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探讨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道德历经几千年沉淀,熔铸了深邃的智慧,其看待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对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启发。讲好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在教材基础上拓展创新,增加人性角度和因果方法论,充分揭示传统道德的精髓,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道德;原则;内容;精髓
  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题目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包涵三方面内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关于第二个方面,也就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教材归纳的完整性值得商榷,归纳的内容也不够深刻,没有抓住精髓从贯通古今的角度深入分析其时代价值,而是就传统讲传统。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有限,甚至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形成“老生常谈、不过如此”的印象。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受到传统智慧的启发,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削弱爱国主义的情感。因此笔者建议,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在教材基础上深挖一步,细化一些。
  1.教学的原则
  首先,对道德的认知除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外,还应该有人性主义的角度。所谓人性,概括说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点与需求。比如趋利避害,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人都有追求快乐、趋利避害的内在要求。是否能实现这些要求成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人性的基本内容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稳定性,因此传统社会形成的人际交往基本规范也就有了永恒性。道德针对的人与事随历史不断变化,但内核是一以贯之的,重要的是把握精髓,而不是借形式变化否定内容。这样一来,传统道德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就明显增强了。其次,传统道德本身的思维方式或教育方式是因果论,认为所有现象最根本的起因是人内心的“念头”,看问题不能只看现在,而应该从第一念出发,看清因果相续的连锁反应。如果从长远与最终的结局看,这一念能带来好处,那就是善的。如果不能,就“防患于未然”,及时断掉这个念头。这种因果论的教育方式承认人有向上的本能,通过分析结局让人们看清行为本质,自主选择道德行为,尊重了人的主体性,很适合大学生。比单纯说教和灌输更少逆反,效果更好。
  2.教学的具体内容
  2.1去掉“智”的道德体系值得商榷
  教材对传统道德总结出六条内涵,仔细分析这六条里面有四条就是古代儒家“五常”中的“仁”、“义”、“礼”“信”,但把儒家的“智”去掉了,增加了“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最求”,和“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形成现在的六条。儒家“五常”中的“智”,要求待人处事要有智慧,避免教条化和片面性。有智慧的人能全面看问题,能是把对立的事情综合起来,能看到每一个事情正反不同的侧面。比如“仁”,本意是指替别人着想,但是如果没有智慧,不考虑自己的真正目的和别人的心愿就会把善良变成讨好、强加、甚至伤害。所以每一条道德都需要智慧作指导,否则常常会过犹不及。智慧是道德不可缺少的因素,教材把这一点去掉,似乎并不可取。
  2.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在顺序上,教材把为国家奉献的“忠义”精神放在第一位,合乎有国才有家的道德要求,但是爱国家首先是从爱故土爱家人培养起来的,没有热爱家乡亲人的感情起点和逻辑起点,哪来对“祖国”的概念和情感?所以考虑到事实发生的逻辑,把仁爱放在第一位更恰当。
  仁者爱人,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和谐或团体协调。结合人性论和因果论,“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仁”起源于血缘天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是儒家对仁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人在家庭中由于血缘亲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了社会上就会对象征父亲权威的领导或规则尊敬遵守,对处于同辈的同事、朋友友好相处。会把爱从家庭扩充到社会,所以孝悌是仁爱的根本。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与照顾着形成的关系会成为将来社会关系的模板,也证明了儒家理论的正确性。二是“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比如古代人反对挖矿,反对为了人的利益破坏自然,他们看到人的一举一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不是他们不知道享受,但是在他们看来,人和环境是平等的,众生平等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怜悯之心,而是他们认为只考虑到个人享受,不考虑千秋万代,不考虑整体关联,后果会很严重。现代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要按照人的需要去摆布,现代工业化国家不断享受环境,这种无止境的开发比带来的舒适后果可怕得多。古人看到的是其中的因果。他们讲整体主义并不是愚蠢,如果仅仅看到古人不如现代人更有效果,更有利益,就会忽视他们更最深层的智慧。他们是从更深更广更为远大的胸怀来看待人类发展的。三是“仁”的心理基础是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从心理层面讲,就是对自己的和谐,“境由心生”,世界都是人构建出来的。人内心对自己有更多的苛责,就会对别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和谐,就会对别人友爱。人际关系和谐是内心和谐的折射,只有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别人。对自己狠的人,对别人也狠,这样的人会想:我做好了,你为什么不能做好?我压抑了,你为什么不能压抑?所以仁爱是从爱自己出发来爱别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2.3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注重整体、国家、民族利益,谈到的是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就是集体的一个部分,没有超越集体的个人利益。反过来说整体又是个人的组合,当个人与整体利益一致时,没有问题。关键是不一致时如何处理?“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了其中的道理,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大家都吃不上东西,如果我为人人,就会人人为我。这也就是义与利的关系,关心整体和他人利益就是“义”,关心个人利益就是“利”,责任与奉献就是“义”的表现,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责任与奉献放在第一位。从大的方面讲,只有营造好和谐的大环境,个人才能在其中享受美好生活,追求自我价值。道家从另外角度解读这一问题,道家认为“外其身而生”,“无私”的人才能长生。比如现代社会的仇富,原因就在这里,难得的东西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旦被某一个人掌握,必然引起纷争。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会被别人拽下来,把自己和环境融为一体,就能保证个人的平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享受别人未享受的就会受到报复、惩罚,所以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不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大家都满意了,看到走在最后的你,反而会心生敬仰。道家从人性特点出发,提出了更深层次的义利观。有人认为,儒家是“阳谋”,讲入世的一面,道家是“阴谋”,看到出世的一面,把儒道结合起来,会给后人更为全面的启发。   2.4讲求虔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这一条突出讲“礼”,礼是人际和谐的润滑剂,是进入社会的第一关。礼不仅是怎么说话举止的问题,内在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有两种用意,一是在不知道别人态度的时候,只能用礼来表达,两人相遇要给别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必须是大家都能接受都能理解的。礼体现了适当的距离,既能表达情感,又不会引起尴尬,不会不合时宜,因为情感表达有时是有伤害性的,对一个人亲近的反面就是攻击,靠近一个人,同时会给他带来威胁,用礼来表达,以礼作为相互交往的中介是最合适的。比如送礼、还礼。第二,礼要分层次,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礼。因为社会要有阶层,不同阶层的人掌握资源不同,所以其地位的重要性也不同。这并不是说人格有什么不同,比如和国家领导人就不能随便说话,因为他时间很紧,他在这个位置上要负担整个国家的事务,然后才是个人生活,不能像平常人一样随便去跟领导人说话。对不同的人把握什么做到什么,体现了“礼之用、和为贵”。礼表达的恭敬就是距离,礼节越重恭敬越高距离越远,恭敬、送礼都是对别人的关怀与尊重,这是由他的权利、位置带来的。尊重首先是对这个位置的尊重,不尊重意味着对社会架构、社会地位的不尊重,而对整个社会的尊重,也包括了对自己的尊重。一个人缺乏敬畏之心,对地位、权利不在意,相应的就会受到社会惩罚,遭受挫折,因为个人不尊重社会,社会就不会对个人有公平与尊重。
  2.5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这一条讲“信”。“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与人相处的最重要品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实事求是面对自己和他人,把内心的欲望都表达出来,不压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心中的东西都如实显现,就是诚。如果不能谨慎对待自己,就会出现成为“小人”。古代“小人”是指成年人仍有小孩的心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以孩子的心态面对现实,常常会有焦虑困扰,就是小人的作为。二是指言而有信,答应的事情要做到,不因利益而改变。现代社会的诚信危机,都是在利益驱动下,言而无信,表里不一。最终伤害的不仅是别人,也包括自己。以学生作弊为例,考试成绩是判断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育效果、后勤管理部门保障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作弊拿了好成绩,一切不足都会被掩盖,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不会发现问题加以改进,而是虚假的自满。这样教风、学风、校风都会衰败下去,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除了学到投机取巧的本事外,一无所获。这种走捷径的习惯一旦养成,将来到了社会上也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一个国家的人都善于欺骗,在国际交往中也将失去地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不诚信的一个念头和心态。从因果论和整体观的角度看,诚信的确是个人立身处世、单位谋求发展、国家定国安邦的首要道德准则。
  2.6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追求
  物质与精神的区别是,物质向外看,精神向内看,物质要求得到最多,精神追求内心平安,看到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古人认为道德能够达到心安,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因此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用来把自己的生命养好,善待自己的。精神关注的境界是人一生的幸福,而不是有名有利,因为名利和幸福没有多少关系,名利有瞬间的满足,而幸福是不需要刺激性满足的,对金钱、权利、享受等追求到极致就是不安,比如味道,越来越浓,越来越丰富,就会越来越没味。这些是破坏身心平安的,凡是过分的就会破坏,破坏人际和谐,社会平安,乃至个人的身体健康。追求名利,还会让人生命质量下降。因为外在名利的追求会使人把得与失放在前头,产生恐惧与兴奋,情绪高低激荡。通过与他人比较可以获得暂时的快乐,而这不是平安,“人比人、气死人”大部分时间会因为不满足而痛苦,感到不幸福。道家讲逍遥游,要像小孩那样,天真、平安、快乐、喜悦,而不是极端的快乐。儒家讲做到道德境界,内心和谐,游刃有余。在古人看来,重视道德就是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现代人热衷追求极致、刺激的事物,虽然赚了钱但付出的代价太高,身心焦虑。所以说,过平凡简单的日子,比有钱但过分忙碌的生命质量要高得多。把追求放在外物上,用外物来刺激自己,刺激越多,内耗越多,生命状态越差。这就是“低层次”的追求和低级的快乐,而“高层次”的生命形态看到的是整个人一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是对个人的名利的超越,也因此会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和他人利益上,这种境界看起来很“大”也很“空”,但正因为它的“空”与“大”,才不会为眼前个人得失焦虑,才会有真正的内心和谐与平安幸福。这正是道德的本质所在,让人过真正对自己有利的生活,让社会实现安定团结。
  2.7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传统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认为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要与行为和身体的变化协调起来,达到身心合一、理事合一。《论语》一开始就重视修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德认知是“明理”,也就是从道理的层面、意识的层面明白事理。但“看得破”并不等于“做得到”,要能做到必须改变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尤其是心理模式对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具有基础性作用,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培养正确的心理习惯是古人人格教育的重点内容。古代称为 “心法”。儒家《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通过由止到定,由定到静,由静到安,由安到虑、由虑到得,这种“以静养智”的心理训练能够提高人的心理能量,使人在行动中具有稳定的情绪,情绪稳定就能保持全面的思考力和正确的判断力,使道德认知得以落实。从行为模式来说,在社会生活中锤炼,首先要承认现实是和谐的,接受现实,认同这是我们的成长环境。尤其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这正是修养提高的机会。希望环境来顺应自已,说明一个人内心有问题,不能接受现实,并非是环境的问题,所以社会实践就是在环境中、现实中提高自我认知与协调。
  3.把握传统道德的精髓
  道德研究不只是提要求、搞规范,更要考虑它的来由。如果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就无法为我所用,道与德来自哪里?一是它的历史来源,二是时代需要。传统道德不仅要理解它,更要在当下开发和使用它。古人认为先有道,后有德。道为体,德为用。道德与宇宙生息规律有关,《道德经》五千言讲道与德,却从没有讲过道德规范。古人认为,道是宇宙天地的规律,德是规律运用,从天地规律落实下来,就成为自己与自己、人与人相处的规范,形成了一个行为框架,但其根本在于道。所以理解道德第一要掌握根本规律,第二要根据根本规律在很多层面演绎成为规范。这些规范的本质不是压抑人、不是虚伪的面具,而是对生命质量的真正关心,是顺从天地的规律让人建立健康的生活,爱自己的生活。人没有理由过伤害自己的生活,追求一时满足带来的是往往是长期的不满足。尽量让生活不伤害生命,让生命和谐是道德的最高价值。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未来,道德的精髓都是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现代人需要搞清楚道德生活对生命的重要性。深刻认识这一点也是传统道德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科]
其他文献
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转型的危机,本文分析国家宏观转型,高校教育不断向职业教育转型之际,本科院校纷纷向职业教育靠拢的前提下,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既迎来了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体育教学终身化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普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和认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义务教育体育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
摘要: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为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再加上立体几何,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数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多而杂,并且考试题目都是灵活多
【摘 要】本文就我国经济金融增速放缓的现状探讨了其发展形势,并对宏观政策调控制定了有效策略建议,对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良好发展、持续增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宏观发展  1.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迹象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美国周期矛盾制约、欧洲主权债务矛盾的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艰难实施,下行风险的渐渐提升,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增长造成了
[摘 要] 通过对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可供从事信息安全的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  1、前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而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其重要性日益越来越明显,信息安全所包含的内容、范围也不断的变化。信息安全有三个中心目标。保密性:保证非授权操作不能获取受保护的信息或
【摘 要】近几年来,房屋拆迁的问题日益严峻,种种矛盾在拆迁过程中显现出来。政府作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应该如何平衡拆迁中的利益纠葛,如何行使行政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房屋拆迁;政府职能;利益冲突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征收、征用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已成为趋势。随着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在拆迁过程中逐步凸显出来。“拆迁对家的毁灭
本文把高职顶岗实习的过程分为准备期、适应期、敏感期、后实习期等四个阶段。结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春运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从不同阶段的实习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系
当前,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这一门课程。《基础会计》已经逐步转变为一种普及性的课程。但是由于
【摘 要】企业核心能力强调在企业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这是企业长期制胜之根本。本文试从概念、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论证了是否拥有核心能力已成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形成阶段;评价标准  今天,建立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各种企业发展战略运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发展旺势,内在动力是企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发展的精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