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据库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职业中学的实际情况,对数据库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通过和用人单位进行交流用人需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并且对网络专业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
关键词:中职;数据库课程;实践
一、概述
中高职院校每开设一门课程都应该进行市场调研,进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解对该课程的知识技能有哪些具体要求,课程定位是否准确,适应面是否广泛,课程内容是否适应当前发展需求。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针对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中职院校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开设了数据库课程。中职类院校应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使用情况。经过这几年从事该课程教学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了一些新想法。
二、目前中职的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关数据表明,中国IT人才每年都存在大量缺口,而毕业生的就业却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没有跟上形势。在数据库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选用的数据库系统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当前流行的大大小小数据库系统就有十几个,要选择既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也不能超出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的,着实让人为难。例如MySQL配置比较复杂,而且不支持中文字段,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滋长抵制情绪。还有很多学校在观念上抱残守缺,沿用逐渐被淘汰的VFP,培养出的学生竞争力很低。其次,课程设置存在重复,需要整合。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热点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数据库技术逐步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应用、网站设计上深入发展,单机版、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应用逐渐减少,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与时俱进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再次,重理论轻实践的老毛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容易造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另外,还存在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三、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讲解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尤为重要。为提高上机的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有充分的理解,上机是为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思考和再掌握;其次,要做好理论知识与上机内容的衔接,最好是同步进行,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本次上机的目的和任务,教师最好在课前要写好上机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在上机过程中并不断查看指导学生,这样上机的实习效果会更好。上机结束后要写上机报告,上交由教师批阅。通过上机练习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比较容易的掌握理论知识的难点,以及一些平时不注意的问题,上机练习能够培养每个细节,让学生理解即使一个标点符号出错程序也不能运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细节的注意。因此,上机能够培养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四、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数据库课程感兴趣,力求做到第一节课就"抓"住学生的心。笔者摒弃了传统的先讲理论后进行实操的授课方式,而是先带领学生进入数据库的世界,认识数据库,感受数据库的魅力,以公司或企业的数据库实例入手,增强学生对数据库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特点,合理调整了教学安排,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放在前面讲解,让学生一开始就进行身份转换,即以一个数据库管理员的身份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学生熟悉的"学生管理系统"作为案例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以关系数据库理论为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掌握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完整开发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和协作者。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取决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并能根据任务进度提供相应的指导,任务应阶梯式推进。在数据库教学中,可将一个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的开发作为一个大任务来完成。当大任务确定好之后,合理分解任务是该教学法的关键。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这实际上是将教学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小任务",逐步展示、布置给学生完成。问题提出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给学生开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注意趣味性、适宜性、渐进性,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都融入任务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案例必须与任务相结合
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案例就是教师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已完成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任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系统需求布置学生解决的问题。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步完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如果在数据库教学中只有案例而没有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地方,学习相关理论便成了纸上谈兵;相反,如果只有任务而没有案例,则加大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加大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只有案例与任务相结合,才可以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结语
在分析数据库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并逐步实施,发现学生在上机动手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上都有所提高,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贯穿整个教学中,相信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坚持和完善这些做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数据库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数据库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和操作两方面都有所提高,我们不能仅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了解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是我们数据库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华.数据库教学浅析[J].计较机教育,2007.32-34.
[2]孙奇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时代,2007/08.
关键词:中职;数据库课程;实践
一、概述
中高职院校每开设一门课程都应该进行市场调研,进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解对该课程的知识技能有哪些具体要求,课程定位是否准确,适应面是否广泛,课程内容是否适应当前发展需求。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针对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中职院校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开设了数据库课程。中职类院校应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使用情况。经过这几年从事该课程教学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了一些新想法。
二、目前中职的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关数据表明,中国IT人才每年都存在大量缺口,而毕业生的就业却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没有跟上形势。在数据库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选用的数据库系统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当前流行的大大小小数据库系统就有十几个,要选择既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也不能超出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的,着实让人为难。例如MySQL配置比较复杂,而且不支持中文字段,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滋长抵制情绪。还有很多学校在观念上抱残守缺,沿用逐渐被淘汰的VFP,培养出的学生竞争力很低。其次,课程设置存在重复,需要整合。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热点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数据库技术逐步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应用、网站设计上深入发展,单机版、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应用逐渐减少,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与时俱进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再次,重理论轻实践的老毛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容易造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另外,还存在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三、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讲解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尤为重要。为提高上机的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有充分的理解,上机是为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思考和再掌握;其次,要做好理论知识与上机内容的衔接,最好是同步进行,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本次上机的目的和任务,教师最好在课前要写好上机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在上机过程中并不断查看指导学生,这样上机的实习效果会更好。上机结束后要写上机报告,上交由教师批阅。通过上机练习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比较容易的掌握理论知识的难点,以及一些平时不注意的问题,上机练习能够培养每个细节,让学生理解即使一个标点符号出错程序也不能运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细节的注意。因此,上机能够培养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四、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数据库课程感兴趣,力求做到第一节课就"抓"住学生的心。笔者摒弃了传统的先讲理论后进行实操的授课方式,而是先带领学生进入数据库的世界,认识数据库,感受数据库的魅力,以公司或企业的数据库实例入手,增强学生对数据库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特点,合理调整了教学安排,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放在前面讲解,让学生一开始就进行身份转换,即以一个数据库管理员的身份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学生熟悉的"学生管理系统"作为案例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以关系数据库理论为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掌握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完整开发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和协作者。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取决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并能根据任务进度提供相应的指导,任务应阶梯式推进。在数据库教学中,可将一个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的开发作为一个大任务来完成。当大任务确定好之后,合理分解任务是该教学法的关键。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这实际上是将教学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小任务",逐步展示、布置给学生完成。问题提出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给学生开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注意趣味性、适宜性、渐进性,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都融入任务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案例必须与任务相结合
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案例就是教师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已完成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任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系统需求布置学生解决的问题。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步完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如果在数据库教学中只有案例而没有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地方,学习相关理论便成了纸上谈兵;相反,如果只有任务而没有案例,则加大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加大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只有案例与任务相结合,才可以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结语
在分析数据库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并逐步实施,发现学生在上机动手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上都有所提高,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贯穿整个教学中,相信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坚持和完善这些做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数据库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数据库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和操作两方面都有所提高,我们不能仅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了解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是我们数据库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华.数据库教学浅析[J].计较机教育,2007.32-34.
[2]孙奇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时代,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