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微服务研究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和信息获取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呈现出时间上碎片化、互动性强、接收方式移动化的特点。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特点,研发移动平台、构建微团队、创新微内容、改变服务方式,从而建立满足读者的微服务体系。
  [关键词]微时代;微服务;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114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2-0-02
  自2009年微博以追风逐日的速度席卷全国之后,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微信、微书评、微电影,整个世界刮起了“微”风。这些“微”事物都是以非结构化数据或者半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的,数量庞大并且呈几何量级不断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太字节”(ZB)级别。人们也从数据库(DB)时代跨入大数据(BD)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即微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图书馆也应当树立“微”观念,适应“微”环境,发展“微”服务。
  1 图书馆微服务
  图书馆微服务是在微时代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所谓的“微”是与之前的“宏”相对应的,是有别于传统服务的全新服务理念。微服务是在网络化环境下利用新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以读者为中心,针对读者需求,提供细微化、个体化、差异化的服务,以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的全新服务模式。微服务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微时代,人类已经无法离开网络,尤其是移动3G、4G时代的来临,信息无处不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无处不在,数据的产生和获取也更加灵活。图书馆的微服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2 微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
  2.1 用户信息需求的碎片化
  微时代,用户的信息获取时间和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成为无处不存在的行为,在车站、饭店、排队等候中随处可以看到低头用手机的人群。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已经由整片分散成为不固定、碎片化的时间。人们所需求的信息内容也多为短小精干的“微”内容,微小说、微视频,微图片等,这些内容方便用户在碎片化时间内获取。
  2.2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
  信息时代,用户非常重视信息接收的时效性。无论是世界大事,国家政策、娱乐消息、学习资料等,用户都希望第一时间获取。图书馆的信息通知、图书推荐、举办的活动等也要及時地送达读者身边。图书馆微服务注重传播的及时性,同时应加强传播的互动性。在互联网化和泛媒体化的环境下,读者需求早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不同,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图书馆微服务要及时了解读者的意愿,尊重读者的需求,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互动,清楚什么类型的读者关心什么類型的信息,以便按图索骥为用户提供服务。特别是图书馆举办活动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发布微视频、图片,加强和读者的互动,增强活动的效果。
  2.3 信息传播和接收的移动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4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智能手机、IPD等移动终端的出现,用户获取信息时无需端坐电脑前,只要一部手机便能网罗天下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用户正在经历着纸质—电脑—手机这样的信息获取模式。图书馆在信息传递方面也越来越多的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方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笔者通过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用户进行随机调查统计,可以得出手机已经超越电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如图1所示。
  3 图书馆微服务实施策略
  3.1 构建图书馆微服务移动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备受大家喜欢,无论是在路上、车上、超市、教室到处都能看到“低头一族”,手机利用已然超越电脑,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终端。在信息环境下,技术和手段是图书馆微服务的保障,图书馆要做好服务先要利其器,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移动设备这样的信息载体,拓展服务方式,开展移动服务,设计构建基于客户移动端的平台。如今的智能手机都携带有照相机、感应器、定位系统等,图书馆可以提供电子地图、馆藏资源检索系统、在线预约续借图书、电子图书、在线咨询和阅读推广等服务。
  3.2 构建图书馆微服务团队
  图书馆微服务是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需要建立一支优良的团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微服务。微服务团队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专业的知识、高超的检索技能和信息分析能力。根据微时代图书馆服务人才的要求,图书馆应围绕微用户打造三级微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即由兼职微服务馆员、专职微服务馆员和专家微服务馆员的三级馆员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层兼职服务人员是图书馆微服务的最基层团队,可以由图书馆任何岗位的人员担当。用户问题提交到这里,兼职服务人员将能够回答的简单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对于有深度的问题可以提交到第二层—专职服务人员。专职服务人员一般由学科馆员担任,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为用户解答专业问题。如果专职服务人员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以提交给领域专家。领域专家一般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某学科的知名人士,不仅掌握着某学科最前沿的动态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用户解答深层次的问题。这三个层次的微服务人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形成一个交互的微服务团队。
  3.3 对微用户进行分类
  图书馆服务是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然是以用户为中心就应当研究读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微服务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利用移动终端平台,扩大了用户范围,不只局限于高校师生及本地区用户,图书馆微服务走出了高校,扩展到全国乃至世界,任何一个利用移动终端向图书馆提出微服务要求的都是微用户。图书馆根据收集到的微用户信息,依据不同的学历、行业信息、年龄等划分为不同的用户群,再对用户群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从而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微服务。
  3.4 精选内容创新微服务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五定律”中有“每个读者有其书”,在信息时代,发展延伸成为“每位用户有其信息”。微服务提供的信息是针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不同的用户群需要的信息不同。对于新用户来说,图书馆电子地图、图书馆规章制度、馆藏信息资源介绍是读者急需了解的。资深图书馆用户所需求的信息则专业度较高,服务人员应当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后发送给读者。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检索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组织并传播给用户。
  图书馆服务团队应充分利用网络,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工作人员要根据用户需求推送最佳的信息。阅读推广是各个图书馆在微服务探索中运作的最好案例。图书馆不定时地通过微信和微博将经典图书或者值得阅读的图书推荐给用户,读者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阅读,阅读后将阅读心得通过微信或者微博进行反馈。其他用户又可以评论或者发表自己的心得,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互动的舆论,加强了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图书馆微服务工作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靳艳华.图书馆开展微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
其他文献
<正> 随着现代工业新技木的发展,许多工种作业都需要高度净化的环境,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为了解超净环境空气中离子浓度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987年5月我们对桂林电力电容器
<正> 动物是狂犬病的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本文简述动物狂犬病的流行概况和防制新进展。1 病原学狂犬病毒是一种螺旋对称的RNA病毒,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1989
<正> “从字词句章入手讲解思想内容”,这个问题并不新鲜,但这是语文讲读教学中一个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广大的语文教师都愿意琢磨研究这个问题,三十年来,语文教学的种种讨论也
<正> 等差式练习 读者一听就会感到奇怪,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怎么和一个数学概念连在一趣了呢?这要从课堂教学实践说起,譬如外语课。 学过外语的同忐,大都经历过下
芽胞杆菌属(Bacillus)细菌自然存在于土壤和水中,也污染食品。少数菌种可引起食物中毒。其中腊样芽胞杆菌(B.cereus)多见,短芽胞杆菌(B.brevis)、坚强芽胞杆菌(B.firmus)少见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定制式义齿加工制造基地之一。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深圳义齿行业积极调整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指导要求,在义齿行业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摘 要] 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原因;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03. 052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3- 0104- 03  企业在创造利润、对
<正> 夜深了,多么寂静,一切都睡了,万籁无声,只剩下满天星斗,颗颗亮晶晶。队部里,收音机轻轻地响着,桌旁,坐着老队长杨兴。他又开始了每天的学习,在那里专心地聆听。收音机播
<正> 国内对性病患者感染人型支原体(Mh)已有研究,而对不同类型人群中的感染状况研究较少。为了解人群中Mh感染状况及分布特征,我们于1990年2~7月用间接血凝试验法,对7类人群
为观察我省人口的死因情况及动态变化,我们将完整、可靠的7城市的死因资料做了整理分析。结果: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沈阳、锦州7城市1985~1987年累计年平均人口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