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不回家的住校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15362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舍楼里的嚎叫
  谷老师是珠海市横琴新区一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以关爱学生闻名全校。因为一起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她与我相熟。2019年国庆长假期间,我突然接到谷老师的电话,问我能否接诊,她班上的一个名叫小康的男生出现了不寻常的状况,她担心出乱子。
  “这个学生太奇怪了,我早就发现他有问题,却迟迟联系不上他的父母,没想到在假期里出了状况。”谷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我,“国庆放7天长假,学生们都被父母接回家了,只剩下小康。因为他不离校,宿舍管理员就不能放假,我只好代班宿舍管理员,在学校陪他。偌大的宿舍楼,夜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在一层管理员办公室住,小康在三层自己的宿舍。半夜里,校园万籁俱寂,我突然被凄惨的嚎叫声惊醒。我听得出,那是小康在嘶喊——只是嘶喊,听不清内容。我跑上楼去找他,发现他在床上哭。看到是我,他马上停止哭泣,说没事,还冲我笑。”
  我说:“孩子平时表现怎么样?比如学习成绩、人际关系。”
  谷老师说:“小康挺聪明的,但成绩不稳定,好像总是静不下心的样子。人际关系一般,没听说谁是他的知心朋友。有同学反映他喜欢讨好别人,与同学发生矛盾,比如抢篮球场的时候比较冲动,真的对峙起来又很快认怂。唉,一个14岁的孩子,不能对他要求过高。现在放假了,七八百个住校生就剩他一个留校,太可怜了。你一定要抽时间跟他谈谈,我真怕他想不开。”
  第二天一早,谷老师带着小康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小康是个瘦瘦的男生,大大的眼睛左顾右盼,头发乱蓬蓬的。
  单独与小康交谈时,我先解除他的戒备心理:“这不是正式的心理咨询,因为我还没有得到你父母的授权。我是谷老师的朋友,也希望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你有什么难处,可以聊一聊,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小康刚才收紧的肩膀明显打开了一些,但笑容仍显尴尬:“谢谢老师!我没事,只是……”他吞吞吐吐,不时翻眼看我的表情。
  “只是胆子小,一个人住宿舍害怕,是吧?”我故意逗他。
  “不不,我才不胆小呢!”小康连连摆手,忙不迭地说,“我只是心情不好。”
  见他露出了倾诉的苗头,我单刀直入:“爸妈为什么不接你回家?”
  小康恶狠狠地翻了两下眼睛,小声吐出三个字:“他们忙!”
  我追問:“忙什么?全国人民都放假了,他们从事特种行业吗?比如电力供应、交通运输。”
  小康用豁出去的口气大声说:“妈妈在照顾中风的姥爷,爸爸和驴友一起登山去了!他们打电话对我说,这是对我的考验,看我能不能独自过一个假期。后来我再打电话,他们就不接听了。他们是故意的!”
  “考验?”我琢磨着这两个字的含意,转而问小康,“以前,父母经常陪伴你吗?我是说从小到大。”
  小康鄙夷地哼了一声,恨恨地说:“什么考验?都是托词!他们就是不想管我!”他告诉我,他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难得见爸妈一面。每次不能陪他,爸妈都会编一个漂亮的理由,小时候他信,后来就不再信了。
  聊了一个小时,情况就很清楚了,小康的痛苦是缺乏存在感,症状包括焦虑、孤独、自卑和中度的抑郁。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是父母的忽视造成的。
  剑走偏锋要不得
  在谷老师的努力下,两天后,小康的爸爸宋先生极不情愿地从福建武夷山赶来。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娇气了!”刚见面宋先生就大声抱怨,接着理直气壮地说,“放假前我额外给小康打了500元零花我,让他在学校学习独立生活,这是素质教育!他体验到孤独是正常的,等他克服了孤独感,就会坚强起来,成为男子汉!”
  我不动声色地问:“宋先生一个人登山吗?”
  宋先生跷起二郎腿,用专业的口吻说:“没有一个人登山的,登山必须是一个团队,通过紧密的配合才能最终登顶,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乱子……”
  我截住他的炫耀,不客气地回敬道:“那您凭什么认为小康能一个人攀登‘学业’和‘成长’这两座高峰?”
  宋先生目瞪口呆,嗫嚅道:“这好像不是一回事吧?”
  “当然不是一回事。”我讥讽道,“登山不成功,下次重来就是,成长不成功,只好等下辈子了。”
  宋先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放下二郎腿,正色道:“小康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请您明示。”
  针对小康的情况,我对宋先生分析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注。您为了避免小康娇生惯养,采取与很多家长相反的措施,故意忽视小康,促使其独立。如此挫折教育,愿望是好的,但缺乏科学指导,属于剑走偏锋,用力过猛,没有使小康坚强,反而挑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给他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不要过早逼孩子独立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交流,宋先生深刻地意识到此前做法的失当,对给小康造成心理困扰表示懊悔。他说:“我和妻子对家庭教育没有经验,把‘穷养男孩富养女’理解得太浅薄了。我为自己的无知向小康道歉。请问,我的过失可以弥补吗?如果可以弥补,我需要做些什么?”
  我告诉宋先生,父母关注孩子,多早都不算早,多晚都不嫌晚。关注孩子的要点如下:
  1.正面、积极地回应孩子。当孩子做出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或者孩子有了疑问期待得到父母的解答时,父母应该正面、积极地回应孩子。即使孩子做得并不完美,或许提出的问题特别幼稚,父母也应该先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再针对孩子不足之处进行指导教育。
  2.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孩子难过、生气或不安时,父母不要只是给孩子一个普通说法,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等,这样说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也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理解。父母应该做的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困扰,并清晰地表达他的感受。无论问题能否圆满地解决,让孩子学会倾诉至少能维护其心理健康。
  3.表达慰藉和支持。发现孩子有负面情绪并弄清楚原因之后,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及时向孩子表达慰藉和支持。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支持他。这样的表达对孩子非常重要,当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无条件地爱他,他就会产生安全感和存在感,就会有胆量去探索外部世界。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科学。首先,父母不要简单地认为,不管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性。其实,长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独立和健康成长,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其次,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应该做的不是逼迫,而是理解孩子,尤其要理解孩子内心的柔弱和对关爱的渴望,然后有针对性地向孩子表达爱和支持,这样,孩子才有胆量和力量学习独立。
  宋先生认真记录了我的建议,表示回家马上向妻子传达,共同制订关注小康的方案。他发誓道:“以后,周末和假期我都来接小康回家,坚决不再让他一个人在学校!”
  谷老师补充道:“还要按时来学校参加家长会,只有家校联合,才能给孩子真正有效的帮助。”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朋友是皮肤科医生,经常和我说起这样一个笑话:老有人来找他看脚气,还说自己天天洗脚、换袜子,怎么还是得了脚气?朋友就和患者说:你一脱鞋我就知道你多久没有换鞋子了,鞋子又脏又臭,你天天洗脚、换袜子也没用啊!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可朋友为什么还是经常和我说起?因为这不是个案,很多人都容易犯这种毛病。联系到家庭教育,这个“鞋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如果一个家庭的氛围不好,那么,即使孩子学
宝宝挨训,有的乖乖听话,有的充耳不闻;宝宝外出,有的循规蹈矩,有的调皮捣蛋……都是萌宝,差距咋这么大呢?  原来,不同年龄的宝宝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父母能够关注其内心,了解其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中巧妙应对,说不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岁:“不”字当头,撒泼打滚,自私霸道  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不懂得如何表达,甚至他自己有时候也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  对2
加 拿大高等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与拥有一大群朋友的人相比,加入拥有大量成员的社会团体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自尊心更强。  研究团队从英国、中国和澳大利亚选取了一群学龄儿童、老年人和一些无家可归的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国家、社区、政治或学生身份拥有强烈认同感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抑郁症的发病率较低。无论参与者的个人背景如何,只要他们愿意参与一个或多个团体
她眼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婚姻,二是孩子。因此——  王晓和石磊,原是一对好朋友。王晓的父亲和石磊的母亲有了恋情,并不惜离婚然后重组家庭,这让两个孩子的友情戛然而止,还让他们成了竞争对手。因为王晓的母亲在婚姻失败后,逼迫女儿在学习上一定要超越“情敌”的儿子石磊,因为她咽不下这口气,想靠女儿打个翻身仗。  她给女儿下了死命令:“下次考试,你的成绩必须超过石磊,否则就不是我女儿!”  王晓出生于山东
在家庭教育中,想必很多家长发过脾气,民间俗称“吼娃”。想必很多家长曾因吼娃而后悔,发誓修炼涵养,下不为例,但真到了下次又忍不住。做父母的真的不能发脾气吗?一味隐忍会有怎样的后果?父母发脾气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父母应该如何表达愤怒?日前,本刊邀请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亦昊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越忍越大的脾气  主持人:今天到会的都是自认为脾气不好的家长,之所以凑到一起
去年,女儿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被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录取。在女儿上初中的三年里,尤其是初中二年级她迷上手机以后,我们曾共同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每每提及那段时光,女儿总是诚恳地向我表示:“妈妈,真得谢谢您!是您拉了我一把,否则后果难料。”是啊,手机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对孩子们来说却隐患重重。如何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事关重大——  借口看作业,  玩手机入迷  女儿上初一后,学校建了班级微信群和Q
婚前,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姐姐”;婚后,她毫无偶像包袱,陪儿子尽情玩耍……  杨若兮是一名影视演员,出演过《康熙微服私访记》《秦始皇》《北平往事》《杨三姐告状》《素女的故事》《石光荣的战火青春》等多部影视剧。从古装戏到时装戏,从精灵乖巧的小丫头到豪爽侠义的女汉子,她都表演得游刃有余。  2014年,杨若兮有了儿子,之后便渐渐淡出娱乐圈,做了全职妈妈。她一改之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神仙姐姐”模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学霸,既省心又长脸,但是如何培养学霸,却没有多少家长能说得清。郑州的一名女生,小学、中学经常考全班第一名、年级第一名,2014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妥妥的学霸!她的妈妈玉尘撰文指出,要想让孩子有出息,家长首先要分清家庭教育的“术”与“道”,否则很有可能出力不讨好。  玉尘是一位爱学习的妈妈,怀孕时就买来《半小时妈妈》等书
购物是家庭中的平常事,但若将购物的主人换成孩子,很多人不免会感到新鲜——让孩子购物,行吗?作为母亲,我的体验告诉我:让孩子购物,不仅可行,而且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我的女儿生来胆小,做什么都得我陪着,陪着玩、陪着看电视、陪着串门、陪着睡觉,平时她就像条小尾巴似的跟着我。稍大些,这种情况有些好转,但她仍然胆量不够。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我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效果都不佳。  后来,偶然的一次购物行为给了
1  “孟母三迁”的故事丁佳凝小学就学过。当时有调皮的学生接茬儿:“孟母一定很有钱。”丁佳凝嘲笑他,没想到自己为人母后才知:那同学说的是至理名言,这“迁”不是你想迁就能迁的。  丁佳凝其实第一次决定迁居前,犹豫了好久。她住的那片地方近年开了不少饭馆、发廊及小旅店,晚上饭馆吆五喝六、发廊人来人往。大人倒没什么,她怕儿子果果受到不良影响。果果12岁,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跟谁都见面熟。楼下曾经住着一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