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悟道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一父母早亡,他是老大,身下有两弟一妹,丁一从小照顾弟妹,算得上是一个长兄如父。常年在家做主,养成了强悍刚硬的性格。尽管弟妹们逐渐长大,成家立业,还是忍不住要多管闲事。
  这天,他到了大弟家,看见大弟的后院满是蒲公英,就忍不住抄刀要连根除去,后来发现邻居阿拉伯人的后院也满是蒲公英,中间只隔一道铁栅栏,就说是邻居家的后院影响了大弟的庭院之美。
  第二天他拉来了沙石泥土,要在两家之间建起一道砖墙,大弟媳阻止说,他们不想每天看着砖墙发呆,虽然蒲公英占领了后院,但青翠嫩黄形象美好,也是一道风景,何况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根叶皆可入药,夏天热炒凉拌都不失为一道好菜,如果沏茶,亦可清心泻火,请大哥千万不要建砖墙,消灭蒲公英。
  丁一听了很生气,好心带来的水泥沙石他们不用,自己砖墙也没砌成,眼看着蒲公英像难民,还是到处跑。想想自己真是出力不讨好,于是绝尘而去,与大弟少了往来。
  到了二弟家,见冰箱中储物极少。丁一从小贫困,人生最大爱好是把冰箱贮满,只有冰箱里食物满满的,丁一心中才安稳。见二弟冰箱空空,丁一忍不住指责二弟媳没有生活经验,自己跑到超市买了一车食物,累得大汗淋漓,塞满了二弟的冰箱,才放心离去。
  没想到回家就接到二弟媳电话,说他们正在节食,奉行吃多少买多少,绿色环保。看到满冰箱食物,自己吃不完,只会腐烂掉,是极大的浪费。丁一听到气血上头,再也不去二弟家了。
  于是决定去看小妹。小妹是个乖巧的女孩,从小跟随大哥鞍前马后,从来都是仰望着。丁一到了小妹家,左看右看不舒服,原来小妹家的挂钟在电视左边,自己家的在电视右边,小妹家的炉头靠窗,自己家的靠门。丁一就在小妹上班时,把挂钟和炉头搬来搬去,改成了自己家的样子。回头看墙上一幅画,自己看着不够高,找了钉子重新挂起来,左右端详着,处处合自己心意,这才心满意足。没想到第二次去,挂钟炉头又回到原位,小妹说这样摆了十几年,她已经习惯了,眼睛一瞟就能看到时间。大哥改了之后,她处处不习惯,就又改回来。丁一十分不满,说你懂什么?这样摆才符合风水,小妹说我不管什么风水,只是不想费神,这样一改我都不知道哪里点火,好像到别人家一样。丁一想小妹真是没品位,一气之下也不再去了。
  这样的日子难免郁郁寡欢。丁一虽然对弟弟妹妹不理不睬,心中却惦记着。过了一年,听说大弟建了个公司,卖起烘焙好的袋装蒲公英凉茶,还与隔壁的阿拉伯人合作,两个人的照片登在报纸上,喜笑颜开,丁一不禁大吃一惊。又看到二弟如今清减了许多,高血压糖尿病都控制住了,他看看自己的大肚腩,突然感到二弟是对的。而小妹住在不合风水的房子里,过着简单的生活,把业余时间都用于学画画,如今画得风生水起,还把自己的画挂在墙上。虽然丁一看有点矮,从小妹的角度看,却正合适。丁一心中不禁被触动了一番。
  夏天时一家人在大弟家聚会,丁一看到后庭里蒲公英茁壮成长,银色小伞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来荡去,不禁心生感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大善而让万物自由生长,每个人都有自我存在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是不是一种多余呢?这样想着,丁一对善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所谓善,就是尊重别人的想法和生存方式,以最好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自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为善,世界和平。
  (選自《世界日报》)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马洪滔
  本辑由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协办
  特约组稿:凌鼎年
其他文献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多元论的问题,其中宗教多元论的问题最为棘手。作为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传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小约翰·柯布和大卫·格里芬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在他们的阐释中,基督教不是排他论的,而是保持宗教真理的开放性。不仅如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宗教多元论还避免了相对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宗教多元论:排他论;过程哲学  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
1895年12月,在法国波尔多的桑克雷尔大街41号,商人阿·波罗尔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汽车修理厂,一个新兴的汽车服务行业由此诞生。阿·波罗尔经常驾车外出办事,偶尔汽车出现故障,却不知到哪里去维修,干着急,没有救急的办法。于是,波罗尔便萌发了自己办个汽车修理厂的想法。波罗尔的汽车修理厂设备齐全,还设有所有种类的保养、维修和洗车车间。
一  这是一篇一言难尽的小说。短短三千四百三十字,却包含了人生种种无法言说的隐痛和可能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抵得上任何一部长篇小说。至少对我来讲是如此。  小说的开头并不出彩。我如果说,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开头,大概也不会有人跟我拼命。开头只是一句概括,陈述一个事实:“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这是给父亲定性了。差不多是说,父亲是一个平庸之人,碌碌无为,他的一生波澜不惊。但是,我必须说,这
图书简介:  《精灵制造机》共七个独立的故事,书中既有荒诞的黄鼠狼神仙,还有各种小朋友听都没听过的小精灵和会写故事的文字雨……在林世仁的童话里,鳄鱼除了猎食,还能通过其他手段获取更为美好的生活;世界是“天神”发挥他的想象力而产生的;枕头人因为“没脑子”反而更受欢迎……凡此种种,不仅给孩子一场大脑风暴,更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一点点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  精灵制造机  这一切,都要从我的《日报辞典》变成
高秉江 译    摘 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语言比喻成“存在之家”,在《关于语言的对话》中,这一语言比喻变成了“道说”,在《语言的本质》中,他又把语言称为“口舌之花”。海德格尔对语言的这些不同比喻既显示了其语言观从本体论向宇宙论的转向,也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问题相关。  关键词:语言;本体论;宇宙论;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张唯,女,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宗教学副教授,从事比较哲学研究。 
大爆炸指南  宇宙在哪呢?宇宙不见了。  刚才我还在口袋里摸到它。  宇宙有时候不乖,就捏在手心里。  我舍不得送人的宇宙。  让它无限膨胀,出洋相,这样  宇宙就更自以为了不起。  它笑了,宇宙它居然笑了。  这是一个什么世界啊。  我闭上眼睛,宇宙就笼罩我。  我一张嘴,宇宙会唱起来。  我恨它,就像恨我的影子。  天空暗下来,我开始怀念它。  宇宙真的不见了,是掉在了路上?  一回头,宇宙爆
2006年夏天,我曾拜见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风云人物冯骥才先生,谈的依然是小小说。坐落在天津大学一隅的精致现代的“冯骥才艺术馆”,展放着代表冯骥才先生文学艺术成就的文学、绘画作品及其珍藏品,这是社会对一位卓越文学艺术家的推崇和尊重。  冯骥才之于新时期的中国小小说,亦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曾经创办过《口袋小说》(小小说)杂志。作为《小小说选刊》创刊伊始的顾问,数年间,冯骥才一直以嘉许的目
几年前,我第一次出国,那时,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大学生,借着我的大学与中国广西大学的交换生计划,我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来到了我的第一次踏足的中国城市一一广州。  飞机降落在白云机场,我和同校一起来的同学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许多人仅学了几个月的汉语,我是这些人中汉语学习时间比较长的,所以交流的任务基本上落在了我的身上。可谁曾想,我这个学过两年汉语的人到了中国以后,面临的第
摘 要 人物纪念馆不但要注重“物”与“史”,更要强调“人”和“事”;不应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展品不一定要强调“镇馆之宝”,而应突出主题人物在非常时刻所展现出的精神、意志与胸怀,留给观众以深刻的人物形象,也能由此缓解纪念馆因实物不足所带来展厅过于堂皇空旷的尴尬。此外,包括前言与结语部分的文字解说既要恰当,更要精准,这既是为了准确刻画主题人物的形象,也是为了展示一个文博部门所应有的文化功底,表现出
吴煦斌的小说里,有不少跟大自然有关。一九七六年夏天,她到外旅行,细看了森林回来,说要写一篇森林的小说。后来大家知道她在写,但一直不见写成,这样过了差不多两年,然后才读到《猎人》。她一九七八年到美国深造生态学,在沙漠做实验,在加州和犹他州看到洞穴壁画,后来写成《牛》。看过她作品的人,都会感到她对自然生态的关怀。  这种对自然生态的感情,当然与她作为一个生物科的学生和教师、后来在研究院从事生态学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