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四君子在国画中的文化象征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是古今君子的气质凝结和精神寄托。千百年来,“四君子”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陪伴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梅的高洁,兰的优雅空灵,竹的虚心有节,菊的冷艳清贞,“四君子”以其独特的品质载入史册,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关键词: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文化象征
  传统的花中“四君子 ”
  所谓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它们是花鸟画中最为广泛的题材,我国古代流传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它们为题材,并有画家作诗题画。由此可见,梅兰竹菊是很受古代的文人墨客及画家所喜爱的。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人会称它们为“四君子”呢?我们都知道,“君子”一词是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格的,它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后来被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指的是有修养的人。
  我国古诗中有着大量描写梅花的古诗,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梅花的独特之处在不畏严寒与冬雪,开于寒冬腊月、百花之前,它犹如君子威武不屈的人格魅力。它的高标孤诣,幽香袭人,集刚劲、坚贞、俏丽、希望于一身。因此它是当之无愧的画中“君子”。
  兰花,人们想到空谷幽兰的形象,它生长在深山野谷,无人自香,所以具有淡雅的美。元代诗人吴海在《友兰轩记》中写道:兰有三善: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也。夫国香则美至也,幽居则祈雨人薄也,不以无人而无芳则守固而存益深也。三者君子之德具矣”,由此可见兰的淡雅、高尚、坚贞不渝的品质被世人所喜爱,并称其为花中“君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偶尔东西南北风”,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这句千古佳话把竹子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描写的淋漓尽。“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则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在文人的眼里竹是高雅的象征,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君子”的象征。
  菊花开于百花之后,不与百花争艳,给我们一种清丽淡雅恬然自处的感觉。
  东晋诗人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所以菊又被称为隐士之花。南宋大学士郑思肖曾经说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来歌颂菊花不俗不媚。如此清丽淡雅不俗不媚,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亦是当之无愧的的“君子”。
  我国古人对梅兰竹菊称赞由来已久,有所共识。它们的芳香逸致、风骨清高、不媚世俗,洗涤着人们身上的污秽之态,使人们胸襟开朗,品格高尚。在它们内在的品格上加以比喻,把它们称为“君子”是实至名归的。
  作为国画主要题材的“四君子”
  梅花一身傲骨,兰花空谷幽香,竹虚心有节,菊花冷艳清贞。从整体上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孤高傲然,淡泊其中,不做媚俗的世态。就像作画一样,一幅好的作品不只是内容跟技法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画的韵味及画背后作者风度与修养的流露。好的艺术是具有人性与灵性的。可见“四君子”在文人眼里占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国画历来不强调造型,而注重神韵与韵律的表达,注重画者的主观表达,这就形成了我国文人喜欢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寄托自己的情感。把花草树木原有的意义拓展成象征人格精神的化身。国画大师崔子范在谈到各国艺术的差异时指出:“中国人的艺术,注重哲学和文学的入画”。中国画所追求的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仿,而是具有高度哲学的人生境界。“四君子”作为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是文人咏诗和绘画的最常见的题材。“四君子”所拥有的高尚品格,使它们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画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题材。
  “四君子”的文化象征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大自然中的草木;草木本来是没有君子小人的分别的,但是经历了数百年对它们的欣赏、品读,对“四君子”就有了多种的见解,以至于文人墨客用不同的形式赞美“四君子”。
  疏点粉黄色欲动——梅
  在梅的身上,让人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它娇艳的外表,而是它象征的坚贞不屈、凌寒傲雪、坚强无畏的文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节,成为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梅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如在宋代具有爱国情怀的陆游眼里,它所象征的就是不畏严寒、遗世而独立的形象。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相争,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将自己的情愫赋予梅花的身上,塑造出了受尽风吹雨打的摧残,化为泥土,却依然芳香如故的清高雅洁的君子形象。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傲世独立的品格。
  在元代画家王冕的笔下,梅却有着多层的象征意义。王冕精于墨梅,他的梅花瘦硬清妍,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王冕的《墨梅图》用单纯的水墨跟清单野逸的笔法,生动表达出了梅花的冰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的孤高傲岸的情怀。他笔下的梅花,反映了当时不同阶级人的精神状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出爱国主义的热情。
  梅,迎风而开,傲而不俗。在梅花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严酷的环境下,它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人格价值。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坚守的品质。
  满天浮动古馨香———兰
  兰以“幽”著称,幽而不病。终年长青,幽香高洁,它的清丽脱俗不仅有深山隐士的气质,还是一种文化通性,具有不沽名钓誉,远离尘世污浊、保全好人格的品质。古人爱兰、咏兰、画兰,就是通过兰花来阐发自己的精神品性。
  兰最早载入历史典籍是作为怀才不遇的知己形象。相传孔子周游列国10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在从卫国回鲁国的时候,看到兰花独自开在山谷中,触景生情,便说:“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犹如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孔夫子把兰花比作贤臣,说自己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只能像兰花与众草一样的鄙夫为伍。   兰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文人道德高雅、坚守节操,淡泊名利,所有爱兰、咏兰、赏兰的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和价值。
  素节凛凛欺霜秋——竹
  我国养竹历史悠久,竹在“四君子”中也是最早被认可的,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精神文化的形成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竹与我国的诗歌书画艺术、园林艺术及人民的生活有着很深的渊源,我们把竹给我们带来的文明称之为“竹文化”。人们把虚心谨慎当做竹的品节,把坚贞不屈当做竹的品格,把无私奉献当做了竹的风骨,把高风亮节当做成竹的灵魂。竹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作品多数都与竹子有关,他食竹、居竹、种竹、赏竹、画竹,可以说竹伴随着他的一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声也;依石而不囿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至于梗概,是其品也”,写出他画竹的目的,表现了竹的清高孤直。
  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这是竹所固有的自然属性。竹的虚心自持、坚韧不拔的品格,一直受到人们的礼赞。古人用竹以比德,并借竹铭志、借竹表节。竹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国人的精神与品格。
  妙手丹青摄菊魂——菊
  菊,艳而不娇,傲然凌霜,甘于寂寞,独自开在花叶飘零的深秋季节,具有傲霜挺立的风骨,凌寒不调的气节,义让群芳的的品德,从而受到人民的喜爱。
  菊花在文人的眼里不慕荣华,“菊花晚节香”是其独具风骨的形象。在百花凋零、秋风萧瑟的深秋季节,再为秋天平添了一份生机。白居易曾用”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来赞赏菊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隐居山林,与菊为伴。而菊花幽香和傲然的身影,滋养了陶渊明的淡薄、超然、孤傲的高尚气节及闲适的生活。正是这样他才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超俗而又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冬梅斗霜傲雪,是一种不屈不挠的英雄,春兰生于空谷,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隐士,那么菊就兼有了梅和兰的品质,兼有了英雄与隐士的两种品格。
  结 语
  梅兰竹菊“四君子”自古以来就为文人赞赏不已,比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象征着士大夫沉浮的人生。君子总是孤独的,梅兰竹菊,以其淡雅的品质,默默地陪伴着他们,“四君子”便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梅的高洁傲岸,兰的幽雅空灵,竹的虚心有节,菊的冷艳清真,是文人对高雅精神的向往,表现了文人对大自然的美的感受,对生命的赞美。梅兰竹菊是国人托物言志的象征,他们在“四君子“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四君子”脱离原有的自然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比喻。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名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品性,花草树木一直被比喻成君子的美德。历代文人受他的影响,把“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人生的价值追求。我们应该把“四君子“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四君子“的傲、幽、坚、淡的品质根植于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应该静心品读“四君子”,给心灵一个洗礼,用一颗平静的心来面对社会的悲与喜。不为功名利禄而丧失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书珩,张勇.梅兰竹菊绘画艺术[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6
  [2] 安立志:梅兰竹菊文化[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
  [3] 张书珩,鄢爱华.扬州八怪绘画艺术[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6
  [4] 秦梦娜.中国绘画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5] 黄民杰.梅兰竹菊题画典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6] 张伟生,孙敏.梅兰竹菊诗书画揽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7] 李子青.梅兰竹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代俊凤,安徽师范大学1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山水。
其他文献
今年,西藏自治区将通过新建381所农牧区双语幼儿园、实施农牧区中小学澡堂、高寒地区学校暖廊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措施,进一步保障农牧区儿童受教育权益。
本文先说明了高校数据库类计算机公共课开设的必要性,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就数据库公共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教案建设、教学方法和课堂实施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进行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或者说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之源。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