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桃花扇》悲剧的复合性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采用西方经典悲剧理论,通过实证法和细读法,来分析古代戏曲《桃花扇》悲剧形态的多样性和复合性。
  关键词:《桃花扇》;悲剧;复合性
  《桃花扇》按照中国的戏曲理论来看,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审美观下,它同样是一部带有典型的悲剧类型的多重性的优秀著作。
  西方悲剧从理论来说,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等都阐释过不同的观点。依据马克思悲剧冲突观,把悲剧划分为三种类型:英雄悲剧、普通人的悲剧、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其划分的依据和根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主人公行为及其矛盾属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写明末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历史兴亡之感。男女主人公都是普通小人物:一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一个是退休官宦家庭的普通公子,并不是西方悲剧当中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根据悲剧类型划分,应该是属于普通人的悲剧。普通人的悲剧理论:“大多描写私有制社会中普通人民或小人物的不幸和苦难,主人公为了个人的生存,温饱,发展而抗挣,执著追求合理的生存方式与有价值的人生理想,却为严酷的客体环境所压抑,扭曲,异化,甚至被吞噬。其行为的动机虽是为一己之私或亲族之利益,但自身价值却在个别与普遍性的联系中体现出来。悲剧性的内涵的实质是自律性崇高;主人公为追求主体的生存,理想所显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坚强而伟大的,其受伤的灵魂高度地忍受痛苦的能力是强韧而庄严的。”[1]
  《桃花扇》之所以成为普通人的悲剧,除了剧本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的特征以外,还因为这个剧本存在西方悲剧理论中悲剧性因素,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相遇,产生爱情,并结为夫妇。不料时代更迭之际,奸人当道,夫妻俩彼此分离,天各一方。之后,李香君苦苦坚守自己的爱情,不畏强权,不惜以毁容为代价,来拒绝官员田仰的逼婚,经历种种波折,终于和丈夫侯方域重逢,却被道士劝化,双双入道。李香君的行为动机也许只是为了坚守自己的爱情,但她对爱情执著,对丈夫忠诚,不惜同严酷的社会环境作斗争。她维护自己的爱情所显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伟大的,其受伤的灵魂高度地忍受痛苦的是强韧而庄严的。她的形象一直感动着世代的人们,并让人们体会到一种崇高壮美的悲剧精神。
  当然,如果细看李香君个人形象,我们还会发现她身上有英雄悲剧的成分,除了维护自己的爱情的崇高,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李香君身上,具有一种爱国的情怀和正直高洁的品质,在《却》[2]一折,当她得知陪嫁的财物是来自于奸人阮大铖,目的是侯方域在复社同志面前替他说好话,怒斥阮大铖人品败坏,坚决不与之同流合污。与书生侯方域相比,李香君只是一个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弱小女子,在此时却体现出了某种读书人没有的深明大义,捍卫了真理和神圣的道德原则,初步体现了英雄悲剧的成分。后来,她被选入宫中唱戏,面对着眼前让自己夫离母散的达官贵臣,毫不畏惧,义愤填膺,数落他们的罪行。在[江儿水]、[五供养]、 [玉茭枝] [3]这三段曲子唱出了李香君心声。如果一开始,李香君只是因为私人的恩怨曲里拐弯的骂,在接下来的[五供养] [玉茭枝]曲牌中,她便唱出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对朝廷官员的昏庸享乐,不思进取,任人为贤的不满和愤恨。在穷凶极恶的奸人面前,香君毫无害怕退缩之意,直指其痛处,使自己的情怀,由个人的一己之痛上升到一种家国之愁,体现了香君作为一个弱女子,普通的老百姓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也展示香君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符合西方英雄悲剧理论“大多描写历史和现实当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主人公是新生,進步,革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了实践伟大的理想而英勇奋斗,赴汤蹈火,表现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其行为动机系为捍卫真理,正义的事业或神圣的道德标准,维护人民,国家,阶级,集团的权益;其自身价值也在不同层面的整体利益中体现出来。”[4]因此,《桃花扇》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英雄悲剧。
  特定的时代背景,也使《桃花扇》这部历史悲剧带有旧制度,旧事物的悲剧的成分。《桃花扇》的故事发生明末,男主人公是一介书生,也投入到维护明朝岌岌可危统治当中去,他协助将领高杰护守黄河,阻止清兵南下。高杰心高气傲,与同驻守黄河的许定国发生矛盾。许定国设鸿门宴,侯方域力阻高杰不要赴宴,高杰不听被杀。许引清兵南下,明朝灭亡。侯方域家国梦化为泡影,徒增了无限悲伤。侯方域是旧的社会力量,他仍追求明朝的完整和巩固,在中国士大夫的眼中,皇帝即是国家,他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国家,无奈国家灭亡,他的失败也带有浓厚的悲剧性。所以,《桃花扇》也可以称之为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综上所述,《桃花扇》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悲剧。它的悲剧类型的复合性——既是英雄悲剧,也是普通人的悲剧,同时还是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满足了不同读者对悲剧类型的审美观感需求,是一部典型的复合性悲剧。
  参考文献:
  [1][4]程孟辉著.西方悲剧理论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7,156,163.
  [2][3][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主编.桃花扇.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804,868-869.
其他文献
关键词:探讨西替利嗪以及地氯雷他定治疗皮肤划痕症疗效并进行观察.方法:对以往接收过皮肤划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我院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共入院治疗皮肤划痕症患者数量
5.12大地震后中国文坛迅速掀起了地震诗潮。那么反观地震诗潮到底给中国新诗带来了什么?我认为地震诗潮给新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新诗从边缘化的全民疏离到满怀激情的全民
1、出发,在一个重要的日子巍然坐落在中山路上与黑龙江省政府大楼相对的那座灰白色的省公安厅大楼,庄严而肃穆。几乎每天都在它的身旁走过,却没有机会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就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水平,特别是高等学校
20世纪20年代前期,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大重镇,双方在学术文化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其中《新青年》杂志与《学衡》杂志是两个主要新媒体阵地,双方围绕文
摘要:篆刻艺术是从实用印章艺术中逐渐分离出的篆书与雕刻相结合的一种制章艺术,是汉字艺术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距今已有三千七百余年。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工匠独立制印的辉煌到文人自篆自刻的兴盛。笔意论就是在篆刻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本文旨在说明篆刻笔意论的形成原因,以及笔意论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阐明笔意论所体现出的意义。  关键词:篆刻艺术;印章;笔意论  笔意,通常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审美意识。但是当篆刻
腰背痛是造成职业人员作业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发病主要与职业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护士患腰背痛发生率是其他职业女性的2.5倍[1].总结我院2011年1月至2012
雍正年间,在南海开洋之后短短的几年间,杨文乾、祖秉圭的相继倒台,以谭康官为代表的十三行行商的争论与抗争,被外国学者认为“早期发生在行商谭康官和寿官之间的论战更为清楚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