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佳士得主推名家珍藏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珍藏是每季香港佳士得秋拍的亮点,这个秋季,依旧有不少名家珍藏将登上佳士得的拍台。如书画部分推出的维他奶创办人罗桂祥博士收藏的古代及近现代精品、苏竹庵珍藏中国书画及墨砚;瓷杂板块有英国里埃斯科珍藏的重要中国瓷器、“缤采御瓷:美国精粹收藏珍品”;20世纪艺术方面则有22幅来自美国重要收藏的中国和韩国当代作品,7幅来自英国船长家族收藏的林风眠画作等。
  当代艺术拍卖向来是香港佳士得的强项,今秋,香港佳士得将呈现“亚洲的时代,亚洲的画”,展示一系列20世纪引领东西方艺术浪潮交融的现代大师名作及当代艺术新锐的前卫创作。作为焦点之一的夜场拍卖将以“亚洲现代艺术的黄金时期”为主题,精选拍品包括一系列由20世纪大师如赵无极、朱德群及常玉等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之间的代表作。
  除了即将于11月23日至2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秋拍外,香港佳士得在整个拍卖季还准备了多项活动,如主题为中国当代水墨画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的两个私人洽购。同期还将举行奉文堂藏齐白石书画展览,佳士得艺术论坛及佳士得美术学院将推出秋季现代欧洲艺术课程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课程等。
其他文献
明宣德是个不错的年代: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的盛世场景。然而此时的明朝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步入了它的“中年期”。虽然表面上还是太平盛世,但“青年”时的激情与热血则慢慢消退,“中年危机”悄然来临。宣宗朱瞻基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当然希望能够追昔先祖,比肩尧舜,中兴大明。  励精图治的宣宗日理万机之余还酷爱书画,“随意所至,尤极精妙”。而且他大力发展宫廷绘
期刊
9月26日晚,上海静安香格里拉饭店,佳士得中国首“秀”终于在众多人士的助威下登场。历时两个多小时的鏖战,相继登台的40件拍品写下了98%的成交率、1.54亿元的总成交额,这一成绩也显现了国际拍卖巨头的市场号召力。  此番佳士得的中国首拍颇为引人注目,为期三天的活动——展览、论坛、讲座以及拍卖,都是“人满为患”,以至于拍卖会需要凭票入场,可见惹人眼目的程度。而从9月24日开始的佳士得艺术论坛、佳士得
期刊
明代发展至中后期,朝政腐败,世风浮躁,文人的传统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生活方式也由此发生改变。文人们以精雅的生活聊解仕途的失意,却为晚明艺术品收藏与商业领域的繁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世风浮躁 艺术兴盛  此时文人不再恪守传统的功业观念,不再将参加科举考试看成人生的惟一出路,而是认为自身价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中国传统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得志时凡不关国计民生之事,皆可有可无。儒家正统理念认为
期刊
目前已知现存的尺幅最大、单字字体墨迹最大的王铎书法作品临王羲之草书《十七帖》,新加坡著名实业家萧娘水旧藏潘天寿《晴晨》,首度上拍的黄宾虹1950年作《新安小景》,具有典型蒙古造像风格的17世纪至18世纪喀尔喀蒙古释迦牟尼,永乐青花代表作明永乐青花缠枝莲花口大盘……北京翰海今秋拍台不乏美味可口的“大餐”,而全新推出的“斯文草堂——文房雅玩”专场则主打精致可人的“菜品”,想必将令不少藏家心仪。  据悉
期刊
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具有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过渡的特色。大量美术留学生去日本和欧美等西方国家留学,学成归国后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和职业画家,这从整体上奠定了中国西画发展的根基。  北京荣宝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西画及雕塑”专场即将推出“民国西风”作品专题。30余件作品均创作于民国时期,作品涵盖了油画、水彩、素描、漫画、月份牌等种类,具有浓郁的
期刊
所有的情节都充满意味,也许,这事儿发生在王维身上再合适不过,历史的巧合就在于,它恰恰就发生在了王维身上。  现在,我们只能假设盛唐的某个时刻,王维画了《袁安卧雪图》,这似乎是一件平凡得不值得人们将它记住的作品,至少在唐代是这样的。这件作品源自“袁安卧雪”——一个广为传颂、诗人热衷描述的故事。王维将它视觉化,画成了一张画。王维未必是将此故事“变相”的第一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经意间创作的这副
期刊
尺牍作为一种文体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文本形态之一,也是最具有社会性的文本创作形式。现今所存世的中国尺牍文献主要有考古实物、尺牍原件和帖与印本中的尺牍资料。  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清至当代尺牍原件达13万余通,名列国内各大图书馆前茅。其来源一为捐赠,如张元济、李宜龚、陈植、叶景葵、叶恭绰、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和茅盾之子韦滔等人的收藏;二为采购,如历年购自上海、苏州、南京、北京等地的古旧书店;三为原上海市
期刊
珐琅之臻,辉煌胜金。与錾胎珐琅及画珐琅相同,掐丝珐琅作为其门类之一,在历代的能工巧匠手中,呈现出永恒的绚丽光彩。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一经传入中国,即与我国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很快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造技术,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痕迹,是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继明朝景泰年间的珐琅工艺高峰之后,
期刊
方士庶(1692年至1751年),字循远,一作洵远,号环山,又号小狮道人,新安(今安徽歙县)籍,家维扬(今江苏扬州)。能诗善画,书法严密端秀,绘画笔墨敏洁灵秀,气势跌宕飞动,谓之为王原祁后山水第一。受学于黄鼎,山水用笔灵敏,气晕淡宕,早有出蓝之目,时称妙品。兼善花卉写生。复以书法名芜城。行楷结构严密,纯学董其昌。惜中寿而殁,有《环山诗钞》存世。  而就其传世作品分析,他中年时期的作品,在笔墨的运用
期刊
蝴蝶以绝美之姿惊艳尘世,而生命却十分短暂。这正成为艺术家、设计师创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珠宝设计领域,蝴蝶在设计师手中幻化成浪漫、柔情的精灵。  在古老的中国,蝴蝶化为珠宝首饰,以轻盈翩翩的美态、色彩艳丽的身躯、繁复优美的线条,与美人相伴,或落在发间,或停在胸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皇家首饰中,就有一件清代银镀金嵌珠宝蝴蝶簪,簪柄饰蝴蝶。据传,爱美的慈禧尤其偏爱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珠宝玉石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