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报道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li164958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会议新闻是民众了解政府政策的主要渠道,由于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模式的程式化、报道角度的官方化以及报道语言的严肃性,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为此,改进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可以从民生视角,从新闻价值角度出发,从观众关心的角度进行针对性报道,同时,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朴实,可以提高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会议新闻 民生化 新闻本位 受众视角
  
  会议新闻,一般理解为,以电视作为媒介,报道会议新闻,以使受众及时获得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有关会议活动的信息。
  从目前我国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电视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报道观念的“会议本位”,使得报道缺乏实质性内容,导致“程式有余,新闻不足”。又如,电视会议新闻多是采用会议主办者的视角来进行报道,“会议指出”“会议强调”等惯用语屡见不鲜,在具体的报道内容中,也多是对领导讲话的直接引用,导致会议冗长枯燥等等。
  近些年来民生新闻因其内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受其影响,电视会议新闻也在各方面做出改进和创新,更多的从民生角度去报道会议,从会议中发现广大观众真正感兴趣的新闻点,以民生化、通俗化的语言进行报道。事实上,只有全方位的改进电视会议新闻,使其真正做到“有用、好看和重要”,电视会议新闻的价值才能真正凸现出来。
  一、报道观念上,改“会议本位”为“新闻本位”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的报道观念都是“会议本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媒体潜意识里存在着“会议即是新闻”的思想,因此凡是会议就进行报道。而“新闻本位”的报道观念,是说为了新闻而报道会议。具体来说,就是以会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作为是否对其进行报道的判断标准。
  显然,“会议本位”的报道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变化。为了使广大电视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动态、领会会议精神,也为了使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我们必须转变“会议本位”的观念,形成新的“新闻本位”的报道观念。
  (一)凸显新闻价值的意义
  新闻价值是判断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的根本尺度。
  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只有这样,它的利益才能实现,新闻价值才能实现。这是基础,失去了它,新闻价值就是对传播者的价值,是不完整的①。
  当前我国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其大致内容不外乎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与解读,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教等形势的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些的确关乎公众的利益,但是由于它程式化的报道方式,致使电视会议新闻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也无法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当然,其新闻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
  (二)回归新闻本位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会议报道首先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必然具有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能够为记者提供多方面的新闻素材,但是,会议的议题不应该自动成为新闻报道的主题,会议本身也不是自然的或天赋的具有新闻价值,会议报道重在挖掘会议中的新闻而不是报道会议本身。
  1、从具体事件入手,使会议内容形象化
  当前我国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多是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经济、科教、军事等内容进行报道,通过与会领导的讲话等形式展示会议过程。而这些宏观的报道很难在受众的头脑中形成微观的具体印象。同时,严肃的官方语言的播报方式缺乏吸引力,很难使受众对其产生视听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会议新闻报道的时候,应该根据会议内容寻找相应的典型的具体事件,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表现效果。而且,微观事例对宏观政策的体现也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针对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进行报道,这种会议过程中的意见冲突可以调动观众的视听积极性,使观众形成对所讨论问题的认识或者形成自己的见解。
  不过,有些会议程序的报道必不可少,例如对每年两会的报道等等,这需要区别对待。
  2、民生视角解读会议,使“硬新闻软化”
  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硬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会议新闻属于硬新闻的范畴。由于其题材严肃,就会自然地与受众产生一定的距离。而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从这两个概念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软新闻比较能得到受众的欢迎。会议新闻虽说是硬新闻,但是会议新闻的内容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为了使会议报道产生明显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方法,从民生视角解读会议内容,以受众关心的话题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
  二、报道视角上,由“会议主办者”视角改为“受众视角”
  在我国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会议强调”、“会议要求”等惯常用语随处可见。在具体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中,报道的模式是先罗列出与会者的名单,然后是领导讲话的大段摘要等。这种报道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信息过剩,缺乏实质性内容。诚然,在报道与会领导的讲话是应当的,但是,在报道中大段引用领导讲话却是站在会议举办者的角度,而忽视了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受众。这种报道视角当然不能提起受众的兴趣,会议报道的传播效果自然也就不会理想。
  “受众视角”则要求记者向观众负责,要报道让受众感兴趣的事。在报道会议时,重要的是要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些事观众应该关注。在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中,记者需要告诉观众与会领导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和做这些评论,这些话对于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记者在报道电视会议新闻时还需考虑受众的兴趣点,根据受众的兴趣点来安排稿件进行报道。
  三、报道形式上,改“模式化”报道为“灵活丰富”型报道
  (一)篇幅上,改“冗长乏味”为“简短精干”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视听方式多为“时间短、随手翻”。因而,比较短小精悍的会议新闻更容易为受众接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手机短信新闻正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欢迎。但是目前,我国的传统媒体在报道会议新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篇幅冗长乏味。
  在这一问题上,媒体需要把一般会议报道的字数控制在三五百字以内,在报道的时间上控制在二分钟以内。即使是篇幅较长的重大会议新闻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把时间尽量缩短在五分钟以内。如果是特别重大的会议新闻,可以安排专栏进行报道。另外,我们的媒体在报道会议新闻时,应该做到简洁、重点突出,本着接近性的原则进行报道。同时,要使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精干简短,记者还需要在采写会议新闻时,选择小角度,突出最有价值的新闻内核,尤其是要善于提炼新鲜、反常、冲突性的会议内容,避免全景式报道,避免“一、二、三、四”罗列的报道。
  (二)结构上,应讲究起伏变化
  相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比较程式化、模式化,而民生新闻则更讲究记叙结构层次的变化,有一定的幅度和活力。在内容安排和报道上,虽然篇幅不长,但是重点突出,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这种形式比较符合受众“求变”的心理需求。
  四、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和表现手法,增强可视性
  (一)丰富电视画面
  一条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拍摄到鲜活真实的画面,会议新闻也是如此。但是目前,会议报道不同程度的存在“多、长、呆、空”的现象。如在播报会议时,选取的画面如果不看下面的字幕,很难区别出每场会议的不同,会场镜头、领导人镜头的选取,几乎一模一样。
  针对电视会议新闻画面单一的问题,摄像记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在会议现场注意捕捉新鲜的镜头、特写镜头,减少对与会人员认真听讲话的镜头的摄入;并且需要注意捕捉会议程序之外的镜头,这样的镜头多比较随和,可以缩短与会官员和领导与普通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可以穿插进去一些会议背景方面的画面以丰富整个会议新闻,给受众一种具体感和形象感。这些做法都会促进受众对电视会议新闻的接收,提高传播效果。
  (二)利用同期声、图表字幕等表现会议内容
  电视新闻把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期声的运用,以人物交流的方式介绍会议内容,这样既可以使播音员的解说词得到分流,也避免了解说词面面俱到、连篇累牍介绍会议的情况,并且不同人物的声音也可以刺激受众的听觉,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对传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图表字幕的作用。电视新闻是做给老百姓看的,传播者要千方百计让观众看懂,制作相关的示意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借鉴某些民生新闻的展现方式,发挥想象,利用一些漫画形式来表达某些会议内容,这样做可以满足受众求趣的心理,而感兴趣的东西又往往容易记住,这样自然就能提高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电视会议新闻可以是严肃性的,也可以加入一些活泼和软性的报道形式来丰富整个报道,真正站在受众的视角、站在民生的视角,真正从民生的角度来报道会议新闻,把会议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转化为通俗的、现实的案例来进行报道,抓住会议内外的细节,更多的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安排电视会议新闻,这样才能达到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于波、安惠滨,《略论新闻价值》[J].《学术交流》,2000(2)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2011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旨在探寻"在传媒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专业,该如何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和社会竞争力的声乐表演人才"的问题,探索具有传媒特色、突出产学合作的声乐表演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SAC20为试验级配,选择不同类型沥青和填料进行动稳定度试验,就空气中水对以水泥为填料的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影响作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沥青类型较之于填料类型对混合
介绍了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的先进性、施工工艺的简便性、经济实用性和发展前景。
去年以来,肥东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好乡村”乡风文化建设“十个一”工程,暨“挖掘一段村史,提炼一句村训,确定一幅村微,编写一首村诗。打造一条长廊,建设一块广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参加"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考生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对相关数据分析后认为,"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总体上得到考生的
我国新闻界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新闻自由"权力"异化和新闻缺乏社会责任等问题,一些受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媒介的素养亟待提高。本文将着重从媒介的
【摘要】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深入一线,轻车从简,不谋私利,投入情感,这样才能把该项活动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闻报道;“走转改”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今年初,对新闻战线提出的要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新闻工
【摘 要】类型化广播指频道不再分拆时段的去打造不同栏目,而全频率的去打造一种概念、传播一种文化、经营一类人群,换句话说,任何时候,听众打开这个频道,听到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再需要固定时间锁定自己喜欢的内容,这就极大地拓宽了受众对整个频道的接受程度。类型化广播正从大众传媒到分众传媒,传播途径已经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新一轮新闻媒体大洗牌之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处在文化产业核心的传媒业带
【摘 要】新闻采访中,各类采访技巧被广泛运用,对于做好新闻来说,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新闻事业长足发展的灵魂,在追求真相的同时,对人的尊重和对规则的遵守,是技巧运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引荐传统法家思想关于“法”和“术”的观点,从采访实际出发,结合时下热点新闻,阐述了在新闻采访中“法”和“术”的辩证关系,论证了采访技巧要建立在道德、法律和新闻中的人文思想的基础上即“法”的理念,才能有利于社会进步,凝聚
通过广告管理体制的创新、广告产业的形态升级、品牌栏目的打造、媒介主题活动的实施等方面可实现创新。义乌市广播电视台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新时期地方广电媒介的改革和发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