认为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也必须是德与心的相融,此教育模式重点解决的
受访:陈全福(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特包之河,流淌的是丝绸文化的基因,奔向的是素质教育的大海。在20余年的历程中走过了从文化特色——学科教学特色——课程特色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源起:注入文化的基因      我们知道。把特色投进文化的河流就不会枯竭。    一、一个领先十年的课题    1989年,盛泽实验小学在华东帅范大学杜殿坤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小城
我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已有20多年,一直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最近几年,我不仅经常浏览周先生的博客,而且将《周国平文集》这套书摆放在自己案头,时常反复翻阅,细细品读领悟,并且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中的一本,将周先生最近几年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也许是喜欢周先生作品的原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