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食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unain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以运动营养食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为重点进行阐述,分析运动营养食品的现状,从优化运动营养食品结构体系、强化运动营养食品标准条件设置、形成完整的营养食品市场、借助网络思维吸引消费者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运动营养食品的未来发展,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营养食品;现状;未来发展;相关思考
  大众体育以及专业体育作为体育领域内的重点存在形式,在专业体育视角下,运动员的体能和专业能力,都需要规范化的训练,同时培养运动员健康的饮食习惯,规范运动员专业化的营养食品摄入量,便于对运动员的体重进行控制。基于全民健康理念,大众体育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多个城市设置马拉松等一系列体育赛事,运动营养食品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会。处于经济水平日益提升的环境中,人们对运动营养食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本文针对运动营养食品的未来发展,进行具体研究。
  1 运动营养食品的发展现状
  1.1 运动营养食品概述。
  运动营养食品,即与运动相关的的食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运动营养食品的作用。国家大力提倡全面健身理念,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人员逐步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很重视运动营养食品的发展,即便尚未规定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义,但运动营养食品的作用是人们熟知的,其对身体有一定益处[1]。总体而言,运动营养食品是围绕运动者制成的食品,体育锻炼的人员能够吸取运动营养食品中的营养,让身体呈现健康状态,便于体育活动正常进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GB 24154—2015/XG1—2021)中,营养运动食品按照蛋白质以及能量加以具体归类,还可以按照种类的差异性进行划分,即补充蛋白质、管理能量与补充能量;立足于运动项目分类,可分为运动后恢复的形式、耐力形式与速度力量形式。另外是运动营养食品分析实际情况,将我国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即便我国拥有的运动营养食品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但发展脚步相对迅速。运动营养食品加工企业每年的增长率都在50%左右,然而我国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市场依旧不够成熟,科研水平不高。运动营养食品的品牌力量不足,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少之又少,影响运动营养食品的健康发展[2]。
  1.2 运动营养食品发展优势
  纵观运动营养食品的特征,尤其是其表现的功能性,可缓解机体自由基损伤与中暑神经疲劳,促使机体疲劳状态得以消除,有利于恢复身体机能。运动营养食品的具体功能包含以下几种。
  1.2.1 运动营养食品具有支链氨基酸
  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背景下,诸多学者都关注对蛋白质的分析。蛋白质基于机体酶解的作用转变为多肽类物质。与蛋白质相比,多肽分子比较小,机体对多肽的吸收程度更深,在一定时间内机体能够快速恢复体能,以免出现人体运动骨骼肌蛋白质负平衡的现象。一般而言,在人体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自身的氨基酸会呈现巨大变动,使机体产生成疲劳感[3]。此种状况下人体摄入运动营养食品对支链氨基酸进行补充,可减轻中枢疲劳症状,降低自由基损伤几率,促使运动者的血乳酸浓度有所减少,恢复自身体能。在较多的氨基酸物质种类中,谷氨酰胺是人体必需氨基酸,是机体头脑与血液占据比例最多的一种物质,运动期间消耗量相对较大,应对谷氨酰胺进行补充,帮助机体轻松恢复体能。
  1.2.2 运动营养食品具有植物活性物质
  结合分析与研究,植物活性物质存在于运动营养食品中,可较大程度上凸显运动营养食品功能特征。例如,板栗內包含植物多糖物质,可促使机体的运动耐力增强,提高运动者体内的肝糖原含量,减少人员运动结束后血尿素氮含量。沙枣含有多糖物质,小白鼠的具体实验研究显示,食用沙枣的小白鼠能够负重游泳较长时间。除此之外,黄酮也存在一定抗疲劳的作用,此种物质能迅速分解人们运动结束后身体生成的含氮物质,增加机体肝糖原量,起到血乳酸清除的功效,使大豆异黄酮抗运动疲劳性能增加,减少人员运动过程血乳酸等物质的含量,让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提高,更好地发挥抗疲劳作用[4]。
  1.2.3 运动营养食品具有牛磺酸
  牛磺酸本质是由含硫氨基酸有效转化形成的,通过游离化氨基酸形式存在于机体的组织以及器官中,对机体膜结构起到稳定作用,也可对人体渗透平衡进行全方位调节,规避人体细胞膜呈现脂质过氧化反应,是人体细胞膜保护的必要物质。人体实际运动过程中,自身肌肉组织会生成自由基物质,影响细胞膜的完整程度,很容易出现脂质过氧化转变的现象,减少机体运动能力。牛磺酸具有抗氧化的功效,保障机体运动能力得以供给。所以在运动营养食品中纳入牛磺酸物质,能使运动者有效恢复身体机能。
  2.运动营养食品的未来发展相关思考
  2.1 运动营养食品发展困境
  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发展中,出现较多种类的食品,可总体运动营养食品依旧呈现出高仿的潜在现象,需求日益改善。研发相关食品阶段,应全方位思考运动者的体能供给,基于人们体质成长规律和胃部耐受力进行合理设计[5]。现阶段要想更好地进行运动营养食品的创新与发展,应关注营养丰富的食物,尤其是豆类食物或者谷类食物,给予不相同类型的运动者明确对应食品供给方案,生产针对性的营养食品。研究者还要深层次挖掘运动营养食品的安全性保障问题,确保摄入食用人员的身体健康,由此为运动营养食品行业持续化建设奠定基础。
  2.2 运动营养食品发展要点
  (1)优化运动营养食品结构体系。对运动营养食品体系加以充分建设,推动行业健康运作。总体而言,促进结构体系的未来发展,要注重国家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强调营养素补充剂的创新与营养素强力剂的创新。相关物质存在各自的特征,如营养素补充剂能够给机体提供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使人体营养得以平衡化维持,适应人体运动体能释放量的调整需求[6]。另外是代谢调节剂,人们在通常情况不需过多的重视调节剂,代谢调节剂主要被极限运动者使用,极限运动的运动者身体代谢在此种调节剂的影响下被科学调节。应优化运动营养食品的结构体系,推动运动营养食品行业持续化创新,全面确保合理化建设运动营养食品体系。   (2)强化运动营养食品标准条件设置。规范化的行业发展标准被理解为行业创新的关键点,相关产品应该朝向国际化范围与大众化范围迈进,企业人员要结合能量管理与运动营养标准,优化规范性食品标准,确保行业在发展阶段能够有章可循,运动营养食品适应市场变化趋势,提供充分的条件支持。
  (3)形成完整的营养食品市场。国家提倡全民健身运动理念,促进体育创新,人们主动参与提供运动营养食品发展的空间。完整的运动营养食品市场作为食品行业持续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在食品行业的发展中,市场运作机制缺少成熟性体现,所以要关注运动营养食品市场完整建设。
  (4)借助網络思维吸引消费者。运动营养食品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创新,站在国际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视角下,加大宣传运动营养食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优势[7]。本土企业存在的综合实力是灵活调整营销方式,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构建和谐的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及时借助网络思维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按照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创新运动营养食品品牌,占据运动营养食品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3 结语
  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管理现象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人们对食品认知不够深入、食品研发效率不强等。在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经营与管理中,相关人员要采取科学的手段,重视体系完善、制定标准化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发展条件,形成完整的运动营养食品市场结构,推动普及运动营养食品,加深人们对运动营养食品认知,确保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解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2]王思.运动营养食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5):205-210.
  [3]王海燕,刘爱青,邹国庆,等.胶原蛋白肽应用于运动营养食品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20(20):53-57.
  [4]JIA HONGXIN.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Safety,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Popular Science in Guangdong Community[J].Food Safety Guide,2020,264(3):18-20.
  [5]韩旭,孟佳珩.蛋白质类运动营养食品的研究现状及其对运动员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2):376-380.
  [6]汪鹤飞.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的调查分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10):45-48.
  [7]王震.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评《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J].食品工业,2020,41(1):359-360.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并改进乳中地塞米松残留量的测定方法,以期缩短检测时间,保障过程安全。方法:针对GB/T 22978—2008和农业部1031号公告-2-2008中的方法前处理中的复杂的问题,优化检验方法,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结果:改进的方法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精密度与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检测结果与国标方法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该试验改进的方法准确性更高,解决实验室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植物酵素在发酵期间SOD、纤维素酶、蛋白酶等功效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以及植物酵素的减肥效果。方法:分别对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的SOD、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的酶活力进行记录,并且构建大鼠减肥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体脂质量、脂肪体重比及食物的利用率,观察大鼠的减肥成效。结果:植物酵素发酵期间,SOD的活力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纤维素酶在发酵的前42 d活力较低
期刊
摘 要:研究不同储存条件对香椿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影响,明确检验过程中香椿的储存条件,考察存储温度、样品形式以及解冻次数对香椿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粉碎样品,亚硝酸盐含量增长速度为室温>冷藏>冷冻;相同存储条件下,整株存储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比粉碎后储存增加的量少;解冻过程会加速亚硝酸盐的形成,且解冻次数越多,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多。称量好整株冷冻保存,冷冻处理,可以保证香椿中亚硝酸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厦门市场现制和自制饮品的卫生状况,为监管提供依据。方法:随机从厦门市快餐店、饮品店、甜品店、咖啡馆、酒吧和酒店等餐饮单位采集现制饮料123份和自制食用冰204份,按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GB 4789.1—2016)进行7个微生物项目检验,参照地方标准和香港地区标准进行评价。结果:现榨果蔬汁、现制奶茶和自制食用冰的合格率分别为62.7%、80.0%和88
期刊
摘 要: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酶菌株米曲霉3042的固体培养条件;方法 固态发酵,结果 确立了产酶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发酵培养温度为32 ℃,发酵初始pH6.0,发酵培养84 h时酶活力最高。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酶;培养条件;优化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骨质疏松症、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大豆异黄酮主要有两种
期刊
摘 要:以紫苏粕和鸡肉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制作鸡肉丸,得出制作紫苏风味鸡肉丸的最佳工艺为紫苏粕的添加量0.6%、复合磷酸盐0.4%、马铃薯淀粉添加量20%、水的添加量20%。  关键词:紫苏粕;鸡肉;感官评价;质构特性  鸡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易于吸收,能为人体生长发育提供优质蛋白[1-2],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食药同源的产品之一[3-4]。它的营养十分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
期刊
摘 要:以新鲜青梅、食用盐、白砂糖或冰糖、麦芽糖、苯甲酸钠和甜蜜素为原辅料,经食盐揉搓、清洗、盐水浸泡、晾干水分、小煮去皮、小火熬煮、青梅浆成型及青梅调味酱成型等均质调配加工而成的复合调味料——青梅调味酱。本文通过对青梅调味酱生产工艺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其食用功效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青梅调味酱开发利用及其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梅;调味酱;加工;功效  酸味是一种重要的食
期刊
摘 要:随着低温烹饪技术在餐饮行业当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餐饮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使得低温烹饪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与高度关注。而绿色烹饪与食品安全具有一定的联系,二者之间高度契合。通过绿色烹饪可以实现经济领域与生态领域协调发展,为餐饮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助力。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低温烹饪特点,并且针对绿色烹饪与食品安全问题展开深度探索,供广大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低温烹饪;绿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由饮食诱导的各种慢性疾病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人们不再满足于食物的色、香、味、形,而是追求饮食营养保健。保健品作为具有特定功效的食品,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功能。本文概述了保健食品的分类、特征、功能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新型健康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保健食品;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饮食健康是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荤素搭配和营养均衡,烹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食物的营养程度,所以在烹饪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烹饪方法,保证食物在色香味俱全的情况下,能够保留较多的营养成分。基于此,本文对烹饪与营养均衡工艺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烹饪;营养均衡;工艺  1 烹饪工艺和营养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