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诗歌明代接受史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3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庆馀受文坛大家张籍的举荐而被人熟知,其诗作被人传抄讽咏。尤其是一首《闺意献张水部》让其名声大噪。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现存明代唐诗学本中所录朱庆馀诗歌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以期研究朱庆馀诗歌在明代接受情况。朱庆馀是中晚唐时期大众诗人的一个缩影。对朱庆馀诗歌接受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反映明代对唐诗的接受程度。
  【关键词】:接受;朱庆馀;诗歌;明代
  一、明朝前唐诗选本所录朱庆馀诗歌
  朱庆馀,字可久,越州人,存诗一卷,宝庆二年进士(《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唐诗纪事》、《太平广记》、《云溪友议》等都朱庆馀相关记载。朱庆馀的诗歌散见于各个时期的选本中。
  唐人选唐诗:现存《才调集》选录了朱庆馀一首《惆怅诗》
  宋人选唐诗:王安石《唐百家诗选》(1首)、周弼《三体唐诗》(1首)、蒲积中《岁时杂咏》(1首)、祝穆《古今事义类聚》(2首)、林师蒧《天台前集》(1首)、赵师秀《众妙集》(5首)、洪迈《万首唐人绝句》(27首)、李昉、徐铉等《文苑英华》(37首)。
  元人选唐诗:元朝现存有两部诗选收录了朱庆馀的诗歌,分别是方回《瀛奎律髓》(6首)、杨士弘《唐音》(1首)。
  从以上三个朝代唐诗选本所录朱庆馀诗歌来看,只有宋代较多,但除了诗歌总集《万首唐人绝句》与《文苑英华》外其它六种诗选所录朱庆馀诗歌都不超过五首,而多为一首。作为中晚唐之际的诗人朱庆馀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到了明代有所改观。
  二、明人唐诗选本所录朱庆馀诗歌
  “夫诗至唐而盛,然其初有四杰之称,而初盛十二家,王杨卢骆亦与焉,其后则有大历十才子已入中唐……近日金陵刻晚唐十二家①…到了明朝,唐诗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提上了日程,以选诗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诗歌主张,以下是明朝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选本且都收录了朱庆馀的诗歌。高棅《唐诗品汇》(9首)、钟惺、谭元春《唐诗归》(14首)、陆时雍《唐诗镜》(4首)、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收入103首。
  高棅《唐诗品汇》收录了朱庆馀七绝六首、五律三首。 “大历以还,作者之盛,骈踵接迹而起,或自名一家,或与时唱和,如乐府、宫词、竹枝杨柳之类,先后述作纷纭不絶。逮至元和末,而声律不失,足以继开元天宝之盛……为接武”。高棅把朱庆馀诗歌于“接武”的位置。他认为诗歌发展到朱庆馀这个时代,不失声律,续盛唐之声。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中晚唐之际的朱庆馀,他的绝句受到认可。“开成后,作者愈多,而声律愈微,故自朱庆余而下,以尽唐末,通得三十九人择其诗之纯者共一百八十二首为余响”,这里提到的朱庆馀是指他的五律,只收录了三首送别诗。而五绝七律一首都没有收录。其他几部诗选基本都是收录[1]七绝居多。作为晚明大家曹学佺却收了103首,占据朱庆馀诗歌的一大半。而在《石仓十二代诗选》所录入一千多名诗人中,单个录入一百首以上的诗人总共十八人。而中唐六人中就有朱庆馀,另外五人分别是刘长卿、韦应物、张籍、王建、白居易。到这里朱庆馀的诗歌接受算是令人欣慰的。也正是因为晚明时期,中晚唐诗人受到重视的体现。
  三、明代朱庆馀诗歌接受情况
  《朱庆馀诗歌》作为别集,在流传过程中有南宋临安府陈宅经籍铺刻本、明代抄本。直至晚明,朱庆馀诗歌受到重视。
  朱庆馀诗歌深受张籍影响。张籍晚年时期,除了作乐府诗歌之外,多作近体诗。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而朱庆馀尤善于五律,词风清新细腻。而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及张籍酬之诗皆创作此阶段,可见他们这时都工于近体诗,尤其是七绝与五律。“朱庆馀学诗于张籍具体而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元和中,张水部为律格,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惟朱庆馀一人亲受其旨”(《项斯诗序》)。可见朱庆馀对张籍诗歌的接受程度之深。而朱庆馀在学张诗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色。清人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奉张籍为“清真雅正主”,将朱庆馀列为“上入室”②,而在“韩孟诗派”传承的过程中,张籍发展了韩诗的平淡清丽的风格,贾岛则更多的继承了韩诗奇险的一面。对于师从张籍的朱庆馀继承了张籍的清丽诗风的同时也具有贾岛的奇幽苦吟。晚唐时期的诗歌分为两派:一派学张籍与朱庆馀,陈标、章孝标、司空图、项斯其人也;一派学贾岛与李洞,姚合.…..可见朱庆馀在晚唐的影响。待朱庆馀去逝后,唐方干评之:“地下无余恨,人间得盛名。残篇续大雅,稚子托诸生。”稍晚于朱庆馀的方干如此评价,从而反映出朱庆馀诗歌在当时影响不可小觑。但之后的诗歌接受过程中,朱庆馀似乎更多的是融入到一个诗派中,形成一个整体而对后世诗歌产生影响。到了晚明,朱庆馀作为个体得到了重视。某种程度上跟时代有一定的关联。
  明代后期,朱庆馀被收入的诗歌明显增多。除上文提到的明人唐诗选本外,还有明朱警辑《唐百家诗·晚唐四十二家》、明抄本《唐四十七家诗》、《唐四十四家诗》等。晚唐社会黑暗,文人官场失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收集方面。在唐诗方面除了,盛唐诗歌以外,他们发现中晚唐诗歌也不错,尤其是一直受到贬低地位的晚唐诗人得到了重视。而朱庆馀就是其中一位。朱庆馀那种“清新细腻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的诗风受到明诗人的喜爱。晚明大家曹学佺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的《十二代诗选》中的《唐诗选》部分就录入了103首,这不是偶然,而是体现了晚明对中晚唐诗人的重视。
  朱慶馀是中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受知于张籍,结交于白居易、贾岛、姚合等人。是张籍的得意门生,却兼有贾岛的“奇”的诗风。同时朱庆馀把张籍所传承的“韩孟诗派”诗学理念继续传承下去,促进了晚唐诗派的形成。朱庆馀尤工于律诗,虽注重炼字,但语言清新易懂,不用典。
  从唐中后期到清末,唐诗选本中所收录朱庆馀诗歌数量不匀。但整体而言,大型诗歌总集收录较多,而个人编纂的诗选则较少,一般一两首。而所录的诗歌[2]基本上是律诗与绝句,这也体现了盛唐之后近体诗的成绩之大,一直影响着中晚唐诗人的创作。从题材来讲,朱庆馀咏物诗与送别诗最多,而成就最大给他带来后世名望的则是那首《闺意送张水部》,正如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五笔卷四中有言:“余独爱朱庆馀《闺意》一绝句”。一直流传至今。出现次数较多的是《宫中词》。也正是这两首诗歌让朱庆馀不至于被众多大家淹没。
  注释:
  ①【明】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M].明崇祯刻本,1628-1644年.
  ②【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清嘉庆10年(1805) 刻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朱庆馀:《朱庆馀诗集》[M],《四库丛刊续编》本
  [2]【唐】姚合:《姚少监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五代】韦縠:《才调集》[M],上海: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十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4]【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6]【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7]【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明】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9]【明】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M].明崇祯刻本,1628-1644年.
  [10]【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1]【清】龚贤:《中晚唐诗纪》[M],清半亩园刻本.
  [12]其它著作兼出于《四部丛刊》或者《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3]纪作萱:《张籍年谱》,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
  [14]王莉莉:《论朱庆馀生平及其诗作》,《研究生论坛》,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007.
  [15]郭育丰:《朱庆馀诗歌研究》[D],新疆师大,2006年.
  [16]任大伟《朱庆馀考论》[D],华中师大,2013年.
其他文献
【摘要】:在印度哲学史上,顺世论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如今它没有任何原典保存下来,可是通过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对它的批判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重构它的主张和思想。即使印度宗教史上总是拿它做反面教材,但是我们说顺世论不是一种宗教,它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尽管那时它的的哲学思想不够成熟很单一,但是也对之后的印度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内容。本文主要介绍顺世论的主张,分析它当时的存在意义和对后世的
期刊
【摘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文物和合理利用文物不应是相互矛盾,而应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下面以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文物历史;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  一、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现存情况  刘公岛是孤悬于威海湾中的
期刊
【摘要】:“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对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基础知识;释疑答难;语文综合素养  “六环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其程序是:诱导激发
期刊
【摘要】: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即中国的明末清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的政策,于1635年限定长崎一港为外国船入港的唯一港口。当时即使中国和日本分别实行海禁和锁国政策,两国之间仍进行着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长崎进行贸易,特别是中国的海禁政策解除之后,长崎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书籍也经由长崎贸易销往日本。本文主要对中日两国关于江户长崎书籍贸易的先行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明确今后
期刊
【摘要】:人类进入“互联网革命”的时代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本文先阐述了新媒体的内涵,重点研究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新媒体的角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机遇;挑战;对策  一、新媒体的内涵  古德马克于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
期刊
【摘要】: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根传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是提升警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公安院校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以一节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安院校;语文教学  与社会发展的飞速相比,文化建设的速度相对滞缓,尤其是对于发展起步较晚的警察精神和道德范畴。多元化的社会格局,
期刊
【摘要】:交通设计企业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先导,企业内涵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优劣,创新交通设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需,也是交通事业发展需。本文通过岗位工作实践,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一些肤浅认识创。  【关键词】:创新;交通设计;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院积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支持服务企业主业参与交通设计设计市场竞争的新特点,组织引导企业干部职工稳定队伍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中国化,源于其与传统文化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步步不断取得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选择  1.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  (1)实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基础上,着重从地租理论基础、地租定义、地租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对二者地租理论进行了比较,对我国进行现阶段的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李嘉诚地租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地租形式;地租定义  一、李嘉图地租
期刊
【摘要】:竹笛循环换气法是进行吹管乐器演奏中所运用的技巧性较强的一种技巧。进行循环换气法训练对于提高竹笛演奏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竹笛循环换气训练法进行探讨,并从“训练前的要求、训练时的步骤、训练后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掌握循环换气法,更好的进行竹笛演奏。  【关键词】:竹笛;循环换气法;演奏  引言:  循环换气法能够使得竹笛演奏音不中断,并使演奏时间增长,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