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类词汇看日本人的“雨”情结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大量收集《广辞苑》①《现代汉语词典》②《新华字典》③等工具书中带雨的中日词汇,从语义的角度对日语中以“雨”字为中心的一般气象生活用语进行计量考察。为了说明日本人独特的“雨”情结,笔者将其与汉语进行对照,旨在探索中日“雨”的命名和描写的异同,对比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通过研究发现,“雨”类词汇在季节描写、一天之中的时间描写以及降雨强度、降雨时间长短、降雨地域、降雨温度、感情色彩的描写等方面,除了在降雨强度的描写中汉日数量基本持平之外,其他方面均是日语多于汉语,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界无比细腻的感受与与众不同的自然意趣。
  关键词:季节之雨 降雨强度 降雨时间长短 “雨”情节
  一、引言
  众所周知,日本人自远古时代就特别亲近自然和崇尚自然,这种亲近和崇尚从日常生活到诗歌创作,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菊池宽先生曾在《日本の現代文学》这篇面向外国人的散文中说过这么一段话:“雨という言葉でも、日本は四季によってまたその降り方によって二十幾つの名前がある。そして、その名前の一つ一つが皆文学的伝統を持っている。春雨は、spring rainであるが、しかし、「春雨」という言葉という名には、日本人は無限の夢と詩とを感じているのである。”④
  金田一春彦在《日本語》⑤和《日本語の特質》⑥这两本书中也明确提到:在日本,关于气象方面的词汇很多,在日常打招呼时,首先会以天气作为话题,因而在正式的会谈中遭到非议。
  研究发现,目前日語中关于气象方面的用语主要集中在与气象有关的诗句——和歌和俳谐,以及气象谚语上,如张慧芬(2006)⑦、潘小多(2007)⑧、林娟娟(2007)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有机组合,了解一国语言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国文化。中日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交流源远流长,也因此造成语言文化方面的有异有同。基于此,本文借助《广辞苑》《现代汉语词典》《日汉大辞典》以及《新华字典》等工具书②,从语义的角度对日语中以雨为中心的一般气象生活用语进行计量考察,并与汉语进行对照,旨在探索中日在“雨”的命名和描写上的异同,分析比较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
  二、对“雨”类词的分类考察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中日在雨类词汇描写方面的不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雨类词汇进行分类考察。通过分类考察不难发现,中日两国人民在“雨”的命名描写上的异同集中体现在对季节、一天之中的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间长短、降雨地域、降雨温度、感情色彩等方面。
  (一)描写季节之雨
  如上表所示,有关季节描写的雨类词,日语明显比汉语丰富,日语有51个,而汉语仅有23个。尽管在数量上相差很大,但仍表明了汉日语言的一些异同。如“春雨、秋雨、梅雨、液雨、麦雨、谷雨、雷雨”,汉日语义基本一致,体现了一定的共性。在“梅雨”的表达上,日语称呼相对较多,除了“梅雨”以及派生的“空梅雨·乾梅雨、菜種梅雨、走り梅雨”之外,还有“黄雀雨、黄梅の雨、五月雨”等称呼。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充分体现了“梅雨”在日本天气当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可见它对日本人民生活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上述这些词汇表达呈现出一致性,另外还存在一些汉日异同并存的词语。比如“紅雨、霧雨、白雨、時雨、凍雨”等。其中“紅雨”的日语语义比汉语狭窄,仅仅指“春天洒在花上的雨或者红花飘落的样子”,而在汉语中却有“①红色的雨;②落在红花上的雨;③比喻落花;④比喻女子落泪;⑤比喻鲜血溅洒”这5种语义。“霧雨”在日语中一般指“秋季”,汉语则不尽然。“白雨”在日语中指“夏季下午下的雷阵雨”,而在汉语中指“①暴雨;②雹的别名”。“凍雨”在日语中的语义也比汉语丰富,有两个义项,分别对应汉语中的“冻雨或冷雨”和“冬雨”。“時雨”在日语中有两种读法:じう/しぐれ,一般指“及时雨、秋冬时的阵雨”,而在汉语里则是“应时的雨水”之义。此外,在日语中关于“时雨”的表达十分丰富,还有“液雨、時知る雨、時の雨”等,相关的派生表达有“秋時雨、叢時雨·村時雨、夕時雨、露時雨、春時雨”等。
  关于日汉语言中各自独有的部分词语,日语中主要有“暑雨、秋時雨、露時雨、氷雨、緑雨、若葉雨、桜雨”等,汉语中主要有“杏雨、洗车雨、桃花雨、桃雨、杏花雨、炎雨、社雨、药雨、冬雨”等。其中“暑雨、桜雨”跟“炎雨、杏雨(桃花雨、桃雨、杏花雨)”形成了一定的对应,“暑”和“炎”基本同义。可见,中日在“夏雨”的命名上有其共性;而“桜雨”和“杏雨(桃花雨、桃雨、杏花雨)”的对应则体现了汉日语言的差异,同是描写春天开花时节的雨水,但是由于各自的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雨”类词,这是因为日本人偏爱樱花,而中国人偏爱桃花和杏花的缘故。
  以上从横向的三个方面对中日描写季节之“雨”进行了考察,下面从纵向的角度探讨各个季节中的“雨”类词情况。
  对春雨的命名,日语中主要有“紅雨、穀雨、催花雨、桜雨、菜種梅雨、春雨、麦雨、花の雨、春時雨、緑雨”10个词,汉语中主要有“雨丝风片、榆荚雨、一犂雨、杏雨、桃花雨、桃雨、杏花雨、社雨、春雨、麦雨、谷雨”11个词。对夏雨的命名,日语中主要有“空梅雨·乾梅雨、喜雨、黄雀雨、黄梅の雨、五月雨、暑雨、曾我の雨、梅雨·黴雨、照り梅雨、虎が雨、白雨、走り梅雨、氷雨、水取り雨、戻り梅雨、雷雨、若葉雨、梅の雨”18个词,汉语中主要有“濯枝雨、迎梅雨、洗车雨、炎雨、送梅雨、雷雨、雷阵雨”7个词。对秋雨的命名,日语中主要有“秋雨、秋時雨、秋入梅·秋黴雨、秋の雨、霧雨、露時雨、麦雨”7个词,汉语中仅有“秋雨一个词。对冬雨的命名,日语中主要有“時雨、凍雨、時の雨、初時雨、氷雨、叢時雨·村時雨、夕時雨、偽りの時雨、液雨、寒雨”11个词,汉语中主要有“冬雨、冻雨、液雨、药雨、冷雨”5个词。
  通过以上考察发现,中日描写季节之“雨”存在共性,也存在不同。日语中以“梅雨、時雨”为中心的词相对较多,在春夏秋冬之雨的命名上都比较丰富,秋雨的命名相对较少;汉语中描写季节之“雨”主要集中在春夏,秋冬相对较少,秋天尤少。   (二)描写一天中的时间的雨类词
  如上表所示,在该类“雨”词的命名上,日语有9个,汉语仅有5个。其中“朝雨、暮雨、朝云暮雨、宿雨”为汉日语言共有。日语中的“暁雨、小夜時雨、夕時雨、夜雨、丑雨”等词在汉语中均没有直接对应的词,仅有“宵雨”与其“夜雨”对应,“丑时雨”与其“丑雨”对应。由此可见,在该类“雨”词的命名上,日语远比汉语丰富。
  (三)描写降雨强度的雨类词
  如上表所示,在该类“雨”词的命名中,日语与汉语的数量分别为36与39,汉语词略占优势。汉日语言中具有共性的词语有“糸雨、豪雨、黒雨、小雨、細雨、大雨、沛雨、飛雨、大雨·甚雨、暴雨、暴風雨、霖雨、零雨、煙雨”。在“霧雨、霖雨、風雨”等词上,汉日差异较大。“雾雨、霖雨”的汉语语义比日语广。其他词类分别在各自的语言中存在。例如关于“大雨”的表达,日语有“豪雨、黒雨、黒風白雨、篠突く雨、繁雨、柴榑雨、しぶき雨、集中豪雨、甚雨、疎雨、大雨、弾雨、鉄砲雨、沛雨、速雨、飛雨、大雨·甚雨、風雨、暴雨、暴風雨、猛雨、煙雨、大雨、雨の手数”这24个词,汉语有23个词,即“骤风暴雨、濯枝雨、卒风暴雨、注雨、雨阵、骤雨、骤雨暴风、雨霾风障、雨旆、雨镞、魆风骤雨、澍雨、迅雨、悬麻雨、大雨、凌雨、风雨交加、迅风暴雨、风雨如磐、豪雨、黑雨、沛雨甘霖、暴雨”。关于“小雨”的表达,日语主要有“糸雨、霧雨、小雨、小糠雨、細雨、袖笠雨、涙雨、糠雨、微雨、濛雨、零雨、煙雨”12个词,汉语则有“雨霰、雨粞、雨烟、雨雾、燕雨、酥雨、小雨、斜风细雨、雨润、雨毛、烟雨、细雨、丝雨、雨丝、零雨”16个词。相比之下,汉语比日语略多。关于“中雨”的表达,日语中一个词都没有,汉语仅有“中雨”一个词。
  综上所述,描写降雨强度的“雨”类词在汉日语言中都十分丰富,在数量上无太大差别。在对“小雨”的表达上,汉语比日语多了几个词,在对“中雨”的表达上,汉日语言都比较匮乏,日语中一个相关词也没有。
  (四)描写下雨时间长短的“雨”类词
  在描写时间长短的“雨”类词上,日语以绝对优势超过汉语,数量分别为30与10。其中,描写“阵雨”的“雨”类词在汉日语言中都比较丰富,日语有“急雨、小夜時雨、時雨、驟雨、通り雨、時知る雨、時の雨、俄雨、白雨、初時雨、速雨、春時雨、肘雨、肘笠雨、一時雨、叢雨·村雨、叢時雨·村時雨、夕時雨”18个词,占了一半以上。汉语中主要有“阵头雨、阵雨、走马阵头雨、行雨”4个词。两种语言中均有“骤雨”一词,但日语的“驟雨”与汉语的“骤雨”语义不同,日语中是指“急に降り出し、まもなく止んでしまう雨にわか雨。(突然下起来,不立即停的雨)”,而汉语的“骤雨”则为“暴雨”义。在描写下雨时间相对较长的“雨”类词上,日语主要有“淫雨、陰雨、長雨、宿雨、積雨、漫ろ雨、地雨、多雨、長雨·霖、八重雨、霖雨、連雨”12个词,汉语有“众雨、雨骑月、宿雨、沈雨、雾雨、淫雨(霪雨)”6个词。其中的“霧雨(雾雨)”中日文均有,但语义有所不同,日语里侧重描写雨小、雨细的程度,而汉语中还指“连绵不绝的雨”。其中的“淫雨、宿雨”语义相同。
  (五)突出雨本身温度的“雨”类词
  除了描写季节、降雨强度、降雨时间点和时间段,笔者在分类过程中发现还有一部分“雨”类词语反映了雨水的温度。这类词在日语中有7个,而汉语仅有1例——冷雨。笔者认为,身处在独特地理环境中的日本人对自然深入细腻的独特感受,自然而然地反映到了该类词上。
  (六)突出地域的“雨”类词
  从“雨”类词中不仅能读出时间、属性,还能读出空间地域信息。如上表所示,汉日语言中描写地域的“雨”类词也有异有同。尽管日本国土狭小,但日语中该类词汇数量并不少,相比汉语反而略有优势。
  (七)包含感情色彩的雨类词
  关于包含感情色彩的“雨”类词,日语仍然比汉语丰富,数量分别为13与8。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汉日语言中描写感情色彩的“雨”多为褒义,如:日语的“恵雨、膏雨、時雨、慈雨、瑞雨、恵みの雨、遣らずの雨、霊雨、快雨、甘雨、喜雨”,汉语的“珠雨、泽雨、雨灵、喜雨、甘雨、时雨、及时雨”。表达贬义的“雨”在汉日语言中主要是“瘴雨”一词,但是各自语义略有不同,汉语中特指“南方含有瘴气之雨”,日语并无特指语义。
  三、汉日语言中“雨”类词产生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类论述可以发现,“雨”类词汇在描写季节、一天之中的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间长短、降雨地域、降雨温度、感情色彩等方面,除了对降雨强度的描写汉日词汇数量基本持平之外,其他方面均是日语多于汉语,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界无比细腻的感受和与众不同的自然情趣。
  (一)地理位置
  众所周知,日本地处中纬度,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四面环海,从日本列岛的北端到南端有约3500千米,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南方有亚热带气候区,北方有亚寒带气候区。日本的国土面积不足37.8万平方千米,三分之二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很多高山像脊骨一样贯穿日本列岛的中央部位,这样的地形对日本的气候影响很大。在日本,夏天从太平洋刮来东南季风,冬天从亚洲大陆刮来西北季风,都含有丰富的水分。基于这样的地理特征,日本的整体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多,四季变化分明,特别是季风为日本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除此之外,日本长年受到洋流的影响。因此,日语中“雨”类词丰富多彩。由于日本领土狭小,地处岛国,受梅雨的影响较大,有关“梅雨”的命名丰富多样,描写细腻。相对于日本,中国国土广阔,整体上气候复杂多样,分为多个气候带。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长期以来,在与自然界的不断磨合中,日本民族深深地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在词汇上,日本民族对自然界的描写比其他国家细腻许多。本文所探讨的日本人的“雨”情结就是其中的一面。
  (二)词汇构成
  纵观“雨”类词的构成,除了主要的汉字词之外,日语还使用了少量的和语词,如:“通り雨、ほまち雨、恵みの雨、遣らずの雨”等。换句话说,日本人在积极吸收外来词汇的同时,并未遗忘自己的和语词,而是对两者充分利用,从而使日语“雨”类词的表达更为丰富。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日气象方面词汇的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513982012Y]。)
  注释:
  ①新村出編:《広辞苑》第六版,东京:岩波書店,2008.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在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③《广辞苑》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属于中型辞典。
  ④转引自金田一春彦,1988,『日本語』P123-124:即便是“雨”这个词,在日本也会因为降雨的方式不同而有二十几个命名。每个名
  字均有其文学传统。春雨,即“spring rain”,在“春雨”这个词中,日本人会感受到梦和诗意。(此处译文为笔者译)
  ⑤金田一春彦:《日本語》,东京:岩波書店,1988年。
  ⑥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特質》,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NHKブックス)1991年。
  ⑦张慧芬:《日语中的气象谚语》,北京: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2期。
  ⑧潘小多:《风霜雨露凝结的诗文—论『百人一首』中的气象诗句》,北京: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3期。
  ⑨林娟娟:《从俳句中的季语读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田绍美 江苏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210044)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汉语热”持续升温,海外少儿汉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了解海外少儿汉语教育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韩国全罗南道务安郡为例,从韩国小学汉语教学基本情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该地区小学汉语课堂教学及管理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和作者的教学实践,建议拟定小学汉语教学大纲、扩大本土师资培养、研发实用教学资料,从而促进海外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
期刊
摘 要: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可能表现形式。汉语可能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能愿动词形式和可能补语形式,日语可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形态变化形式和固定句型形式两种。本文以汉日可能表现形式,特别是汉语能愿动词为考察对象,分析各自的特征,考察两者的异同,并针对汉日可能表现形式的误译进行阐述。  关键词:汉日 可能表现形式 能愿动词 误译  一、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可能表现形式,可能表现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期刊
摘 要:“簿领”一词对大多数人来说稍显陌生,而在中古汉语中,“簿领”却是一个极其常见的新词。本文从《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出发,对“簿领”“簿领书”“领簿”“领簿书”进行考释,并厘清这组词的关系和脉络。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 簿领 领簿 簿领书 领簿书  (1)暨皇居徙邺,民讼殷繁,前格后诏,自相与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  “簿领成山”,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汉译本让中国读者领略到其诗歌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评析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几种汉译本的基础上指出,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留给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诗歌中的意象对读者的阅读起着导向作用。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 空白 未定性 意象  一、引言  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源于美国文学批评。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兴起了以伊瑟尔和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
期刊
摘 要:“阻止”“制止”和“禁止”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同义词,本文分析了这三个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阐明其中的细微差别。  关键词:“阻止”类同义词 句法 语义  同义词是一种语言现象,这种现象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有,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尤为丰富。汉语中的大量同义词在语言发展中产生,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难以区分,这给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统计,笔者发现与“阻止”义相近的
期刊
摘 要:“死活”一词经过虚化成为现代汉语中具有意愿态的语气副词,多见于口语中,常与谓语动词搭配使用。这一格式多为否定形式,核心谓语多见能愿动词与使令动词,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也可以与副词“也/都”搭配使用。一系列句法特征使“死活+VP”格式带有主观意愿,在语用功能方面取得了反预期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死活+VP 主观意愿 背离 对抗 反预期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曾是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CCL语料库,从量范畴的角度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高”为例历时对比研究“A空+N”和“N+A空”约量构式的结构类型和频数分布,试图揭示二者的本质差异。研究显示,“A空+N”与“N+A空”均可以与侧估词搭配组成约量构式,但“A空+N”表约量的结构类型多于“N+A空”,且“A空+N”表约量的频率小于“N+A空”。  关键词:北京大学语料库(CCL) 空间约量构式 测估词
期刊
摘 要:量化名词零句对语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适应性,其表意功能可分为表呈现、表咏叹、表祈使、表问答、表叙述、表时空、表呼语和表专名等8类。各表意功能之间不存在排他性,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句子焦点的特点。  关键词:零句 量化名词零句 表意功能 焦点  “零句”(minor sentence,也译为“小型句”)概念最早由布龙菲尔德于1933年在《语言论》(Language)中提出,与“整句”(full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语料库数据,以ノニ条件复句与“而”句的日汉对应关系为中心展开研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双语言对比分析反作用于汉语研究,更加清晰地透视汉语中“而”的用法。本文作为探索ノニ条件复句与汉语转折复句对应关系研究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期以该研究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逆接条件句学习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日对译语料库 转折复句 日汉对比 ノニ条件复句  一、文献综述  关
期刊
摘 要:通过调查国内三套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发现这三套教材在“把”字句的教学顺序安排上存在一致性。对比越南学生的“把”字句习得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些通用型教材并不适用越南学生。因此,本文提出应开发针对不同母语者的“国别化语法大纲”,然后编制“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把”字句 国别化 语法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国别化”或者“本地化”一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