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即信息”到“人的延伸”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文风奇特潇洒,观念新奇,向我们阐释了他的媒介观——“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手段(媒介技术)历经数次变革,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新的时代依然值得关照和反思。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人的延伸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8.093
  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版了《谷登堡的灿烂群星》(1962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以及《媒介即信息》(1967年)。其提出的“媒介即信息”颠覆的传统观念对媒介的理解。“人的延伸”更是把各种媒介理解为人的器官,感官的一种扩大跟延伸。麦克卢汉蕴含丰富想象力的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引起轩然大波,但在70年代,其思想却曾一度“没落”,默默无闻。几十年过去,在网络技术迅速兴起、发展的当今,其理论的预见性充分体现了麦克卢汉的前瞻性。人们再次翻出他的思想,其媒介思想再次被人们推到前端,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与反思。
  无论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论,“人的延伸”论,“冷热媒介”论还是“地球村”的概念,都受到了不少传播学者以及传媒人的重视与关注。如今,迈步进入5G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变革的时代,媒介手段(媒介技术)的革新,形成了新的“媒介”格局。
  在这个媒介革新异常迅猛的时代,我们更应当审视、回顾,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前人的理论,本文将以“媒介即信息”以及其“人的延伸”理论,来反思、窥探媒介理论在现代的应用。
  1. “媒介即信息”概念
  众所周知,“媒介即信息”论是麦克卢汉最为人所知的理论之一,被人誉为麦克卢汉“最核心的洞见”,“也是最难理解的断语”。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每一种媒介自身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人们使用任何一种媒介,它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比这个人用这个媒介具体做什么要更加重要一些。
  概括说来,媒介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变革。不妨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在原始社会,人类言语系统并不完善,他们靠的主要是一种非语言的言语,包括图形、肢体动作、声音等,在这个阶段,信息的流转以视觉为主导;当出现了原始的语言以及后来发展到完备的语言系统,我们便进入了一个以听觉器官为主要接收器的時代。语言就是人类的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到了15世纪40年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制品的出现,人类传播便进入到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时期。人们安静地看书,以前的面对面传播变成了一种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当电子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媒介的时候,听觉再次成为了主导;而到再后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VR、AI等新技术的运用,它便不单是某一种感官为主导,而是整个人的神经系统的扩大和强化。
  有学者将麦克卢汉看做是一个泛媒介论者。麦克卢汉认为,电灯泡是一种媒介,它作为灯泡(一个工业化的产物),并没有携带任何内容。但是它本身作为一种媒介出现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介观是有所不同的。而笔者更赞同这种广泛的媒介论,书籍、电灯、电话甚至是机械、铁路、火车都是媒介,它们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发展,同时也携带着社会发展的信息。
  这种媒介手段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又可以用麦克卢汉的另一个概念:“地球村”来阐述。在印刷术出现、活跃的时代,这种新媒介打破原有听觉接受信息的模式,带来的社会变化是将部落社会里的人分离开来了。但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媒体介质又把人们从分散的状态聚合拢来,即“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不过,这时的村落其实只是一种局部式的。无论是广播造成的传统家庭亲子式关系,还是以后的电视带来的第三者视点关系(用莱文森的基本阐述来概括,就是受众从偷听者变成了窥探者),其聚合是局部的。20世纪,乃至21世纪,互联网、4G/5G信息技术等带来媒介手段的变革、迭代,将“地球村”聚合得更加紧密。人们可以以一种更快捷、方便的方式跟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人、朋友交流、“见面”。有学者认为这是更广范围的“地球村”博赛空间——参与者的地球村。这些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确实也印证者麦克卢汉的“预言”。“媒介”是技术发展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2. “内容”的误区
  在理解“媒介即信息”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误区。认为麦克卢汉忽略了媒介内容的重要性,而太过于强调“媒介”。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就是试图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内容引向媒介。他更关注的是,内容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损害我们对周围一切的感知,甚至损害我们对媒介的感知,损害我们队周围一切的感知。因为人们首先陷入了这种误区,便对麦克卢汉的这个理念有太多的不赞同。
  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在接触媒介的时候,我们的经验便是讨论我们阅读的一本书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一个广播节目传达的某种观点,一个电视节目表现的内容。很少去想,我们是在看书、听广播、看电视。这就是麦克卢汉对人们寄予希望的地方。
  1999年,著名学者郭镇之对麦克卢汉的传人埃里克·麦克卢汉博士进行的一次访问中,埃里克对媒介内容的重要性有这样一段阐释:“对观众而言,内容的重要性就好比是鱼钩上的鱼饵。鱼饵对鱼是重要的,是要让鱼感兴趣的,但鱼钩的真正效果是在钩子,而不是在鱼饵。鱼钩和鱼饵的效果是分离的。内容有效果,但鱼钩总有它自己的作用。”就像在这段话里面看到的,鱼钩是媒介,鱼饵是媒介里的内容。所以内容更像是一种直观的外壳,目的是将受众感兴趣的东西直面受众,而其本身则是外壳下的内核。   一种新的媒介手段(媒介技术)的诞生,它从人们所见的获取信息方面带来的进步,远没有这种新技术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中的“媒介”是一种把“媒介”本身放在人类科技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来认识的媒介的内核。然而在这种“内容”误区下,人们常认为媒介只是一种承载信息的载体。我们不能说这种载体的观点是错的,只是这两种认识的大前提不同,思维范围、广度不同罢了。
  3. “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是受其导师英尼斯的影响。英尼斯认为,人类文明的兴衰不仅与传播媒介有很大关联,而且强调媒介的一种偏倚性。他把泥版类媒介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将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看做“偏倚空间的”媒介。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这两种偏倚性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时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麦克卢汉则在其导师的媒介的偏倚性理论上有所发展。他结合导师的观点与人类的自然属性上去推论传播技术的发展。麦克卢汉指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活跃功能的强化和放大。”在麦克卢汉所处的时代,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三次基本的技术革新:首先是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原始社会五官平衡的状态,突出了视觉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又进一步加快了这种功能上的失衡,更加突出视觉的效果;19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将逐渐使人类的感官带到平衡的状态。
  基于如此的描述,笔者首先认为,他所划分的电子时期也有功能的倾向。广播出现时,听觉被突出;电视出现时,视听出现了一定的融合。其次,人类科技的发展,事实上面临了第四次变革,就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且经历了由“器官”向“神经系统”的加强。20世纪的网络时代发展初期,媒介技术到来的是趋于感官的平衡,但它也不单单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更深的扩展。直至21世纪智能网络时代,VR、AI等新技术的发展及现实的应用,则是上升到了感官和触觉,媒介手段(媒介技术)带来的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强化和扩大。从泛媒介论的方面来看,当今社会的各种智能化,则也是神经系统的强化和扩大。
  如果把整個媒介手段(媒介技术)伴随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发育和成长。可以认为,从婴孩时能看不能说,到能看也能说的说、看平衡的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个孩子的大脑日趋成熟,神经系统也日趋成熟。那么,麦克卢汉的感官趋于平衡的状态便逐渐达到了。这个“孩子”器官发育、成长的过程,就是各个功能对社会的感知、认识趋于平衡的过程,人类的发展迭代,就构成了“历史”。媒介贯穿其中,并且一种新媒介手段总是旧媒介手段的发展与扩充,每一个旧媒介又都是新媒介的内容。
  4. 结语
  无论是“媒介即信息”理论,还是“人的延伸”理论,麦克卢汉始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局外,探索着“媒介”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对信息传播规律的高瞻远瞩,成就了他的前瞻性、预言式的传播学经典理论,一直影响至今。
  1955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讲演中,默顿站起来提问了。“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这是默顿憋出来的第一句话。他的脸气得铁青:“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打问号!”麦克卢汉回答他“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当媒介发展印证着麦克卢汉的“预言”,我们则重新对这位伟大的传播学“先知”肃然起敬。
其他文献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山东卫视《田园中国》作为乡村振兴融媒推介节目,科学解读新乡村文化,助力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采用仪式化传播、分层传播、立体传播等方式实现新乡村文化的全媒体传播,获得社会与行业的美誉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乡村文化;田园中国;文化传播  【项目研究】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力研究”(项目编号:J18RB261)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和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技术革新,让短视频中的影像表达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呈现形式。作为记录日常生活片段的Vlog在2019年登上了两会的舞台,以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网、安徽广电、江苏广电为主的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纷纷采用Vlog形式对2019年全国两会进行报道作为两会全媒体报道的一部分,Vlog报道表现亮眼。本文将以两会中热门Vlog报道为例,探讨全媒体时代时
期刊
【摘要】独立纪录片区别于“CCTV美学式”、专题式纪录片的宏大叙事,它更侧重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创作者思想意志的表达。周浩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关照社会边缘人群,重视底层话语的表达,通过参与式电影纪录方式表达对人物、社会关系的思考,在镜头的隐喻意象中丰富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对象选择、创作手法、艺术表达上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由小及大,由人生百态折射时代变迁中的不可
期刊
【摘要】2019年年初,一档名为《女儿们的恋爱》的网络自制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一举俘获了老中青三代人的眼球,收视率居高不下,成为当时唯一一档播放量破亿的网综。本文认为《女儿们的恋爱》之所以能在综艺普遍遇冷的春节假期突出重围,在于敏锐地抓住了当下社会热议的婚恋话题,且在节目环节上采用双重叙事结构,设置“观察室”,既满足了家长的“窥私欲”,成功打开了综艺节目最难开辟的受众市场——中老年群体,又直击
期刊
【摘要】女性题材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史中一抹靓丽色彩,以女性为叙述视角,蕴含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建构了现实社会的女性困境,用电影的艺术手段敦促社会聚焦女性问题,讨论女性脱离困境的方式。本文将以《隐藏人物》《82年生的金智英》和《送我上青云》这三部具有代表性和共同点的女性题材电影为主,探讨女性困境在电影中镜像建构的方式及价值。  【关键词】女性困境;镜像建构;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91
期刊
【摘要】不论是几年前大热的“大女主”戏,还是这几年各色的“女子图鉴”,“女性”成了时下关注的焦点。影视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也不仅仅囿于只会洗衣做饭的传统家庭主妇形象,而是进阶到自力更生,够独挡一面的独立女性。从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剧中女主角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现在其对日常生活的感触、对社会关系乃至婚姻本质的思考形成了代表这个群体意识的特定的视角,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对女性主义婚恋观的
期刊
【摘要】2019年1月,美国导演彼得·法拉利自编自导的影片《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配、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影片成功离不开导演的精巧构思、演员的精湛演技和高超的叙事技巧,也同样与电影中精美画面构图的运用以及构图中所蕴含着的隐喻性密切相关。许多导演在表现社会现实问题时都喜欢通过隐喻去表达影片的深层内涵。本文以《绿皮书》为例,从构图美学切入,分析构图对于影片视觉呈现、内涵表达
期刊
【摘要】智慧校园是当代数字校园的发展方向,对智慧校园生活系统在未来智慧校园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它的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智慧校园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智慧校园生活系统虚拟化应用发展的客观趋势,从我国智慧校园面临的问题出发,报告了目前国内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对区块链、虚拟化、AI及三维全景虚拟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并探讨了智慧校园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战略问题与策
期刊
【摘要】传统电视媒体在融媒体生态环境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和发展考验。本文将以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为例,在简述传统电视媒介生存环境现状和面臨的实际困局后,从体育赛事媒介版权销售、公用信号制作产业延伸以及线上线下项目经营等多个视角,探讨传统电视媒介经营转型的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电视;融媒体;经营转型;产业延伸;整合优势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更新迭代,近年来在网络上的学习资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导致学习者需要不断筛选无用信息的问题出现,降低了学习效率。由于网络上学习资料的不断丰富,就越来越需要一个综合整理后的多功能的大数据学习库,方便用户进行学习数据的搜索和技能学习。为了更加便利且快速的让每一个学习者搜索到所需学习资料,本项目团队通过对各大网校,学习网站资料库的数据分析,并利用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学科知识,设计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