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有效交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zhushu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交流是个体之间以一种共同可理解的方式分享想法、信仰、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作者结合阅读教学,作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交流
  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个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等。如果缺乏引导,那么这种课堂交流就会存在“肤浅混乱、费时低效、流于形式”的现象。
  如何有效引导,让课堂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明确中提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扮演“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善于点拨引导,做思维的向导。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肯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语言感受力、认知水平往往限制他们,很难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回答“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时,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浅思辄止,没有深入地看问题,这时,我把学生的思维方向调整到“联系课本、联系自己生活的感受”来谈,这一灵活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个性的亮点在动态中自然生成。
  二、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表达中内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自主谈话,实现阅读信息的反馈,知识的建构,情感的发展。
  《陶罐铁罐》的交流片段:
  当学生理解了文本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生: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师:言之有理,其他同学呢?请说出你的思考。生1:我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该像铁罐那样自以为无敌。生2: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正是这篇寓言所要告诉我们的寓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学中,当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我没有用直接讲出寓意,也没有要学生说出我心目中的“完美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寓意,期间我善于倾听学生的语言,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这样的交流,清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由思维到表述再到内化的过程。
  三、指引回望,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提问是师生“对话”的重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师生通过相互提问,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教师能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空的地带”,让学生质疑,并能引导学生自己解惑,那么课堂将真正成为探究的阵地。
  《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学生默读课文最后部分后,有学生举手提问。
  生1:既然那株茉莉如此的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就像茉莉呢?我有点不明白。师:茉莉是平淡无奇的,而真爱许多时候也是平淡无奇的,真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很多时候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真爱是不是这样的?学生回顾全文后纷纷发言。生2:真爱是爸爸嘱咐我带一束茉莉给妈妈。生3:真爱是轻轻的脚步。因为爸爸怕惊醒妈妈,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生4:真爱是急匆匆的脚步。因为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生5:真爱是一株平淡无奇的茉莉。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位学生的质疑是他对文本的再思考、再审视。这时,我没有为完成教案而简单应付,而是指引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走向“成熟”。交流水到渠成,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加系统、深入,发散思维的同时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运用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此,教师恰当地运用评价语言,可以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我相信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学生听得清楚,又要他们记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呢?生:声音要响亮,关键的地方要突出。师:那你愿意再读一次吗?我相信,你这一次一定比上一次读得棒!(生再次读1、2自然段,有较大的进步。)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好!(学生练习,一名学生意味深长地朗读。)师:你的朗读如春雨,滋润人心。看来,你是慈父般的苏格拉底!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在课堂上,学生朗读后,我没有笼统模糊地说:“读得不错。”而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也委婉地提出了我的期望,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目标,铺设了向上的台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人性化语言的温暖。教师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让学生变得乐于读书,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对话交流状态时,会表现得感受性强、学习效率高。在这样的求知状态下,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语文也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语言引领,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用心感受,体验蕴涵其中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有效的课堂交流方式能激起课堂教学活力,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就让学生尽情交流吧,让他们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上海语文学习,2002,(11).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北京教育研究,2001,(11).
其他文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引起的,该病198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1991年在荷兰分离
中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对话”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不仅是口语交际,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交融;“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原则。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有效性对话”应成为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的主要交往形式和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并发挥它在当下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  一
仿真绣是苏绣的一个分支,2008年南通仿真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熟知苏绣的人很多,了解仿真绣的人却很少。  仿真绣也称沈绣,这得名于它的创始人——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家沈寿。  沈寿(1874~1921年)原名沈云芝,号雪宦,苏州吴县人,后定居南通。沈寿的父亲沈椿经营古董店,母亲宋氏擅刺绣,姐姐沈立也工刺绣。沈寿在江南绣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从小就学习刺绣,十五六岁时,她的绣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也让科技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近几年新兴的智慧旅游,它不仅使游客的旅行更加方便快捷,还促进旅游行业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工作和生活.其中高校学生也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之一.该文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问
<正> 螺旋溜槽能有效选别赤铁矿、钽铌矿、易选锡矿等,这已为生产实践所证明。但能否适用于矿物比重差小、嵌布粒度细的难选脉锡尾矿的选别,生产中尚不多见。最近,广东崩岗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新理念也应运而生,它如同一缕和煦的春风,给传统的课堂教育注入了春的气息,也吹醒了早已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人们的大脑,翻开了新的教育篇章。新的形势下,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倾力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模式,力图让学生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走进语文世界,感知语文魅力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让这些懵懂少年在语文学习之初就能感受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