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君子”和“小人”的英译比较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围绕对“君子”的推崇和称颂展开,准确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解读《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本文以理雅各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君子”和“小人”英译的差异。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小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学派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史和思想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史及思想史的丰富与推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论语》是中国第一部且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汉朝赵岐曾在《孟子题辞》中曰:“《论语》者,五经之管(錧)辖,六艺之喉拎”[1]。《论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活躍,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越来越吸引世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充分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因此,研究《论语》的英译比较,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推广。虽然目前《论语》已有很多不同的英译版本,但没有一种译本能完全精确地翻译其精妙之处,比如对《论语》中反复提到的“君子”与“小人”的翻译,至今还未有定论。
  一、“君子”及“小人”的涵义演变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左传》《诗经》等多部典籍中。例如:
  (1)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墙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尚书·无逸》)
  此处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统治者和老百姓。
  (2)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诗·小雅·小弃》)
  “君子”泛指“明智的人”。
  (3)忧心悄悄,温于群小。(《诗·邺风·柏舟》)
  “群小”即众小人,这里是指奸俊之臣。
  由上可知,“君子”和“小人”两个词的表达含义已从政治地位转向道德品质。[2]《论语》中,孔子曾多次提到“君子”和“小人”。据统计:《论语》中“君子”和“小人”共同出现的章节有88章,“君子”和“小人”单独出现分别是107处和24处,“君子”和“小人”以对比形式出现的有18处。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做人的过程中如果能较好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勇”等13种品质,就是君子;反之,如果基本上不具备这13种品质,就是小人。[3]孔子赋予“君子”和“小人”新的内涵:“君子”是品德高尚者的代称,而“小人”则是卑鄙者的代名词。[4]
  目前,对《论语》中“君子”和“小人”的翻译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用相互对立的词来指代,以达到形式上的统一。例如:理雅各用“the superior man”和“the inferior man”来指代“君子”和“小人”。这种译法的特点是整齐和清晰,但具体到文中的“君子”和“小人”,存在着真正意义表达上是否一致和协调的问题,这样的对立无法体现其深刻意义。另一种是根据“君子”和“小人”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进行翻译。例如:“君子”可以翻译为“the virtuous man”或“the man of virtue”等词,“小人”翻译为“the basic man”“unworthy man”或“the mean man”等词。
  二、“君子”和“小人”的英译比较——以理雅各、威利的译本为例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理雅各译:The Master said,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application?l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take no note of him?
  亚瑟·威利译:The Master said,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ed,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通过对关键词英译的对比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两者在“君子”和“小人”翻译上的差异。在翻译“时习”时,理雅各用“constant”“perseverance”等词,突出的是时间上持续不间断的坚持,威利采用“repeat”“due times”等词,强调的是一定时间段的重复。从“人不知而不愠”的翻译来看,理雅各从道德层面释义君子(“a man of completevirtue”):即使人们不注意,君子也不会感到不安和忧虑;威利从个人修养角度解析君子(“a gentleman”):君子不因不被看到优点而生气。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理雅各译:The Master said,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posed;the mean man is always full of distress.
  亚瑟·威利译:The Master said,a true gentleman is calm and at ease;the small man is fretful and ill at ease.
  此句原文富有哲理且意味深刻,仅仅用十个字就将“君子”和“小人”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开口音“荡荡”,诵之胸臆直抒,如见大江波涛汤汤而去;一个合口音“戚戚”嚼之则唇齿交错,如置身勾心斗角。[5]理雅各和威利分别用“satisfied and composed”和“calm and at ease”来解释坦荡荡的君子应该呈现的状态:理雅各认为内心满足的才是君子,威利认为心境安然的才能称得上君子;理雅各采用“the mean man”一针见血地指出小人见利忘义的本质,威利用“the small man”表现小人局促不安、焦虑的心情;对比来看,理雅各译文突显的是“君子”和“小人”两者在地位上的差距,威利注重展示“气度不凡”的君子和“心胸狭窄”的小人形象的对比,“small”指的是“morally mean”,突出了其精神、道德层面的小气,正好与“gentleman”所蕴含的心胸宽广义相对。
  三、结语
  理雅各和威利对《论语》中“君子”和“小人”的翻译体现了不同的见解,虽然他们各自对不同语境下的“君子”和“小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基本上传达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但在细微处仍有不足。译文的差异主要源于作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这就要求译者一定要透彻研读原文,把握其实质,从而得到最贴切的译文。
  参考文献:
  [1]曲伶燕.孔子君子观的道德内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J].外语研究,2010,(2).
  [3]汪凤炎,郑红.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J].道德与文明,2008,(4).
  [4]黄伟.浅谈《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徐敏 余斌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可能表现形式。汉语可能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能愿动词形式和可能补语形式,日语可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形态变化形式和固定句型形式两种。本文以汉日可能表现形式,特别是汉语能愿动词为考察对象,分析各自的特征,考察两者的异同,并针对汉日可能表现形式的误译进行阐述。  关键词:汉日 可能表现形式 能愿动词 误译  一、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可能表现形式,可能表现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期刊
摘 要:“簿领”一词对大多数人来说稍显陌生,而在中古汉语中,“簿领”却是一个极其常见的新词。本文从《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出发,对“簿领”“簿领书”“领簿”“领簿书”进行考释,并厘清这组词的关系和脉络。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 簿领 领簿 簿领书 领簿书  (1)暨皇居徙邺,民讼殷繁,前格后诏,自相与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  “簿领成山”,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汉译本让中国读者领略到其诗歌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评析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几种汉译本的基础上指出,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留给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诗歌中的意象对读者的阅读起着导向作用。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 空白 未定性 意象  一、引言  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源于美国文学批评。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兴起了以伊瑟尔和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
期刊
摘 要:“阻止”“制止”和“禁止”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同义词,本文分析了这三个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阐明其中的细微差别。  关键词:“阻止”类同义词 句法 语义  同义词是一种语言现象,这种现象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有,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尤为丰富。汉语中的大量同义词在语言发展中产生,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难以区分,这给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统计,笔者发现与“阻止”义相近的
期刊
摘 要:“死活”一词经过虚化成为现代汉语中具有意愿态的语气副词,多见于口语中,常与谓语动词搭配使用。这一格式多为否定形式,核心谓语多见能愿动词与使令动词,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也可以与副词“也/都”搭配使用。一系列句法特征使“死活+VP”格式带有主观意愿,在语用功能方面取得了反预期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死活+VP 主观意愿 背离 对抗 反预期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曾是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CCL语料库,从量范畴的角度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高”为例历时对比研究“A空+N”和“N+A空”约量构式的结构类型和频数分布,试图揭示二者的本质差异。研究显示,“A空+N”与“N+A空”均可以与侧估词搭配组成约量构式,但“A空+N”表约量的结构类型多于“N+A空”,且“A空+N”表约量的频率小于“N+A空”。  关键词:北京大学语料库(CCL) 空间约量构式 测估词
期刊
摘 要:量化名词零句对语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适应性,其表意功能可分为表呈现、表咏叹、表祈使、表问答、表叙述、表时空、表呼语和表专名等8类。各表意功能之间不存在排他性,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句子焦点的特点。  关键词:零句 量化名词零句 表意功能 焦点  “零句”(minor sentence,也译为“小型句”)概念最早由布龙菲尔德于1933年在《语言论》(Language)中提出,与“整句”(full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语料库数据,以ノニ条件复句与“而”句的日汉对应关系为中心展开研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双语言对比分析反作用于汉语研究,更加清晰地透视汉语中“而”的用法。本文作为探索ノニ条件复句与汉语转折复句对应关系研究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期以该研究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逆接条件句学习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日对译语料库 转折复句 日汉对比 ノニ条件复句  一、文献综述  关
期刊
摘 要:通过调查国内三套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发现这三套教材在“把”字句的教学顺序安排上存在一致性。对比越南学生的“把”字句习得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些通用型教材并不适用越南学生。因此,本文提出应开发针对不同母语者的“国别化语法大纲”,然后编制“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把”字句 国别化 语法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国别化”或者“本地化”一直是
期刊
摘 要:本文大量收集《广辞苑》①《现代汉语词典》②《新华字典》③等工具书中带雨的中日词汇,从语义的角度对日语中以“雨”字为中心的一般气象生活用语进行计量考察。为了说明日本人独特的“雨”情结,笔者将其与汉语进行对照,旨在探索中日“雨”的命名和描写的异同,对比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通过研究发现,“雨”类词汇在季节描写、一天之中的时间描写以及降雨强度、降雨时间长短、降雨地域、降雨温度、感情色彩的描写等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