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妻”制度下女性的命运悲剧(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军阀混战造成乡村经济的日渐崩溃以及边远地区乡村陋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骇人听闻的社会现象与命运惨剧。与罗淑的《生人妻》、许杰的《赌徒吉顺》等小说相似,柔石在其《为奴隶的母亲》一书中也选用了“典妻”这一乡村陋习作为小说的突破口,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某地农村的真实面貌。
  《为奴隶的母亲》篇幅不长,是一部具有社会批判主题性质的小说,它不仅写出了偏远农村女性的悲剧命运,同时深入分析了女性主义这一巨大命题,阐释了女性在男权与夫权社会中卑贱惨淡的人生命运和悲哀惨剧。本文主要就《为奴隶的母亲》这篇小说,解读女性悲剧命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惨痛状况,讨论女性存在的价值与在现实中的背离,及其背后蕴含的人性主义内涵。
  一、女性作为工具性的存在
  在这篇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女性的工具性存在——女性在当时被当作貨物流通。在小说所描写的江浙一带的农村,女性被典当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同,即“江南的典妻风俗使流通具有合理性:妇女为生育而进入流通领域是合法的”。在小说中,女性纯粹被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尊女卑”“重儿轻女”的传统思想,决定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唯一作用就是生养儿子。男性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妻子典当,使其作为商品流通:黄胖将妻子典当,换来100元钱作生计之用;李秀才为传宗接代,典当春宝娘为妾,就是为了生养儿子。男性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没有关注女性内心世界的悲哀与无助,女性作为流通物,丧失了自身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母亲与妻子身份的双重性,将春宝娘这一单一的人身身份撕裂、分离,女性自身的情感、尊严与人性价值被无情剥夺。在柔石的笔下,“春宝娘这个形象蕴含的不止是典妻命运的悲苦,更折射出了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下,女性因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被忽视和践踏的人性。”
  二、女性身为母亲的痛苦
  春宝娘身为母亲却承受着无法关爱和抚养孩子的痛苦,在被丈夫黄胖典当时,她无力反抗,承受了母子分离的痛苦,与春宝分离;典当三年到期时,又被迫离开了次子秋宝,身为母亲却无权行使作为母亲的权利和义务,被剥夺了照顾孩子的权力,甚至连多看孩子一眼也不被允许。身为母亲的精神折磨在小说中一以贯之,这也是春宝娘最大的命运悲剧。
  皮匠在将她典出之后,才将这一事实告诉她,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能说的却只是“倒霉的事情呀,我!——一点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么?春宝的爸呀!”对于只有五岁的儿子春宝,她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身为母亲却母爱无着,母爱因物质的匮乏而不得不割舍。她三次承受与儿女的生离死别,春宝、秋宝、还有未来得及看一眼的女儿,在那多么艰苦的环境下,母爱一直存在,却无处实现。
  在小说中,被典当的女性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被冠以“秋宝娘”或“春宝娘”的称呼。生育了儿子,以儿子的名字来命名,这还是相当幸运的,生下女儿还未来得及看一眼,黄胖就将孩子扔到了滚烫的沸水中。只有生育了儿子才能以儿子的名字来命名,生育了的女儿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在封建社会与贫弱的经济环境中,这也是作为母亲与女性的双重悲哀。身为母亲,春宝娘是一个作为奴隶的母亲,她在残酷的环境中忍受着生活的折磨,在命运的逆流中苦苦挣扎。对她来说,最大的精神痛苦不在于她所承受的压迫和束缚,而在于骨肉分离的痛苦、被剥夺母亲的无奈与辛酸以及想暂时求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
  三、女性作为女性自身的悲哀
  这本小说中的女性完全沦为了父权、夫权与贫穷、物质的奴隶。春宝娘作为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具有传统农村女人的美德,她勤劳、朴实、善良、安分,始终忍辱负重,逆来顺受,没有一点反抗意识,未能摆脱千百年来封建势力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这凸显出了封建社会女性自身的软弱,在丈夫自作主张将她典当后,她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呜呜咽咽地哭起来”,面对自己被典当的命运,她无能为力也无法反抗,“第二天,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这或许是不公的社会与人生对她唯一的一点怜悯与叹息。
  除此之外,小说中极具反讽意味的是宣扬仁德而人性残忍的巨大反差,这体现在春宝娘被典当到的李秀才家后。在春宝娘有孕后,秀才得意地诵读《诗经》里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诩自己有比“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快乐的事情;在秋宝娘生产时,“他在天井上不断地徘徊,手里捧着一本历书,好似要读它背诵那么地念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地区是很重视儒家思想的,然而口口声声宣扬“仁德”的秀才做出的却是无视人性的残暴之事——当玉戒指的事被李秀才知道,他无情的本来面目也暴露了出来,春宝娘美好而短暂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了。在男权与夫权文化下,女性所受到的是肉体与灵魂的双重奴役,正如小说的题目,母亲是作为被奴役的对象而存在的。
  女性自存在以来,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身上并没有沾染上母性、妻性这些色彩,只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慢慢地被社会制度与风俗伦理的条规戒律所束缚、牵绊,作为女性自身之外的女儿性、妻性、母性才日渐凸显出来。“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在柔石的这篇《为奴隶的母亲》中,女性更为悲哀的地方在于,女性作为后天的母亲、妻子的附加社会身份也被无情地剥夺和分离了,这是女性自身的双重悲哀与创痛。
  (待续)
  【作者单位:山东莒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保定小伙带着父亲建高铁  2017年春节期间,河北保定的一位小伙儿成了“网红”,他之所以被网友点赞、热捧,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因为他在困难面前对待亲情和工作的态度。小伙儿的一句“你养我長大,我陪你到老”更是触动了很多人柔软的内心。据悉,小伙儿名叫祁建光,两岁时他的母亲因病离家出走,他便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起早贪黑干活儿,靠着务农和打零工把他养大,上高一时,父亲患病。2010年,他同时收
期刊
【技法梳理】  提到思辨,中国的国学经典《礼记·中庸》中早已为我们指出了“五之法”,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想锻炼思辨能力,对于某个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博学审问”——在日常生活中,用广博的视角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积累一定的素材,做到胸中有物。而后,我们便要“慎思明辨”,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勤于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份见解。  文章可以成为我们
期刊
四、女性自身的异化  在小说所发生的社会环境之下,女性自身异化,在落后的社会制度、贫弱的社会经济、不公平的两性关系等社会背景下沦为男性的帮凶,来残害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女性。这一点在秀才的大妻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女性的无知、愚昧和命运的巨大悲剧性。以秀才的大妻为代表,她们是被扭曲了人性的面目可憎的愚昧女性,她们对于自身所处的卑弱的社会环境的不自知。她们为保住自己妻子地位而给予比自己更加弱小、无助的
期刊
写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神”。人物,有“形”而无“神”是站不住脚的。要绘出人物的“神”,可以浓墨重彩地铺开描,但也可以淡淡几笔地俭省写。淡淡几笔写人物,更能看出写作者的功力。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省凤凰县人。截止到1948年,沈从文所创作出版的小说以及散文集就已经达到了40余本。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沈氏风格”,那就是用生动细腻之笔描述湘西风俗人情,流露出淡淡的自然之美。沈从文的文体与
期刊
站在天安门前,仰望五星红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耀眼的一抹红犹如澎湃的血液,饱含顽强拼搏、奋勇抗战的力量;那耀眼的一抹红恰似革命的火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红色基因是一种信仰,它蕴含着伟大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推进着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倡导着无私奉献的社会风貌。  翻开历史的篇章,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救国救民的大道上披荆斩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无数革命烈士用
期刊
近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有关情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将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是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吴岩表示,各高校要把建设一流专业作为加快推进
期刊
“高贵”无关出身,它是一种涵养,一种品行,一种气质。  近年来,校园里不再宁静,考试作弊、吸烟喝酒、早恋、网瘾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校园欺凌事件,其时间之长,手段之残忍,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也直教人问为什么?是学业压力太大,是心智未成熟,是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还是学生的品行真出了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品行,无论课堂内外,都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濡养学生的心智。荀子认为:“人之
期刊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常用以下两个方法帮助学生找回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问题设计宜小不宜大  设置细节性的问题能保证学生看书看得更细,让“南郭先生式”的学生在语文课堂“混”不下去。  教学《鸿门宴》一课时,笔者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要赐给樊哙一条生猪腿?”果然,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得津津有味,创新思绪接连不断。有同学说,项羽赐生猪腿是为了试一试樊哙的勇气,看他是不是真的壮士,看他有
期刊
央视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2月12日开播后,迅速掀起了一股学诗热潮,除诗词爱好者外,众多中小学生也纷纷被这个节目吸引。既然诗词比赛节目对中小学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们教师为什么不把比赛的方式引入到诗词教学中,让同学们在比赛中体验学习诗词的乐趣呢?  经过认真思考,笔者通过小组赛诗、个人对决和说写引诗等方式,将比赛模式引入到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诗词教学效率。  一、小组赛
期刊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为有声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朗读教学,特别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朗读教学,更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和信心。  语文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具可塑性的学科,因此,随着课改的推动,对于语文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探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