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儿童教育观比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ade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师从杜威,二者的儿童教育观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不同,他们的观点又呈现出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将其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对当今教育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儿童教育;比较
  一、杜威和陶行知
  杜威根据西方进入工业化后所呈现的复杂现实和当时教育成人化、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实[1],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思想。
  陶行知师从杜威,受进步教育活动影响,回国后投身蔡元培领导的新教育运动,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2]
  由于当时中美两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政治背景以及两人的个人经历不同,杜威和陶行知之间的教育思想既有传承的共性,又有发展的差异。下面就儿童教育方面的异同展开论述。
  二、两家教育思想的相同之处
  (一)反对传统的儿童教育
  1.抨击传统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杜威明确指出:“传统教育只把教学看作将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因为儿童在雏形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能够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3]
  陶行知认为无论是以前的“老八股”,还是当时的“洋八股”都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无关。旧学校用陈腐落后的四书五经造就书呆子。“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2.批判传统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杜威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一文中指出:“因为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所以用死记的法子灌进去”。[4]因为采用“注入式”教学,使得儿童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之中,从而造成儿童只有学习,没有探究。
  陶行知对传统儿童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注也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先生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些活泼的小孩子做成书架子、字纸篓。”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承受知识的器皿,脑筋中不能有一点创造力。”[5]
  (二)论证了新的儿童教育观
  1.解放儿童。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要求重视儿童的兴趣,给儿童自由。与杜威一样,陶行知提出了对儿童的六大解放:把儿童的手、脑、嘴、眼、时间、空间彻底解放出来。[6]这些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他们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基本观念。
  2.教育内容与儿童生活相联系。
  杜威和陶行知都认为传统教育与儿童生活的相脱节,就不能使儿童成为生活的创造者和培养者。杜威认为:“学校的第一任务就是教儿童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7]
  陶行知也说:“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老八股”、“洋八股”的教育,不是要儿童学“活”的,而偏偏要儿童学“死”的。由此可见,陶行知提倡教育内容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就是为了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儿童教育。
  3.教学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
  杜威认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师生两方面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来参与的。”陶行知则强调,“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儿童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自己一味地讲。
  三、两家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
  1.“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杜威言:“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否定教育与生活两者之间的区别,抹杀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界线,使学校成为雏形的社会,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让儿童在生活的活动中掇拾片段的经验,抹杀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8]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张创造新的生活,作为教育源泉。他强调:“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于陶行知看到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广大儿童没有到学校学习的机会。因此陶行知的儿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在内容和作用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陶行知儿童生活教育的五个特点:生活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9]而且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并没有像杜威那样只要求儿童学习生活经验的片段,他不否定读书。他认为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
  2.“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
  杜威针对传统儿童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病,指出:“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其中首要因素就应该把学校本身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方式。”也就是说,把学校看作社会,利于儿童很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和儿童心理的生长。
  对于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陶行知是持批判态度的。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10]因此说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就是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儿童的教育不仅局限在学校里,而是整个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就恰恰相反,儿童就好像“一只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提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之能任意翱翔。”[11]
  3.“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与传统儿童教育的“静坐”、“静听”方式相反,杜威明确提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促使儿童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培养社会性习惯以及应付新的环境。同时使儿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和首创精神。但是,由于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是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为依据的,过分强调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且它所强调的“做”主要是儿童个人亲自尝试的工作和活动,仅是获得和改组个人的经验。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要儿童多动手。儿童以“做”为中心,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使三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明确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避免学生盲目地学。这与杜威的让儿童在个人盲目地尝试和摸索中进行学习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启发与借鉴
  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到两家各自的局限性与适应性,毕竟两家的教育思想最终在各自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但应当予以肯定的是,他们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论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都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演绎了教育为儿童人生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为社会发展持续进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 洁.杜威教育思想产生背景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课程研究中心.
  [2]章润娟.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新周刊》第372期.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杜 威.《现代教育的趋势》《教育观察旬刊》,2013:79-89.
  [5]方兴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上海:上海书店,1996.
  [6]《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36页.
  [7][美]霍林格.美国历史上的实用主义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9期.
  [8]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学校的变革[M].单中惠.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9]张茂林.李琼轶.教育生活理论与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26(3):3-6.
  [10]《陶行知自述》/陶行知著;文明国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 ISBN978-7-5396-4366-3.
  [11]赵祥麟.杜威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要】:广告词,又称广告语,是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职业模块)“表达与交流”写作的内容,本文论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广告词的写法,了解广告的作用、广告的多样性和广告词写作的基本要求等问题。在课堂写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广告词;案例知识;实践活动  广告词,又称广告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词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招贴形式向公众介绍商品、文化、娱乐等服务内容的一种
期刊
【摘要】:为了实现现代的素质教育,舞蹈艺术教育是有效的方式,在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课程,能够推进舞蹈事业的发展,提升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基于此,在目前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有效的舞蹈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舞蹈教学;探讨  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完美结束需要教师探究有效的教学措施,老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让学
期刊
1 Introducti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a marvelous example of modern tragedy. Many readers come close to tears at the end when Tess is taken away to her death. Tess is a victim of fate. Unyieldi
期刊
【摘要】:先秦两汉时期,五尺道是沟通西南夷各地最为重要的道路之一。有关五尺道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细致的研究,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和问题,笔者试着从五尺道的开通、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以及五尺道的开通对西南夷地区的影响诸问题作探讨,以此就教于方家学人。  【关键词】:五尺道;西南夷;影响  一、五尺道的开通  秦王朝建立后,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为了有效的控制西南地区,在夜郎、滇等地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中存在一些“衬字”,如:稀里哗啦,黑不溜秋。除此之外,一些民歌中也大量地使用“衬字”,如:青海民歌“花儿”。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外国人,尤其是其汉语水平处于“高级阶段”的外国人,少不了接触到衬字,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衬字十分困难,本文以民歌为例,初步探讨“衬字”的教学方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衬字”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关系的重视。  【关键词】:衬字;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
期刊
【摘要】:由于各民族的差异性,使得各民族的酿酒工艺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至今,侗族传统酿酒工艺在锦屏县桥问村侗族聚居区还保存得比较好。本文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详细阐述了锦屏县桥问村的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并总结了当地酿酒工艺的特点。  【关键词】:侗族;酿酒工艺;特点;调查研究  一、前言  平秋镇位于黔东南锦屏县西北部,2009年,平秋镇总人口15955人,其中侗族15861人,苗族40人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研究进展明显提速。智慧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信息技术向教育和学习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学习方式,技术如何有效地促进学习是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技术;智慧教育;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学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
期刊
【摘要】: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也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而教师队伍的质量则关系到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担任培养国家师资力量的师范类院校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师范生的性别比例是关系到教育质量提升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就是在分析师范类院校性别比例现状的基础上,对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师范院校性别比例失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
期刊
【摘要】:班级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和谐的集体氛围能够引人向上,互助共赢。在脱离父母管辖的大学里,大学生易变得懒散、脆弱,自私,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然而当今大学生班级管理普遍存在班级归属感弱、师生联系性浅班级规章认同度低、班级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剖析了合理管理大学班级的重要性以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改善当前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班级管理;现状;
期刊
【摘要】:地方名人文化与精神对当地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将地方名人文化与精神融入到儿童教育,是提升地方文化教学实效、增强地方名人文化育人效果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地方名人文化;儿童教育;对策  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杜威认为:“学习室主动的,它包含着心里的积极开展。它包括着从心里内部开始的有机体的同化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