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比较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基础上,着重从地租理论基础、地租定义、地租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对二者地租理论进行了比较,对我国进行现阶段的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李嘉诚地租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地租形式;地租定义
  一、李嘉图地租理论之内涵
  (一)地租本质理论
  (1)地租的定义。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地主占有土地所以能取得地租,地主所获得的地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是不劳而获的。(2)地租存在的理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指出,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有限性、土地的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别。在李嘉图看来,“因为土地并不是无限的,各块土地的肥沃程度也不尽相同,……地租的多少取决于两块地在质量上的差别。”[1]
  (二)地租形式理论
  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主要功绩,在于运用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创立了差额地租学说。他认为,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由土地的等级和位置而产生。当谷物需求增加时,人们会去耕种次等级的土地,由于生产率不同,这样较好等级的土地就会产生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土地报酬递减所带来的。即当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同样的资本和劳动时,它的产出是在逐渐下降的。人口增加导致了更多的追加需求,人们在原有土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其生产率必然降低,这样就会产生地租,地租等于由于使用两份等额的资本和劳动所获得的净产品的差额。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之内涵
  (一)地租本质理论
  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马克思指出:“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些个人对某些地块的所有权为前提。”
  2、地租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地租不仅是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是资本家或者租地农场主为了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而不得不交给土地所有者利润,这个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即超额利润。
  (二)地租形式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分析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其变动的一般规律。
  1、级差地租。第一,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土地上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第二,马克思将级差地租按其形成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第三,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前提,级差地租Ⅱ的量的变化必须以级差地租Ⅰ为基础,二者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绝对地租。马克思指出,最坏的土地和生产率最低的那笔投资也要提供地租,那就是绝对地租。产生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的实质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三、马克思与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比较
  (一)关于地租理论基础的比较
  1、相同点。两者的地租理论都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肯定了李嘉图阐述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对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2、不同点。二者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态度和看法不同。李嘉图提出劳动价值论,仅仅是为了确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資本对于劳动的剥削。
  (二)关于地租定义的比较
  李嘉图定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但这个观点在马克思看来是错误的。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的定义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第一,土地没有‘不可摧毁的生产力’。第二,土地也不具有‘原有的’东西,而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除此以外,下面这一点还是对的,即地租是为‘使用’自然物而支付的,完全不管这里所说的是使用土地的‘原有的力’,还是瀑布落差的能量,或者是建筑地段,或者是水中或者地下蕴藏的待利用的宝藏”。马克思提出:“地租是为了取得使用自然力或者(通过使用劳动)占有单纯自然产品的权利而付给这些自然力或单纯自然产品的所有者的价格”。[2]
  (三)关于地租理论主要内容的比较
  1、相同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核心是差额地租理论,而马克思地租理论也承认级差地租的存在。马克思肯定了李嘉图关于级差地租总是使用两个等量的资本和劳动所取得的产品量之间的差额的论点。
  2、不同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李嘉图地租理论必然有其不同点,而这不同点正在于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发展上。第一,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明确地提出了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垄断地租、非农业用地地租这些范畴。李嘉图仅仅提出级差地租。第二,李嘉图认为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其实这只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生产地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经营的垄断。马克思指出,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不同,只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而不是原因;土地上产生的超额利润之所以转化为级差地租,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第三,马克思还摆脱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同级差地租的联系。李嘉图的级差地租学说是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向同一块土地投资,收益越来越少。马克思批判了这个“规律”,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工业的进步,土壤的肥力将日益普遍地提高。
  四、马克思与李嘉图地租理论比较启示
  2015年5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至此,新一轮的农垦改革即将拉开序幕。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仍处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马克思与李嘉图地租理论的精髓无疑为我们认识地租范畴、分析地租本质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对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我们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对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我们更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在经济理论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租理论。
  注释:
  [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47-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5页
  参考文献:
  [1] 马良.《斯密、李嘉图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观点的比较》[J]. 经济研究导刊,2008(15):49-53
  [2] 孙洛平.《马克思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差异》[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07):66-68
  [3] 潘志强,陈银娥.《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J].经济评论,2006(01):20-22
  [4] 王辉,史继兰.《绝对地租理论的科学涵义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农业,2007(07):6-8
  [5] 高晓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D].中国农业,2010年(05):11-14
其他文献
【摘要】:攻击行为一直都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热点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攻击行为的概述,对其研究理论的梳理,探究和分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矫正策略,以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促进其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行为;探究;预防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事件日渐增多,攻击行为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一种普
期刊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举措。本文以H省Y县为例,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在教学理念、师资配置、学校设施、生源发展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优化师资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教育政策以文化促义务教育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
期刊
【摘要】:在印度哲学史上,顺世论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如今它没有任何原典保存下来,可是通过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对它的批判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重构它的主张和思想。即使印度宗教史上总是拿它做反面教材,但是我们说顺世论不是一种宗教,它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尽管那时它的的哲学思想不够成熟很单一,但是也对之后的印度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内容。本文主要介绍顺世论的主张,分析它当时的存在意义和对后世的
期刊
【摘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文物和合理利用文物不应是相互矛盾,而应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下面以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文物历史;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  一、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现存情况  刘公岛是孤悬于威海湾中的
期刊
【摘要】:“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对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基础知识;释疑答难;语文综合素养  “六环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其程序是:诱导激发
期刊
【摘要】: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即中国的明末清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的政策,于1635年限定长崎一港为外国船入港的唯一港口。当时即使中国和日本分别实行海禁和锁国政策,两国之间仍进行着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长崎进行贸易,特别是中国的海禁政策解除之后,长崎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书籍也经由长崎贸易销往日本。本文主要对中日两国关于江户长崎书籍贸易的先行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明确今后
期刊
【摘要】:人类进入“互联网革命”的时代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本文先阐述了新媒体的内涵,重点研究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新媒体的角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机遇;挑战;对策  一、新媒体的内涵  古德马克于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
期刊
【摘要】: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根传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是提升警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公安院校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以一节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安院校;语文教学  与社会发展的飞速相比,文化建设的速度相对滞缓,尤其是对于发展起步较晚的警察精神和道德范畴。多元化的社会格局,
期刊
【摘要】:交通设计企业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先导,企业内涵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优劣,创新交通设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需,也是交通事业发展需。本文通过岗位工作实践,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一些肤浅认识创。  【关键词】:创新;交通设计;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院积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支持服务企业主业参与交通设计设计市场竞争的新特点,组织引导企业干部职工稳定队伍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中国化,源于其与传统文化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步步不断取得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选择  1.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  (1)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