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成绩很好,为何总感觉别人不喜欢她?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绩好的学生总是被老师宠着、同学捧着,但是她——
  她成绩很好,却总感觉同学、老师不喜欢她,常在背后议论她
  新溪上高一,学习努力,成绩很好。但是,从上中学起,她就被人际关系所困扰,总感觉同学、老师不喜欢自己,常在背后议论自己。更麻烦的是,因为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担心别人讨厌自己,她在学校很少和同学交往,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进进出出总是孤身一人。
  到了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回到家,新溪跟父母诉说自己遇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常常流泪。父母耐心解释劝慰,可今天帮她把这个疙瘩解开,明天她又和那个同学闹不愉快了,无穷无尽。
  后来,父母感到新溪的问题不是简单劝劝就能解决的,好像有了心理疾病,于是带她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
  新溪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身材高挑,面容白净,表情文静,举止礼貌。虽然初次见面,有点害羞,但总体来说,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女孩。可她为什么总担心别人不喜欢她呢?
  她给自己的评价,都是负面的。我试图引导,但她依然不能说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
  我先跟新溪的父母交談。新溪的父母说,初中的时候,孩子因外伤导致鼻子上留下了一道疤痕,因此有些自卑,经常对着镜子看,还经常问父母那道疤痕显不显。父母总说不显,但她似乎不相信。慢慢地,她也就不问了,开始说同学、老师不喜欢她,常在背后议论她,说她的坏话。这种表现时断时续,时重时轻,如果哪次考试没考好,就会格外严重些。
  说实话,如果不是听新溪的父母说,我还真没发现新溪鼻子上有疤痕。
  为了更好地对新溪进行诊断,我和她进行了单独交谈。新溪放下手中的书——那是我刚才和她父母谈话,怕她无聊,随手递给她的。
  新溪开口说:“我这人很复杂……”然后停了下来。
  “怎么个复杂法?比如……”我鼓励她说下去。
  “比如,您给我看这本书,我就想,为什么要给我看这本书呢?”
  我笑了:“你看桌上这三本书,哪本最适合你看?”
  新溪也笑了:“是,只有这本最适合。就是说,您没什么特别用意,而我想多了。这,不就是复杂吗?”
  我说:“这,也可以叫细腻。”
  新溪看看我:“您是说,这不是复杂,是细腻?”
  我说:“是。除了这,还有别的吗?”
  新溪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长得不好,鼻子上……”
  我坦言:“我不仅没发现你的鼻子有问题,还觉得你是个小美女。”
  新溪继续说:“我这人还好猜测,比如,总猜测同学对我不好,不喜欢我……”
  新溪列举了很多和同学相处的细节,我从中发现了她问题的根源所在,于是和她进行了现场的心理互动。
  我请她用“我是怎样一个人”的句式,给自己做评价。结果,她给自己的评价都是负面的。我试图引导,但她依然不能说出正面的评价。最后,我替她说,你是个学习认真、努力的人,对吗?她这才勉强点点头。
  志愿者的脸上没有伤痕,他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没有被善待,全是心中的“伤痕”在作怪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征集了10位志愿者,将他们分别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然后告诉他们:通过以假乱真的化妆,他们会变成面部有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到指定地方观察和感受陌生人对他们的反应。
  研究者请电影化妆师在志愿者脸上画出伤痕,并涂上逼真的“鲜血”,然后用随身携带的镜子,让志愿者看妆后效果。之后,化妆师告诉志愿者,为了让伤痕维持的时间更长久,他要在他们的脸上再涂些东西。实际上,他用湿棉纱把志愿者脸上的化妆痕迹和血迹都擦干净了。
  然后,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医院候诊室,装扮成等待医生治疗面部伤痕的患者。候诊室里全是陌生人,志愿者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人们对他的种种反应。结果,志愿者陈述的感受出奇地一致——大家对他们普遍不友好。
  有的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一进门就向我投来鄙夷的目光。她也没看看自己,那么胖,那么丑,真讨厌!
  有的说:现在的人真缺乏同情心。本来有个帅哥和我坐在一张长椅上,可没一会儿,他就赶紧拍拍屁股走了。我不就是脸上有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吗!
  有的说:我对面有两个年轻女人,穿着讲究,表面看像是有修养的白领,其实素质一点不高。她俩一直叽叽咕咕,私下里嘲笑我。
  总之,志愿者都认为,陌生人很厌恶他们,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善意,而且总是很无礼地盯着他们的脸看。
  这个结果让研究者吃惊不小:看来,人们主观上对自身错误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志愿者的脸上并没有伤痕,他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全是因为心中的“伤痕”在作怪。
  实验告诉我们,人对外界的感受,常是内在心理的折射,而不是现实的反映。就是说,当你感觉周围人怎么说你时,其实往往是你自己心里这么想的。即,我们听到的往往是我们想听到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选择性注意的结果。
  选择性注意包括两步心理过程:第一步是选择性地接收信息。生活中的信息无穷无尽,我们不会全部接收,而是会有所选择。每个人所留意的,都是他想留意的;而不想留意的部分,他会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至于选择什么,由人的主观倾向性如需要、兴趣、爱好、经验等决定。第二步是主观性地处理信息。信息被选择后,由大脑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融入个人的观念、态度等。于是,信息经过加工之后变了样,变成了我们需要的样子。
  那么,新溪为什么总接收消极的信息呢?
  很明显,她担心别人不喜欢她,担心别人说她不好,根源在于她内心认为自己不好,在于她没有学会喜欢自己。她心里的消极自我,通过心理投射,把对自己的不良评价,投射到了别人身上。再通过选择性注意,她就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别人说她不好。   即便是普通人,也值得别人喜欢。只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每个人都是美好的存在
  沟通了上面的意思,新溪领悟得很快:“您是说,我要学会喜欢自己。可我怎么做到这点呢?”
  这是新溪心理自救的关键,怎样帮助她呢?
  我稍一沉吟,找出了下面这张图。
  我说:“请看这张图。你看这张图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可怕的骷髅!然后,心头掠过一丝恐惧。但是,且慢!你再看看。看出来没?那是一对可爱的情侣。你看,月光下,餐桌旁,高脚酒杯里已经斟上了美酒。那边,男子向女子拱手道贺;这边,女子低头含情脉脉。你看,转念之间,一切都变了,恐惧变成了可爱,丑陋变成了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新溪的表情,由眉头紧皱到笑容浮现。
  我问她:“这告诉了我们什么?”
  新溪不假思索地说:“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
  我点头表示肯定:“好。再想想,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新溪的眼睛亮了,脸上有了光彩:“如果我换个角度看自己,一切就会不一样了,是吗?”
  我笑了:“你很聪明,这么快就找到了自救的办法。”
  随后,我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找自己的优点,大小都算,写在纸上,下次带来给我看。
  新溪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次来访,我请新溪主导发言。我和她的父母一起聆听和感受她心理变化的过程。新溪对找自己的优点还是不太习惯。不过,在我和她父母的引导下,她陆陆续续找到了好几条。这让她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最后,她问我:“您一味要我找优点。其实,我真有很多缺点,怎么办?”
  我说:“还记得上次我们谈到‘复杂’与‘细腻’吗?”
  她说:“记得,我说自己复杂,可您说那是细腻。”
  我告诉她,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我对生活习惯于积极赋义,而她对生活习惯于消极赋义。
  生活中的事物,我們既可以赋予它消极的意义,也可以赋予它积极的意义。如果我们对事物总能积极赋义,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比如,复杂,积极赋义就是细腻;猜疑,积极赋义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强。
  另外,人身上的许多特点是中性的,不能简单地用优点或缺点来概括。比如胆小,就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缺点。因为胆小的人做事谨小慎微,少出差错,开车的话也会少出交通事故。这怎么能说是缺点呢?
  就是说,任何性格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看在什么场合,如何去应用。只要场合合适,运用恰当,哪种性格的人都能做出成绩。
  新溪听后,说:“我知道了,一个人并不是非要很优秀,才值得别人喜欢。只要他能以积极的目光看待自己,他就是美好的存在,就有理由喜欢自己。”
  新溪的父母参与了咨询过程,也有了很好的领悟。他们表示一定积极配合,帮助女儿学会悦纳自己。最后,我们取得了共识:父母要淡化对孩子所谓心理症状的关注,增加对孩子的正面评价,同时强化孩子身上的哪怕一点点进步。
  半个月之后,新溪的父母给我打来电话:“新溪已经渐渐学会了喜欢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高。而且,她和同学、老师相处得也越来越融洽,再没提过有谁在背后说她的坏话。”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暑热渐消,秋高气爽,又一届学生升入了初三,开始为来年的中考拼搏。作为初三学生的家长,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本期,我们邀请学习问题专家、资深初中班主任庄学勤老师,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谈谈这个话题。  初三学生的三个心理阶段:   激情期、疲劳烦躁期、恐惧焦虑期  龚莲湘(14岁女孩的妈妈):暑假后开学,我女儿升入初三了。看她紧张的样子,我也跟着慌乱起来,不知道该为她做些什么,只会鼓励她,给她加油。请问,
他认为除了实力一切都是浮云  祁楷是我们班的一名优等生。他学习成绩好,长得又高又帅,会弹吉他、玩滑板,还是奥数队的种子选手。可是,这个孩子非常不合群。  上课的时候分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他却表情淡漠地坐着发呆,一副“看不上跟你们玩”的样子;课间十分钟,他总是孑然一身,跟谈笑风生的男生们形成鲜明对比。  同学们大都不喜欢他,说起原因,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自私。”祁楷很理性、很现实,对同学有种超乎
问:我儿子4岁,非常顽皮。吃饭也不安宁,总是边吃边跑,和我玩捉迷藏。我警告他多次,但无论循循善诱还是声色俱厉,都收效甚微。我很无奈,最后只好举手投降,由着他淘气。同时,自己又很生气。请问,我到底该怎么办?  徐柠   答: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成长,乖巧听话,不惹麻烦。然而,事实上,孩子很难有如此高度的自律。  4岁孩子的大脑里没有“捣乱”的概念,家长说的“这不许那不许”他听了就忘。而他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矮小?孩子矮小如何干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副主任医师梁立阳为你详解如何帮助孩子追赶身高。  什么是矮小症?  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孩子的身高低于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数。梁主任表示,孩子個子矮小是有标准的,并不是看上去个子矮就是矮小症,有的孩子只是个子偏矮,只要护理得当就能长高,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但同时也要注意,对于身材矮
【编者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越来越普及,许多家长知道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也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不见减少。本刊的调查显示,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74.75%是亲子关系不佳造成的。那么,是什么破坏了亲子关系呢?代沟?青春期逆反?学习压力?本刊的调查结果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破坏亲子关系的罪魁祸首居然是手机!可怕的是,几乎每位父母都是手机用户,甚至我们的调
症状:他总闹肚子疼  郑强上小学三年级,本是个让人喜欢的孩子,最近却变得让人头疼。于是,家长联系我紧急预约来访。  为便于交流,我把郑强安置在隔壁的休息室,先和郑强的母亲单独交流。  郑强的母亲一脸焦灼地对我说:“马老师,您可得帮帮我!我儿子最近不知咋啦,上学成了难题。他一上学就肚子疼,而且疼得厉害,有时候疼得满地打滚。我们见状,只好带孩子去看医生。可是跑了多次医院,医生们都说孩子没什么大问题,建
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那么,家长们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兴趣爱好会逐渐凸显出来。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且积极地引导,让孩子在爱好的选择中,不至于走偏。  小学生缺乏足够的主见,可能在他们的身上,凸显出样样都喜欢,但是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预演,不可倒退,所以显得尤为珍贵。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过些年,孩子小时候的一些事,可能爸爸妈妈就记不住了。对于孩子来说,幼儿时光更是他们的记忆盲区,而用“仪式”可以帮孩子留下早期的成长足迹,经年之后,回忆这段美好时光时,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百宝箱——孩子成长的脚印  我家有个精致的木箱子,那原本是我的首饰箱,后来我把它用来装儿子的成长物件,箱子上贴了标签,写着
2019年春,电影《流浪地球》成了当之无愧的热门影片。跟着这部硬科幻电影一起火起来的,除了演员、导演,竟然还有一个“奶爸”,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元卓教授。他给女儿复盘电影知识时,随手画的6张讲解图在网络上被火爆转发,被《人民日报》在内的数家主流媒体报道并上了微博热搜, 这位“硬核”科学家瞬间变成了“网红奶爸”。  手绘《流浪地球》,  科学家秒变“网红奶爸”
省心的女儿忽然拒绝交流  放暑假那天,我正准备打电话问女儿娟子到家没有,却接到班主任黄老师的电话。黄老师郑重其事地让我到学校把娟子接回家。我一下子蒙了,莫不是娟子闯祸了?我匆匆打车到了学校。  娟子正在老师的办公室写作业。黄老师把我拉到一边,严肃地告诉我:“娟子的学习成绩最近有些退步,我和她谈心,她一直沉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容易起逆反心理,你们做家长的要多关心孩子。”我连连称是,赔着笑脸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