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技术发展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stins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运行多年,出现了设备老化、备件不足等各种问题,指挥调度能力开始下降。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政府广电部门急需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在监管技术与监管方式上进行变革,建立新一代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有效弥补了监管不足。本文重点以高清可视通讯系统为例,浅析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技术发展,以期对我国文化治理工作进行促进。
  【关键词】安全播出;指挥调度;高清可视;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27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我國政府广电安全播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对广电媒体进行有效监管、实时指挥,这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承担着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的重要职能,为保障全国广播电视有序开展,让党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技术研发方面一直在不断开拓与创新。
  1. 背景及意义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已发展近20年,最早是为应对境外势力的技术攻击。早在2000年初期,境外传播有害信息,在境外设置大功率发射台,对我国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进行干扰,违法猖狂的播出有害视频,让国内百姓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受限于当时我国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政府广电部门并没有相应技术手段来对抗干扰。在这种背景下,为有效抵御干扰,防止境外不法分子的入侵,我国政府广电部门成立安全播出指挥调度中心,在全国各地的卫星广播地球站建立大功率抗干扰系统,广电总局安全播出指挥调度中心作为核心主体进行全国统一指挥调度,成绩斐然,境外势力的广播电视入侵被有效阻止。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至今,境外有害信息已无力再对我国广播电视频道、频率进行干扰,逐渐销声匿迹,而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的重要意义已由对抗非法入侵转为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不仅要保障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安全,也要保障内容安全。由于历史背景、政治文化以及独特的国情,我国广电媒体在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则成为当代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的重要意义。
  2. 广电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发展现状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技术在不断创新,广电媒体的业务形态层出不穷,面对融媒体的复杂环境,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一直致力于提升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政府广电监管能力。我国广电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主要分为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指挥调度平台、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监测系统、可视电话通信系统、预警发布系统、短信发布系统等。整个系统通过广电系统光缆专网覆盖全国,连接着中央27个重点播出单位、全国32个省级监管部门以及近200个省级播出单位(见图1,数据出自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实现了安全播出资源管理、应急联动指挥、应急信息统一发布等功能。在我国广播电视发生重大安全播出事故后,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利用这些技术系统,可以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全国广电资源,尽快督促广播电视恢复播出,对我国政府广电监测监管工作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2.2 主要问题
  现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于2006年建立,发展运行十多年。由于国家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必须24小时连续在线运行,核心系统设备老化严重,出现各种故障,部分设备生产时间太久,面临无备件可换、备份严重不足的情况。随着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监测监管及指挥调度能力要求的提高,现有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技术架构已落后于主流趋势,软件应用功能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业务需要,终端覆盖范围也需要扩展。技术系统能力不足,使得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能力下降,导致我国政府广电监管能力失灵,对我国文化治理工作也产生不利的影响,现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急需升级创新。
  3. 基于高清可视的广电安全播出指挥调度通讯系统
  可视电话通信系统是广电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部署在从中央至地方的各级广电重点播出单位。原有系统采用华为ViewPoint 8630 MCU作为视讯交换核心设备,视频会议终端采用的是Viewpoint 8220。在该套系统中,依托指挥调度专网延伸到32个省分中心和总局10个直属单位共42个通信节点,达到中心、各省分中心以及直属单位之间进行语音通信的目的,主要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进行辅助决策。而随着广播电视监管要求的提高,保障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已被中央提升到非常重要的程度,现有可视电话通信系统由于建设时间早,技术落后,在运行十年后,又面临着无备件可换、画面模糊不清等情况,远远无法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的需求。所以急需建设一套基于高清可视的广电安全播出指挥调度通讯系统,以弥补指挥调度能力缺失。2017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保障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建设了高清可视通讯系统,随后在2018年又对其进行了系统升级与扩容,这一系统的建立弥补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的短板,有效提升了政府广电监管能力。
  3.1 技术框架
  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在建设高清可视通讯系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覆盖广电总局重点直属单位和各省广电安播管理部门、监测监管部门及重要播出单位。具备多方视频通话调度和综合调度功能,实现专网覆盖范围内的视频通话、语音会议、视频会议、电子会商、融合会议控制等灵活多媒体会议功能,达到即时通信、稳定可靠的要求,并能够将终端的图像输出到大屏上,提升指挥调度效果,高清可视通讯系统支持200路高清1080P30全编全解端口(见图2)。   高清可视通讯系统基于IP网络部署,实现会议和多媒体综合调度两项主要功能。系统将语音调度、视频调度、语音会议、视频会议、电子会商、融合会控等融于一体,既实现了多业务融合指挥调度,又能够让全国200个以上节点在不同地点,通过网络同时进行可视化的多层级指挥调度和远程商讨、远程会议。系统可与第三方数据业务、安防报警、应急预案等进行结合,从而构成功能强大的融合通信调度平台。高清可视通讯系统在日常安全播出业务沟通及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重要意义
  高清可视通讯系统的建立能够切实地提高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安全播出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技术保障能力,全面地提高总局安全播出指挥部的指挥调度能力、應急响应水平,为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做好技术准备。在发生重大事故后,通过高清可视通讯系统,广电总局监管中心能够第一时间连接到相应单位的播出机房,直接客观的实时了解播出现状,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在全国广播电视重要保障期、全国广电安全播出大检查以及党中央重要活动期间,高清可视通讯系统对我国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中宣部黄坤明、孙春兰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3.3 不足与优化
  广电总局监管中心高清可视通讯系统已覆盖广电总局直属单位和各省广电安播管理部门、监测监管部门、重要播出单位以及省有线前端,会场数量已达280个,最多可同时容纳350个会场同时开会,而双核心备份MCU设备可以保障系统的实时在线能力,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但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广电媒体呈现出高度融合发展态势,广电媒体形态进一步演变,产生了IPTV等新型广电媒体,面对这种主流发展趋势,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现有的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力有不逮。高清可视通讯系统需进一步发展,实现对广电融媒体的有效指挥调度。纵横相合,在纵向上进一步覆盖全国各级广电安全播出单位,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广电监管格局,在横向上与各大通讯运营商进行联接,将监管技术系统布置在播出一线部门,进行有效监管。如此才能实现我国政府广电监管全面覆盖“最后一公里”,对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工作起到有力促进。
  4. 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是我国乃至世界传媒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且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广电媒体行业势必会迎来高速发展与变革,广播电视在业务、形态、内容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转变。广电媒体在高速发展,政府广电监管必须努力跟上,否则两者之间必定会爆发冲突与矛盾。为有效解决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电监管问题,我国政府广电部门必须从监管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对现有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进行全面升级与改造,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检测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现有广电监管技术系统,开发创新智慧广电监管模式,以提升我国政府广电监管能力,为实现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做出努力。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现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技术发展在稳步向前,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指挥调度功能,对保障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边界在逐步消融,传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手段渐渐失灵,为弥补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广电监管部门必须从技术和方式两方面进行创新,运用现代化手段来补充短板,对技术系统进行不断开发,努力打造智慧监管模式,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东,李韬.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功能与优势[J].电子测试,2020,15:63-65.
  [2]张东,李董梅.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体系架构[J].电子制作,2016(17):72-73.
其他文献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和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技术革新,让短视频中的影像表达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呈现形式。作为记录日常生活片段的Vlog在2019年登上了两会的舞台,以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网、安徽广电、江苏广电为主的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纷纷采用Vlog形式对2019年全国两会进行报道作为两会全媒体报道的一部分,Vlog报道表现亮眼。本文将以两会中热门Vlog报道为例,探讨全媒体时代时
期刊
【摘要】独立纪录片区别于“CCTV美学式”、专题式纪录片的宏大叙事,它更侧重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创作者思想意志的表达。周浩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关照社会边缘人群,重视底层话语的表达,通过参与式电影纪录方式表达对人物、社会关系的思考,在镜头的隐喻意象中丰富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对象选择、创作手法、艺术表达上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由小及大,由人生百态折射时代变迁中的不可
期刊
【摘要】2019年年初,一档名为《女儿们的恋爱》的网络自制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一举俘获了老中青三代人的眼球,收视率居高不下,成为当时唯一一档播放量破亿的网综。本文认为《女儿们的恋爱》之所以能在综艺普遍遇冷的春节假期突出重围,在于敏锐地抓住了当下社会热议的婚恋话题,且在节目环节上采用双重叙事结构,设置“观察室”,既满足了家长的“窥私欲”,成功打开了综艺节目最难开辟的受众市场——中老年群体,又直击
期刊
【摘要】女性题材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史中一抹靓丽色彩,以女性为叙述视角,蕴含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建构了现实社会的女性困境,用电影的艺术手段敦促社会聚焦女性问题,讨论女性脱离困境的方式。本文将以《隐藏人物》《82年生的金智英》和《送我上青云》这三部具有代表性和共同点的女性题材电影为主,探讨女性困境在电影中镜像建构的方式及价值。  【关键词】女性困境;镜像建构;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91
期刊
【摘要】不论是几年前大热的“大女主”戏,还是这几年各色的“女子图鉴”,“女性”成了时下关注的焦点。影视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也不仅仅囿于只会洗衣做饭的传统家庭主妇形象,而是进阶到自力更生,够独挡一面的独立女性。从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剧中女主角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现在其对日常生活的感触、对社会关系乃至婚姻本质的思考形成了代表这个群体意识的特定的视角,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对女性主义婚恋观的
期刊
【摘要】2019年1月,美国导演彼得·法拉利自编自导的影片《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配、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影片成功离不开导演的精巧构思、演员的精湛演技和高超的叙事技巧,也同样与电影中精美画面构图的运用以及构图中所蕴含着的隐喻性密切相关。许多导演在表现社会现实问题时都喜欢通过隐喻去表达影片的深层内涵。本文以《绿皮书》为例,从构图美学切入,分析构图对于影片视觉呈现、内涵表达
期刊
【摘要】智慧校园是当代数字校园的发展方向,对智慧校园生活系统在未来智慧校园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它的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智慧校园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智慧校园生活系统虚拟化应用发展的客观趋势,从我国智慧校园面临的问题出发,报告了目前国内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对区块链、虚拟化、AI及三维全景虚拟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并探讨了智慧校园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战略问题与策
期刊
【摘要】传统电视媒体在融媒体生态环境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和发展考验。本文将以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为例,在简述传统电视媒介生存环境现状和面臨的实际困局后,从体育赛事媒介版权销售、公用信号制作产业延伸以及线上线下项目经营等多个视角,探讨传统电视媒介经营转型的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电视;融媒体;经营转型;产业延伸;整合优势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更新迭代,近年来在网络上的学习资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导致学习者需要不断筛选无用信息的问题出现,降低了学习效率。由于网络上学习资料的不断丰富,就越来越需要一个综合整理后的多功能的大数据学习库,方便用户进行学习数据的搜索和技能学习。为了更加便利且快速的让每一个学习者搜索到所需学习资料,本项目团队通过对各大网校,学习网站资料库的数据分析,并利用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学科知识,设计了一
期刊
【摘要】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文风奇特潇洒,观念新奇,向我们阐释了他的媒介观——“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手段(媒介技术)历经数次变革,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新的时代依然值得关照和反思。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人的延伸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