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课题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 课型
班级理论课。
● 课时
总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知道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理解信息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分析、猜谜、研讨等形式,理解信息的三个主要概念;通过阅读教材,案例分析等形式,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理解;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活动,知道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信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 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方式,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概念。
●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素材、投影机。
●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教师的姓名、星座、QQ、电子邮箱、爱好等信息。在出示的过程中介绍QQ、电子邮箱的好处,并简单调查学生使用QQ和电子邮箱的情况。
学生活动:了解任课教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自己走进学生,并关注信息技术在人际沟通与交流方面的作用。
2.学习信息的概念
(1)学习维纳的概念
教师活动: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海洋中,每天都接触和使用大量的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章的绪言部分和什么是信息部分,并思考信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重要?出示讨论题:人类没有信息行吗?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证明一件事情行与不行,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要有实践检验或实验的验证。为了证明信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实验,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实验、感觉剥夺实验等。
屏幕出示“感觉剥夺实验”前半部分。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有关感觉剥夺的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被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躺在床上。
教师活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忍受多久?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猜测。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感觉剥夺实验”后半部分。
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当实验进行到第四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实验结束后,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保障,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
屏幕出示维纳定义: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2)学习香农的概念
教师活动:维纳的概念指出了信息的本质,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能量、信息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物质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材料,能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动力,那么信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何作用呢?
屏幕出示讨论题:信息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做一个游戏,猜猜看。屏幕逐条出示以下内容:它通常在学校中大显身手;它的形状是圆台形;它可以有各种颜色;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通常可以在其他物体上留下痕迹。
学生活动: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具体的物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是根据物体的哪些信息猜到它是粉笔的?
学生活动:用途、形状、颜色、成分等信息。
教师活动:人们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性等本质信息来认识事物,在彻底认识某事物之前,我们对事物是什么存在不确定的认识。
屏幕出示香农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3)学习钟义信的概念
教师活动:有人说,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香农的概念指出了信息的作用,说明了信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信息是由何处而来的呢?
屏幕出示讨论题:思考:信息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让我们一起体验生活中的信息,利用大屏幕逐条出示以下内容:冰河解冻,百花开放;小孩换牙;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火车提速;刻舟求剑。
学生活动:根据出示的文字,说出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
教师活动: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因此,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一概念提示了信息的内涵。
屏幕出示钟义信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4)交流研讨
教师活动:维纳、香农、钟义信分别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信息的定义,实际上,还有很多关于信息的定义,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根据前面的学习,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确? 屏幕出示:有人说:“我不知道信息是怎么来的,但我认为信息是可以没的。”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学习,讨论这句话的说法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教材中给出的三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晦涩难懂。通过“人类没有信息行吗”、“信息有何作用”、“信息是怎么产生的”三个思考讨论题,辅助以适当的游戏和生活实例将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内涵贯穿起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信息的概念。
3.学习信息的特征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信息是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它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这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普通性。除了此特征以外,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呢?请阅读教材信息的特征部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信息的其他特征:信息的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教师活动:分析下面的几个案例,说说这些案例分别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屏幕出示下面的案例。
(1)鞋厂推销员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地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2)鲍勃和托德
鲍勃和托德同一天到公司上班,托德一再被提拔,鲍勃却一直在基层。鲍勃实在忍无可忍,他大胆地指出总经理偏爱吹牛拍马的人,而辛勤工作的人却得不到提拔。总经理听他讲完后说:“好吧,也许你说得对,不过我很想证实一下,你现在到集市去,看看有卖什么的。”
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多少斤?”总经理问。
鲍勃立即赶回去,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
“多少钱一斤?”总经理问。鲍勃又要跑回去,但总经理把他拉住了:“鲍勃先生,请休息一会吧。”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去集市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
不一会儿,托德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回几个土豆请总经理过目。他还了解到这位农民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集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准备再和这个农民联系一下。
鲍勃一直在一旁看着,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托德之间的差距了。
(3)交换苹果与交流思想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4)粗心的李明
学生会通知,明天下午体活课,在体育馆将进行篮球友谊赛决赛,欢迎同学们观看。结果有的学生去了,有的不喜欢篮球赛,没去。这说明了什么?粗心的李明当时没有注意时间,过了一周后,才看到通知,结果没有看到比赛,又说明了什么?
(5)我说你猜
毕业联欢会上,主持人出示一些动物的名称,由小明说与此动物相关的内容,但不能说出动物的名称,由小花来猜。
学生活动:根据出示的案例,讨论回答其中体现的信息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对信息的几个特征有了一定的理解,此处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信息的特征。
4.学习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对信息特征的理解,下面思考:信息是依托什么传递的?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下面内容——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达、传播。再出示下面内容,让学生区分其中的信息与载体——读书以明理,其中的“书、理”是信息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的“己、彼”是信息吗?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学生活动:根据信息与其载体的关系,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在信息的特征中提到了信息是依靠载体而存在的,此处旨在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在知道信息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加深对信息及其载体的认识。
5.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做适当点评。
● 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师的角度看,比较深刻而清晰地剖析了信息的概念这一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但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还是被动地在教师设定的圈子思考问题,没有真正活动起来。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 课型
班级理论课。
● 课时
总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知道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理解信息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分析、猜谜、研讨等形式,理解信息的三个主要概念;通过阅读教材,案例分析等形式,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理解;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活动,知道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信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 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方式,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概念。
●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素材、投影机。
●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教师的姓名、星座、QQ、电子邮箱、爱好等信息。在出示的过程中介绍QQ、电子邮箱的好处,并简单调查学生使用QQ和电子邮箱的情况。
学生活动:了解任课教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自己走进学生,并关注信息技术在人际沟通与交流方面的作用。
2.学习信息的概念
(1)学习维纳的概念
教师活动: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海洋中,每天都接触和使用大量的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章的绪言部分和什么是信息部分,并思考信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重要?出示讨论题:人类没有信息行吗?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证明一件事情行与不行,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要有实践检验或实验的验证。为了证明信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实验,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实验、感觉剥夺实验等。
屏幕出示“感觉剥夺实验”前半部分。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有关感觉剥夺的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被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躺在床上。
教师活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忍受多久?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猜测。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感觉剥夺实验”后半部分。
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当实验进行到第四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实验结束后,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保障,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
屏幕出示维纳定义: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2)学习香农的概念
教师活动:维纳的概念指出了信息的本质,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能量、信息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物质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材料,能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动力,那么信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何作用呢?
屏幕出示讨论题:信息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做一个游戏,猜猜看。屏幕逐条出示以下内容:它通常在学校中大显身手;它的形状是圆台形;它可以有各种颜色;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通常可以在其他物体上留下痕迹。
学生活动: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具体的物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是根据物体的哪些信息猜到它是粉笔的?
学生活动:用途、形状、颜色、成分等信息。
教师活动:人们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性等本质信息来认识事物,在彻底认识某事物之前,我们对事物是什么存在不确定的认识。
屏幕出示香农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3)学习钟义信的概念
教师活动:有人说,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香农的概念指出了信息的作用,说明了信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信息是由何处而来的呢?
屏幕出示讨论题:思考:信息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让我们一起体验生活中的信息,利用大屏幕逐条出示以下内容:冰河解冻,百花开放;小孩换牙;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火车提速;刻舟求剑。
学生活动:根据出示的文字,说出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
教师活动: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因此,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一概念提示了信息的内涵。
屏幕出示钟义信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4)交流研讨
教师活动:维纳、香农、钟义信分别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信息的定义,实际上,还有很多关于信息的定义,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根据前面的学习,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确? 屏幕出示:有人说:“我不知道信息是怎么来的,但我认为信息是可以没的。”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学习,讨论这句话的说法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教材中给出的三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晦涩难懂。通过“人类没有信息行吗”、“信息有何作用”、“信息是怎么产生的”三个思考讨论题,辅助以适当的游戏和生活实例将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内涵贯穿起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信息的概念。
3.学习信息的特征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信息是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它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这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普通性。除了此特征以外,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呢?请阅读教材信息的特征部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信息的其他特征:信息的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教师活动:分析下面的几个案例,说说这些案例分别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屏幕出示下面的案例。
(1)鞋厂推销员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地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2)鲍勃和托德
鲍勃和托德同一天到公司上班,托德一再被提拔,鲍勃却一直在基层。鲍勃实在忍无可忍,他大胆地指出总经理偏爱吹牛拍马的人,而辛勤工作的人却得不到提拔。总经理听他讲完后说:“好吧,也许你说得对,不过我很想证实一下,你现在到集市去,看看有卖什么的。”
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多少斤?”总经理问。
鲍勃立即赶回去,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
“多少钱一斤?”总经理问。鲍勃又要跑回去,但总经理把他拉住了:“鲍勃先生,请休息一会吧。”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去集市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
不一会儿,托德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回几个土豆请总经理过目。他还了解到这位农民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集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准备再和这个农民联系一下。
鲍勃一直在一旁看着,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托德之间的差距了。
(3)交换苹果与交流思想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4)粗心的李明
学生会通知,明天下午体活课,在体育馆将进行篮球友谊赛决赛,欢迎同学们观看。结果有的学生去了,有的不喜欢篮球赛,没去。这说明了什么?粗心的李明当时没有注意时间,过了一周后,才看到通知,结果没有看到比赛,又说明了什么?
(5)我说你猜
毕业联欢会上,主持人出示一些动物的名称,由小明说与此动物相关的内容,但不能说出动物的名称,由小花来猜。
学生活动:根据出示的案例,讨论回答其中体现的信息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对信息的几个特征有了一定的理解,此处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信息的特征。
4.学习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对信息特征的理解,下面思考:信息是依托什么传递的?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下面内容——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达、传播。再出示下面内容,让学生区分其中的信息与载体——读书以明理,其中的“书、理”是信息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的“己、彼”是信息吗?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学生活动:根据信息与其载体的关系,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在信息的特征中提到了信息是依靠载体而存在的,此处旨在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在知道信息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加深对信息及其载体的认识。
5.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做适当点评。
● 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师的角度看,比较深刻而清晰地剖析了信息的概念这一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但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还是被动地在教师设定的圈子思考问题,没有真正活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