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专注聆听 综合体验

来源 :音乐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会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感受与欣赏”既是初中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青少年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各个领域学习的基础。歌唱、演奏和创造等都离不开听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唱歌时课堂上传来嘹亮的歌声,学生开心,老师舒心。而欣赏音乐时,学生调皮,老师头疼。怎样才能让音乐欣赏教学也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在十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思考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笔者结合一节公开课《春天来了》,谈谈初中音乐课欣赏教学的一些感悟。
  《春天来了》是苏少版《音乐》7年级下册第5单元中的一首民乐三重奏的欣赏曲目,作品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由高胡、扬琴、古筝演奏。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制定了教学目标:能熟悉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的主题旋律。通过聆听、模仿、演唱、律动等活动,体验、了解重奏及乐器间的相互配合方式;能够感知高胡、古筝、扬琴的音色特点,了解各自不同的演奏方法;能够分辨独奏、重奏、合奏的演奏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春天的愉悦欢欣和生机勃勃,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一、激发音乐兴趣不可少
  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有句名言:“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有了兴趣就会对认识、参与和探究音乐充满激情。音乐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强化和巩固音乐教学行为的动力因素。
  《春天来了》是由民歌改编发展而来的。民歌是民族器乐曲创作的源泉,用民族乐器来演绎经典的民歌,会使之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但民歌离城里孩子的生活比较远,经常会被认为是“老掉牙的内容”而排斥它们。三重奏这种演奏形式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这样的兴趣贯穿欣赏学习的整个过程呢?
  1、形式
  课堂上笔者运用了一些小道具,这些道具的出现给了孩子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导入环节教师直接拿来了扇子和竹篮花灯,并亲自表演了一段《采茶灯》的舞蹈。学生感受到了民间歌舞的魅力,为接下来器乐作品的欣赏做好了准备。整个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又准备了日常生活用品——筷子。别小看了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一个多变的角色:学唱时用来划拍,敲击节奏;欣赏体验时用来伴奏;表现音乐时是一件很好的乐器,在整节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了小道具的帮忙,学生感受到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内容
  新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兴趣得以长时间的延续。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聆听、模仿、演唱、律动等活动,体验、了解重奏及乐器问的相互配合,体验春天的愉悦欢欣和生机勃勃,从而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二、专注聆听最重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音乐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
  听什么呢?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中可以听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音乐表达的情绪、作品的主题旋律、作品中速度、力度的变化、乐器的音色、不同乐器之间如何默契配合等。每一次请同学们听音乐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当然这个问题应是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达到的。
  怎么听呢?可以初步听,深入听,整体听,分段听、分层听、闭上眼睛静心听、看着乐谱仔细听、写下感受思考着听等。笔者在教学《春天来了》这节课时将听音乐分成了重点聆听和浏览性聆听两部分。重点听的是作品的A段落,首先是初步听,让同学们对A段落有个整体的印象。同时感受音乐的情绪,了解乐器的音色特点。接下来深入学习的时候,进一步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乐器之间是如何合作的?因为整部作品篇幅较长,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笔者剪辑了作品中每一部分的主题音乐,按照作品中的出现顺序进行组合。让学生浏览性的聆听,这样对原作结构也有了整体的印象,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完整欣赏原曲打下了基础。
  当然听的时候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一个安静的环境,讲解也力求精简、生动,同时注意讲解和引导的时机。
  三、综合体验效果好
  音乐是富于实践性的艺术。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音乐欣赏教学要注意发挥“通感”的作用。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中去。
  笔者将音乐体验贯穿在欣赏《春天来了》的整个过程中:感性的认知—理性的分析一表现和创造。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学生在专注聆听的基础上亲身参与体验。
  如何体验呢?聆听了《春天来了》第一部分,教师请同学们尝试演唱主题旋律。体验用歌声表现欢快、喜悦之情。聆听了三件不同乐器的演奏以后,同学们用筷子模仿不同的演奏方式,用象声词“na”“dang”“beng”分别模拟高胡、扬琴、古筝的音色。了解重奏及乐器问的相互配合方式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设计了分组学习的方式。同学们在聆听时思考所代表的那件乐器每次出现时分别担当了什么角色?并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这是一种问题引领、体验活动支撑下的分段聆听。第一次出现时重点体验重奏中主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合作形式,高胡组的同学用“na”演唱主旋律,扬琴组和古筝组的同学用筷子为主旋律伴奏。第二次出现时重点体验重奏中不同乐器演奏、两个相互交织旋律的织体特点。高胡组的同学用身体的律动表现舒展的旋律,扬琴组的同学用身体的律动表现活泼欢快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时重点体验重奏中几种合作方式的融合。最后教师稍加归纳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重奏的含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乐器,分声部同时演奏不同的曲调,各个声部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教学的拓展环节,师生合作运用唱、奏、舞等方式在不同的段落随音乐加入表现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并内化为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一个好的音乐课堂需要音乐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发展,教师需要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感受快乐,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创造美的音乐。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器乐进课堂”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了众多一线音乐教师的关注。口风琴是“器乐进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的乐器之一。它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不仅能提高学生视唱练耳能力和合唱能力,还能丰富教学内容,体验合作的快乐,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获得审美体验和成功的愉悦。笔者所在学校自2003年开展口风琴教学以来,在丰富音乐课堂和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
期刊
中国的艺术歌曲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可以认为中国艺术歌曲伴随着“五四”运动而来,它的出现承载了一段民主革命与民族斗争的历史。同时,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更加离不开当时音乐人才的出现,赵元任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旅欧回国后,将西方音乐理论以及作曲技巧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有韵味中国艺术歌曲。  赵元任不仅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是极为重要的音乐理论
期刊
Samuel Barber的《the first symphony》创作于1936年,首演于意大利罗马,全曲为一个单乐章交响曲,作者特意在乐谱上标出了“in one movement”的字样。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处于西方音乐的新旧交替时期,新的音乐创作手法的出现使得音乐创作在不同的层面发生了变化和扩展。同时交响音乐在体裁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传统的四乐章套曲常常被一些单乐章的交响曲替代,乐队的编制有
期刊
在笔者的脑海中。作曲家张玉龙的名字是和歌剧《张骞》联系在一起的。二十世纪90年代初。歌剧《张骞》连续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戏剧文华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一时间成为陕西音乐界的佳话。  歌剧《张骞》是一部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艺术作品。因此,时隔20年后的2013年1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欧亚大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形势下,此剧再次在西安、北京公演,使笔者有机会重温这部
期刊
摘 要:本文所甘论的范围是1948年以前,即早期的客观民族主义时期希那斯特拉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通过探究这一时期阿根廷民族音乐对希那斯特拉音乐创作的影响和他在创作中对现代作曲技法的使用,从而揭示其早期的钢琴创作风格——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希那斯特拉;民族音乐;客观民族主义;钢琴作品  中图分类号:J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3-0043-
期刊
摘 要:音乐是基督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近20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基督教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回顾了中国基督教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地区教会音乐的不同表现形态以及对不同仪式中音乐活动的考察与分析,为我国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份较为详实的资料。  关键词:基督教;音乐文化;仪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省内外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总能听到崔炳元的音乐作品。《轩辕黄帝颂》被陕西省政府制定为每年祭祀大典的指定音乐,有网友评价其为“东方的圣咏”:《大唐》作为西安标志性音乐,在大雁塔广场配合音乐喷泉已播放3000余次;为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所写的《秦腔吼起来》作为“暖场”音乐,将陕西独具特色的人文气质展现于世人面前……  崔炳元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从1984年至今已创作各种体
期刊
2014年金秋十月,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一台原创民族交响音乐会上,有幸聆听程大兆新作《秦腔》首演。以秦腔为题材的纯器乐作品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并不罕见,然此《秦腔》不一样的的音乐诠释还是让我久难释怀。翻开节目单,作品之下有这样一段文字:“秦腔似土、深沉豪放悲凉;秦腔似水、如诉如泣如歌。”很明显,新作中蕴含着这位秦地音乐家内心对这一古老剧种深厚的故园情怀,正是这样一种情怀,使我想对作品。尤其是作品背后这
期刊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及时、灵活、巧妙的处理。教学机智,关键在于教师平时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思维活跃度,抓住教学瞬间,果断采取手段。教学机智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  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作用。笔者就教学机智的特点,结合工作中遇到的经典案
期刊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理论的介入,国内开始出现了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上的从“重视其(民族音乐)艺术科学和音乐形态研究的方面”转向“更强调这门学科的人文科学的性质”。(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22.)那么,当中、西研究理论、方法、侧重点发生碰撞且暂时无法调和时,国内便出现了“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并存的研究局面。至此,国内众多音乐学者逐渐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