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禽流感阴云重来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hb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5N1禽流感病毒的未解之谜仍然很多,其中以在病毒的变异形成机制和传播方面为甚
  
  全球数国再现H5N1
  
  新年伊始,人禽流感在东南亚和非州频频现身。
  1月12日,两名同为22岁的印度尼西亚女子因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医治无效死亡。调查显示,她们在发病前均曾接触过死鸡或死禽。
  这两名女子,只是印度尼西亚人禽流感的最新受害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1月15日,印尼总共报告了79例感染病例,死亡61人,总数仅次于越南。进入2007年不过两个星期,印尼已经发现多达五起感染者病例。其中有一对是母子,母亲37岁,新年当天发病,6日住进医院,11日死亡。她18岁的儿子也被确诊感染人禽流感,目前病情严重,仍在医院进行治疗。
  无独有偶。1月10日,日本最大的禽类养殖地、宫崎县宫崎郡清武町的一座商业养鸡农场突然出现鸡只大面积死亡现象。三天后,该养鸡场饲养的1.2万多只鸡已有近3900只死亡。1月13日,日本农林水产省部长证实,导致这些鸡只死亡的元凶是H5亚型禽流感病毒。进一步的病毒检测仍在进行中。
  与日本紧邻的韩国,早在去年11月初冬来临之际,就爆发了两年半来未曾出现过的又一次禽流感疫情。在全罗北道,一家鹌鹑养殖场出现上千只禽类死亡,被确认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
  越南曾是禽流感肆虐之地,至今93例感染,42例死亡,仍居人禽流感感染病例世界之首。但去年初以来,越南政府同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并加强监控,整整一年没有再发现人禽流感病例,动物禽流感疫情也得到了较好控制。然而去年12月,越南南部重现高致病性禽流感;今年1月初,禽流感继续在越南南部扩散,已经扩展到六个省。最新的疫情发生在湄公河流域Tra Vinh省的一个农场,800只鸭子病死。
  


  大规模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首现之地的香港,亦于近日报告发现有雀鸟感染禽流感。
  1月13日,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证实,一只在石硖尾健康院后山捡获的凤头鹰尸体对禽流感病毒呈阳性反应,有关部门正在继续作进一步确定测试。1月14日,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再次接获市民报告,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一只死雀。该署当天共捡获72只死雀,均按照既定程序进行了化验。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并于1月6日宣布,去年12月31日曾在港岛铜锣湾礼顿道捡获一只斑文鸟尸体,经多项检测,证实其对H5N1禽流感病毒呈阳性反应。
  禽流感在东南亚呈蔓延之势,非洲大地也未能逃过此劫。非洲2006年第一例报告出现禽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国家——尼日利亚近日宣布,在其西北部的索科托州首次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当地一家养殖场数千只鸡被扑杀。
  
  待解之谜
  
  对于去年冬天在东南亚出现的新一波禽流感疫情,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考定雷(Peter Cordingley)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只是季节性禽流感回潮,并非由病毒重大变异引起。
  不过,考定雷称,病毒每年都在变化,只是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正在东南亚爆发的禽流感已经发生了使病毒更易从禽向人类传播的变化——如果出现这样的变化,则意味着流感人际传播大流行具备了第一个条件。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大规模和反复爆发,伴随着人类已经整整三年有余。但至今人们对这种病毒的认识和知识仍非常有限。
  2003年12月,韩国汉城拉响了第一波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警报。那个冬天,尚令人陌生的H5N1席卷了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包括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以及韩国、日本、中国。其中数个国家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2005年5月,中国青海湖发生大批斑头雁等候鸟死亡疫情。经确诊,这些候鸟感染了H5N1病毒。此后不久,蒙古、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西藏等地,也爆发了候鸟疫情。接着,病毒越过中亚大地,冲出亚洲,到达俄罗斯和东欧。
  2006年以来,禽流感病毒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先是在西欧一些国家,后来又登陆遥远的非洲,以及陷于战争泥淖的中东地区。在不同的地域,有的只是野鸟感染,如西欧的一些国家,主要是在野天鹅身上检测到H5N1病毒;有的是家禽感染,如非洲的尼日利亚;有的则同时出现家禽和人类感染,如土耳其。
  对于2006年下半年以来在亚洲之外出现的禽流感疫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经过对各国病毒样本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得出结论:它们和2005年5月青海湖的禽流感病毒株99%以上同源。
  不过,病毒的确切传播途径和路线,至今仍是一个待解之谜。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公室主任尾身茂曾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候鸟还不是传播的主要途径。欧洲的疫情主要局限在野鸟身上,但在亚洲及非洲,疫情大面积发生于禽类身上,说明禽类的活动仍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H5N1禽流感病毒的未解之谜仍然很多,特别是在病毒的变异和传播方面——它到底如何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将把局面导向何方?如何才能有效防控?这些问题都向人类提出了挑战。
  
  变异与防疫赛跑
  
  2006年2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教授等人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论文,指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东南亚的主要扩散源头可能在于家禽运输,而带病毒候鸟的迁徙只起到辅助作用。
  论文作者从中国香港和内地南方几个省份采集的上万份家禽和候鸟的泄殖腔分泌物中,分离出了H5N1病毒样本,并与东南亚等其他地区的病毒样本进行基因比较。研究表明,许多并未爆发禽流感疫情地区的家禽都带有H5N1型病毒,而且不同地区禽鸟身上的病毒基因已发生变异,分化成有地区特征的“分支”。对病毒不同“分支”的基因分析显示,病毒的主要扩散方式是带病毒家禽及产品在当地的运输和贸易。
  论文认为,禽流感最早在中国南部家禽群中爆发后,病毒由染病家禽传染到迁徙候鸟身上,并在候鸟群中引发了疫情;然后,病毒通过家禽运输和候鸟迁徙等方式,传给越南、印尼、蒙古、俄罗斯等地区。论文建议,为防范禽流感在人之间传播,必须对家禽进行更广泛的病毒检测。
  2006年10月31日,管轶等人再次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中国H5N1流感变异株的出现及流行”一文,称根据对华南市场长期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监测,证实H5N1禽流感病毒继续在不同类型的禽类中成为“动物广泛流行的病毒”。基因和抗原分析显示,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之前一种并不具有显著特征的H5N1病毒分支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感染病毒。因其最早在福建发现,作者将这一分支命名为“类福建毒株”。
  “就是说这个毒株已经占据了优势。”管轶向《财经》记者说。
  论文表示,根据监测发现,这一“类福建毒株”在华南的多个地区逐渐取代了之前流行的多个其他地区分支,并和2006年上半年后期在中国南方发生的人禽流感感染同源。同时,这一毒株也在香港、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部分地区在2006年初爆发的禽流感感染家禽中分离出。
  论文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一毒株分支“异军突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不过“福建株”的出现和流行从一个侧面说明现行的防控措施尚有改善的空间。“事实证明现行的疫苗或许不能对该流行株提供足够的保护。”管轶说。
  管轶等的这一论文发表后,受到中国政府方面的强烈指责。2006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首席兽医官、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会同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专门就这一论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根本不存在新的变异的“福建病毒”,“该文章引用数据不真实,研究方法不科学,做出的推测不成立,完全不符合事实。”
  贾幼陵还表示,中国内地自2005年底开始实行禽流感全面免疫政策,2006年1月至10月,家禽免疫密度超过95%。陈化兰则称,中国研制疫苗的有效性,不但使中国的禽流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且“还在越南、蒙古等很多国家的家禽中使用”。
  对于目前正在流行的东南亚禽流感,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考定雷表示,仍有待实验室结果进一步证实病毒的分支类型。不过,尽管目前尚未发现病毒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但是变异时时都会发生,“赌它不会发生变异是愚蠢的。”
  考定雷说,人们仍然需要保持谨慎和小心,加强动物和人的监测。他认为,中国发生了多起病源不明的人禽流感病例,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太大,监测起来不太容易;二是中国实行的是全面免疫政策。这一政策的一个负面效果是,免疫禽有时会带毒,但不显示生病症状,因此检测不出动物疫情。
  考定雷并预测,2007年很有可能重演去年禽流感蔓延全球的态势,人们切不可麻痹大意,放松警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与非酒精件脂肪肝(NAFL)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本研究以60岁以上农村老年健康体检者筛检出的NAFL126例、NAFL+MS105例、非
全国现在有近400万辆公务用车,“拉动了”国内2300亿元的GDP,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就业阶层——“专职司机”。这是一个不难描述却也很难说清楚的阶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疏导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负面情绪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另选取我
目前中国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问题,一是投入总量不足,覆盖人群偏小,人均公共卫生投入低;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国家卫生总投人中,公共卫生投入比例偏小;三是在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上,存在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能客观反映HBV感染复制情况,在临床用药、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目前国内用于HBVDNA定量检测的方法基本上是荧光定量聚合酶
从加强管理到规范管理的微调,预示着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曙光已现     每年入夏以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都要从北京坐飞机南下,到福建农科院的水稻试验田里来呵护自己的“宝贝”。    这个“宝贝”,就是他已经在这里进行了多年试验的抗虫水稻。   在他看来,只待农业部一纸批文,这种可以抵抗大多数虫害的水稻品种即可上市。但包括他在内,没人知道这纸批文什么时候会姗姗而至。   
不管是出于审美上的需要还是政治上的策略,人类社会的好古之风似乎与生俱来,东西方皆如此      在中国,现代化的考古学是一门进口的学问,比西方晚了将近一百年。但是考古这档子事儿却是古今中外共有的现象,河南殷墟发掘的距今3000年的商代妇好墓中,出土很多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这位王后的心爱之物。这些比妇好生活的年代还要早一两千年的艺术品,在当时也算文物了,或许是各方进献的传世品,也不排除挖掘出土的可能
目前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保持。按照发展的逻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现代
伴随有限的突击审批案例,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金融业开放上并无突破性进展     在历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金融业谈判始终占据着突出地位,因而从来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6月19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谈判成果,金融被列在诸多成果中的首位。   但细观其内容,无论是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还是中国银行业进入美国的诉求,都未有超出预期的成果,双方表现出的更多是谨慎的态度和对现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