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要让学生一课一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h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不少的文本阅读课非常热闹,师生问答顺利,互动精彩,但课后发现除了这个热闹之外,学生得之甚少。这样的课堂效果老师要负主要责任。不少人认为,语文阅读就是给学生感悟,不能急功近利。此话不谬,但是文本阅读除了给学生那些浸染熏陶的东西,还一定要给学生“立竿见影”的东西,一课阅读要有一课之得。
   阅读课要想做到一课一得,老师首先要确定好这“一得”的“一”是什么,即这堂课的总目标是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一”的确定,老师必须心中有数,大胆取舍。每篇课文的阅读要素有很多,许多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简介、词语教学、写作方法、拓展训练等什么都讲,想毕其功于一役,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以这个“焦点”来统领这一课的教学。
   例如《祝福》这篇传统的优秀课文,可讲的知识点与可讨论的问题都非常多。如果完全按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样的程序面面俱到地逐一讲来,课时不够,效果也不会理想。要想使学生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只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来组织教学——“祥林嫂非死不可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祥林嫂之死与“杀害”她的凶手——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再如《阿Q正传》的教学,我们可以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切入点,问学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表现的?以这个核心问题来引领课堂,抓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就会简洁而丰富。
   教师要想找准课堂的“一”,就要关注学生最感兴趣的“点”。 如对《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谁是小说的主角;对《林黛玉进贾府》学生最常问的是黛玉与宝玉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宝玉为何却说见过黛玉?对《与妻书》,学生表示最难理解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其深度常常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而老师在课堂上却只需花很少的时间组织教学、点拨引导,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甚至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将这种研究性学习引向课外,引向更丰富而深刻的地方。
   做好了“一”,“得”才有保证。这个“得”是以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为终极目标的。这个“得”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简单以“情感与价值观”之类来含糊其辞的。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与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好的语言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功德无量。
   其次,要善于利用课本,扎扎实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一是注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语文学科不像理科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篇篇文章摆在那里,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篇文章涉猎的知识太多了,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我们要从整册教材、整个单元和具体的每篇文章入手,提炼出知识点和能力点,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二是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习语言为本体。除了讲清楚所学知识,还应该多进行随堂练习,学以致用。因为只听不练,学生就不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未必能够真正掌握。
   以《拿来主义》为例,比喻论证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们可以把“比喻论证”作为一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在弄清楚了课文中的比喻论证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堂学以致用:请试用比喻论证手法,以“青春不朽”为题,写一段议论的文字。先给足时间让学生当堂写作,然后师生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实实在在掌握比喻论证的手法。再以《金岳霖先生》为例,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了文本写人记事的方法后,让学生当堂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老师,运用课堂学到的写人记事的方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这样,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方法就掌握住了。这样的课堂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日臻成熟,语文素养自然会逐步提高。
   语文阅读课堂的热闹也好朴实也罢,都必须以学生有所得为最终的目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一课一得,每节课都有收获,应是我们语文人的追求。
   陈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其他文献
乡村哲学家刘亮程先生曾言:“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像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1]而他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正致力于让每个流浪的灵魂都找到皈依家园的路,让回乡成为中国人心灵史上永恒的风景
作为初中段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其实广为人知。故事中的郑人在买鞋的时候遇到了麻烦,量好的尺寸没有带,他偏偏又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鞋子终于没有买成。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一、本意  韩非子创作这则寓言的本意是什么?其实它只是穿着寓言外衣的“法”,只是对“法”的形象化表达,是借寓言之酒杯,浇胸中法治之块垒。不仅本文中的郑人,韩非子笔下纷纷扬扬,不一而足的人物,雖各有所指
陈孝荣,江苏省盱眙中学教师。  2020年,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完美谢幕,2021年是江苏省实行新高考方案的第一年,社会关注度高,学校等教育部门也正积极备战,精心研究。1月23-25日,实行新高考的八省统一参加2021年的适应性考试,规模空前,指导性强,意义重大。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强化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  本次
【教学设想】   《林黛玉进贾府》是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篇目,算得上是“旧故事”了,然而它更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因为它在不同维度的解读下总能呈现出新的意蕴与光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专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并将《红楼梦》列为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文学类著作。在此背景下,《林黛玉进贾府》作为节选自《红楼梦》的重要篇章,对它的教学是否可能提供“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语文阅读课堂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张扬阅读个性与风采。细读文本可使学生在读懂、读透、读悟的基础上,领略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感受文
一    2004年11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牛奶路”到“天鹅曲”》的文章,内有一副对联,上联:“前铺‘牛奶路’”,下联:“后唱‘天鹅曲’”,横批是“乱译万岁”!“乱译万岁”出自鲁迅先生笔下。他在《风牛马》这篇杂文中批评了复旦大学赵景深教授把“Milky Way”(天河,银河)译成“牛奶路”是“乱译”:“……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翻译……这叫作乱译万岁!”。而那个“天鹅曲”是
在我们的文化概念里,“孤独”很难成为一种正面的生命价值。儒家文化里对于孤独的缺失,历史长河中出现的竹林七贤,对于群体文化的对抗,都成为特立独行的大逆不道。“孤独”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似乎也只与士大夫、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有关。   我们沉浸在《哈姆雷特》王子式的孤独中,同屈原一起在雷电之夜孤独地呼喊,为《小王子》孤独地守着星球上的一朵玫瑰感动……我们总觉得这些场景极尽高贵与极具深度,因为这些人
《师说》一文历来为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其“‘说什么’与‘怎样说’”“说理逻辑”“《师说》之‘说’”“有无中心论点”等问题一直成为老师们争论的焦点。研读了徐江[1]、邓思庆[2]、王俊鸣[3]、郑新贤[4]、张正耀[5]、何元俭[6]等老师对《師说》一文的不同解读后,受益匪浅,但也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思维怪圈。多数老师采用先驳论再立论的论证范式来确立所论观点的正确性,他们一般通
庄照岗,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并没有延续前两年高考作文注重宏大叙事和紧扣时政热点的趋向,也不再以多则或多元材料的形式呈现,而是另辟蹊径,给考生讲了一个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君臣默契配合共创伟业的故事。题目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既防范了猜题押题,避免了宿构套作,又暗合了主流价值导向,意在引导考生回望历史,品析人物,从中汲取中国智慧、民族精神,进而烛照现实
《月夜》是沈尹默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于2017年被收入部编本九年级语文教材。回望百年诗坛,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正式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共九首诗作,作为新诗草创期的第一批实验之作,迎接它们的是反对派的激烈言论与新诗人的热切响应,但无论如何,随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的新诗见诸报端、传播讨论,早期白话新诗在“四面八方的反对声音”[1]中确立了自身的合法性。其中《月夜》因“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