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精致生活 诗意栖居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sen_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快速变化着的时代面前,仍能维持传统生活的情趣?京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理想生活的蓝本。千余年都城生活的陶冶,使它至今仍保留着贵族气质:简单、自然、优雅。禅寺和庭园,茶道和歌舞伎,以及自1818年便延续至今的传统民宿,它们一起演绎了京都对精致生活、诗意栖居的理解和享用。
  
  秩序井然的城市
  
  京都是一个笼罩在传奇中的城市,它奇迹般地幸存于二战的炮火,它因为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书写而流传于世,它拥有对抗时间的魔力,这个千年古都从未因外界的喧哗而丧失自身的宁静和特质。秩序,是对京都的第一印象。京都最初的城市格局,西边仿唐时长安(今西安),东边仿唐时洛阳,千余年过去,至今还保持着当时的格局,道路还依“井”字型分布,每四条道路围起来的独立单元称一个“町”,类似古代长安的“厢坊”制。包括地名,随处可见左京、右京、上京等名字。即使遇到坡坎,他们也懂得依势造型,制造出一种规整又疏朗的格局。
  如果从高空俯瞰,这是一个极为方整的棋盘一样的城市。这也是个无一处不干净雅致的地方,所有的树都被设计成固定造型,庭园里的青苔被梳理得整整齐齐,在只有沙石的石庭,常常看见人们专心致志地蹲在地上寻找石缝里的每一根杂草,然后一根根拔出。街道上的垃圾桶则按照形状不同而有很细的分类,连水稻田,也被精心修剪得如同大盆景。最初,我将这种秩序井然解释为人们的控制欲太强,任何植物都不能自然生长,但我很快发现,他们的确控制万物,但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万物和谐整齐发展,而不至于因为自由发展而造成极大落差。陪同我们的翻译水谷说,这就像林中的树,虽然密集,但都可以获得整齐而良好的发展,而那些荒野或者热带丛林里的树,虽然可以恣意旺长,但它不仅丢失了自己的方向,也侵犯了其他生物的领地和阳光,“我们是在制造文明的集体的美。”
  控制万物的同时,他们也控制自己,比如每餐食物只要八分饱的量;比如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很礼貌;比如房间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一切从简从雅;城市内的交通系统井然有序,连公交车都精确到了分秒。在这井然有序的城市里,我们感到了时间的落差。时间从京都人身上缓缓流淌而过,缓慢得似乎被遗忘,这让行色匆忙的我们多少显得不合时宜。水谷先生来自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但他显然更喜欢京都,“每次离开大阪来到京都,即便是来工作,也有度假的感觉,这里宁静,景色美丽,节奏悠闲。”
  
  茶与人生:一期一会
  
  茶及茶道文化常被视为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京都则是日本茶道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所在,我们决定以此为入口,探索京都文化。而在京都,高台寺的抹茶道历史最为久远也最为传统,主持净因和茶艺师梅村老师在京都都享有很高声誉,我们决定前往探访。
  通往高台寺的是一条京都有名的徒步小径,前一晚刚下过一场雨,路边花木扶疏,清新可人,就像我们探访前的心理。抵达时,净因已在门口等候,随即引领我们前往茶室,初次见面并无太多寒暄,简单随意,不像一般的日本式见面,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后入茶室,装扮简单古朴,除了榻榻米,只有壁龛上挂着的一副字画,是高僧题词的“无心”二字。字画下面是很简单的折枝花瓶,素雅的陶器,使整个茶室充满了禅意。
  梅村老师穿着完整的和服,极少说话,神情寂静安宁。我们和她相互鞠躬致敬,她示意在客人位席处坐下,净因禅师则在一旁讲解,开始了我们的茶会。梅村老师先给我们上了一份点心,净因说,抹茶偏苦,直接喝会很伤胃,先进食甜点,不仅可以暖胃,之后喝茶时,也才能全部体味到抹茶的味道。点心用毕,净因示意我们稍事休息,或到庭园内赏花草。他说高台寺茶室现在的布置和茶道的程序,都和最早的《吃茶往来》一致,书里记载,“(点心后)起坐退席,或对北窗之筑山,避暑于松柏之阴;或临南轩之飞泉,批襟于水风之凉。”待梅村再次从小门内出来时,抹茶才真正开始。她走路极为讲究,每向前移动几步,就要后退数小步,如此反复,最后才走到壁炉旁。日本茶道流派众多,流派不同,使用的器皿、冲泡的方法、走路的步式也会有差别,茶艺师也会加入自己的思想。梅村老师出身茶艺世家,她的家族属于三斋流派(武士茶道),是日本最古老的流派,这种如今罕见的步式,是从祖上继承而来。
  先是烧水,用热水清洗所有器皿,净因解释道,这是因为碗很硬,温水可以使它柔软,也因为日本潮湿,非常讲究清洁卫生,清洁茶具时,也清洁了我们的内心。之后再烧水,水开后用很考究的竹勺取适量的水放入茶碗,用竹刷快速又温柔地冲刷茶叶,直至变成茶末,这个过程并不长,但所有人都凝神专注,整个过程的进行是单调、重复而有节奏的。刚开始时,净因就告知大家,做茶时不能说话,要让做茶的声音来传达精神和思想,刷子冲刷茶叶的声音在寂静的茶室里非常清晰,只有外面庭园里的蝉鸣,应和着这冲刷的节拍。抹茶很快冲好,梅村老师将它们盛入碗里然后先后送至我们面前,这也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考究的过程,无处不在的细节,是宾主之间相互的尊敬与友谊。茶后,梅村老师开始收拾茶具,慢慢结束茶会,结束过程和开始时完全一样,这表示以零开始,以零结束,每一过程都富蕴人生哲理。
  荷兰导演弗兰克·雪弗在他著名的纪录片《茶之道》里,试图以茶道的影像,深入探寻日本文化,他在自然文化中徘徊,找寻茶叶的灵魂,如人类灵魂的反映。影片中,他和谭盾有大量对话,后者曾以歌剧《茶》来寻找日本的文化脉络:日本王子一路追寻茶圣陆羽和他的茶典圣经《茶经》的足迹来到中国的江南,在那里,万物都被赋予了灵魂,而茶被视为人生之道的隐喻。就像梅村自己的故事,因为家庭关系,耳濡目染,她从懂事起便对茶道产生兴趣,又因为是家里的长女,后来很自然地承接了家族事业。她说喝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用以调节生活的张弛,茶道最大的好处是修身养性。“人生的道理,都隐藏在茶道里了,比如茶道讲究的一期一会。”
  
  祗园花街,一个歌舞伎的回忆
  
  “你们有没有看过《艺伎回忆录》?”当菊屋的舞伎琴美和另一位更年轻的少女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脱口而出。琴美的自信张扬和少女初出茅庐的腼腆青涩让人不由得想到《艺伎回忆录》中的女主角们。琴美摇摇了头,她仅仅听说过这部电影。这是在京都最著名的艺伎花街祗园,著名导演沟口健二早在1936年就在这里拍摄了《祗园姐妹》。在存在着巨大反差的日本,某些地方极度国际化,这歌舞伎出入的传统花街却依然古典、老派、神秘。歌舞伎经常来往的艺馆和茶屋布帘低垂,只有身份高贵者才能进入,歌舞伎们平日也深居简出,每当盛装的她们踏着木屐穿过雅致的花街,总是引起人们久久观望。
  和茶道一样,歌舞伎也被视为京都标志性的象征。歌舞伎包括了歌伎、舞伎和艺伎,艺伎是最高级别。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艺伎,必须接受歌舞琴弦茶道花艺的严格训练,这种训练花费极为昂贵。顺理成章,当客人需要艺伎陪侍酒筵的时候,代价自然不菲,因此祗园花街自古以来便是著名的销金窟。琴美起身跳舞,以抽象的动作诠释四季的变化,彼时,窗外落雨不止,哗哗的雨声更为她的内敛动作增添了幽玄静谧之美。菊屋有11位歌舞伎,琴美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生于长崎的她,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京都的歌舞伎就很向往,初中毕业后看到招收歌舞伎的广告,正好应了她的心愿,便争取了父母的同意来到京都。“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意孩子做歌舞伎,但我的父母很鼓励我,他们觉得歌舞伎是一种荣耀,这表示我们家庭就有比较高的文化了。我们要学习各种东西,包括古代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茶道、香道、书道等艺能,以及鞠躬、斟酒、言行举止等生活习惯,要处处体现高贵和优雅。”
  歌舞伎的生活非常辛苦,一个月只休息两天,春天樱花开放或者秋天红叶凋落时,她们最为忙碌,因为那时的宴席非常多。琴美刚来这里三年,已经学得很多艺能, “开始学习花道、茶道、书道的时候很辛苦,但没想过放弃,我很喜欢这些。而且,我们的衣服也很漂亮,你看我头发上的花簪,每个季节都有不同主题不同的样式和颜色。”她取下花簪示意给我们,是精细但又不繁芜的造型。“我们的装饰、服饰都是美的展现。”接下来,在有名的传统旅馆祗园畑中,琴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宴席要参加。她穿上艳丽的和服,撑着一把油纸伞出门了,在黑暗的雨夜里,像一只灼人眼目的红狐。在车马喧哗的大街上,她的出现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游客们迅速地围过来拿出了相机。事实上,不只是对观光客,对于日本的年轻一代,歌舞伎也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她们所代表的古典文化和高昂身价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佟家物语,百年老铺也有灵魂
  
  一个潮湿闷热的黄昏,我和佟家旅馆的主人西村明美和她的母亲西村时枝坐在回廊上聊天。我们面对一个种植枫树和樱花,清泉淙淙的庭院,女主人们身着雅致的和服跪坐在我对面,西村明美善解人意地扇着扇子,为作为客人的我驱赶傍晚的炎热之气。这个场面很像小津安二郎影片中的镜头,在气氛上,它是安详、日常,而富有人情味的。“京都的变化真是大啊。”白发苍苍的西村时枝感叹说,她的声音和微弱的蝉鸣交织在一起。她为现在京都溽暑蒸人的天气感到抱歉:“以前的京都没有这么多高楼,左邻右舍可以分享远处的山景。夏天的晚上,我们给花园浇水,土壤冷却下来,不同温度的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
  作为佟家的前掌门人,西村时枝主持旅馆的工作数十年,对于她,消失的不仅仅是古都的风,她的客人中不乏才华横溢的传奇人物,却早已一一凋零。三岛由纪夫是佟家的常客,自杀前的几个星期,还与妻儿旅居于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与佟家的渊源就更为深厚:“我喜爱传统日式旅馆,常居留其中潜心写作。而对于佟家,我充满了比其他旅馆更多的回忆。它是古老京都的象征。”他曾经这么写道。“川端康成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性情却很随和,容易相处”,半个世纪过去了,川端康成留给西村时枝的印象依然清晰。川端康成在京都总是会入住佟家,写作《古都》时,佟家由于房间有限无法供他长居,便协助他于京都租得寓所。那一年,川端康成获得文学勋章。
  是什么让佟家拥有长久不衰的吸引力?这是我想在佟家解答的疑问。这家隐匿于中京区麸屋町的旅馆从外表上看与四周的民宿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传统的格子木门、联排瓦,唯有低调地悬挂在门楣下的旅馆招牌提示着行人,这是一个拥有温暖床榻的落脚之地。到现在,佟家由西村家族经营已有百余年,西村家曾是一城主的下臣,后因城主在与丰臣秀吉之战中败北,于是变身为乡居武士。几代之后,西村家一先辈怀抱青云之志,只身前往京都,创办了佟家旅馆。自明治时代以来,入住佟家成为蔓延于皇室贵族间的风尚。
  不难想象,作为百年老铺,佟家的很多物件都是古董——拉阖门上金箔耀眼的扇面画、镶嵌祖母绿宝石的砚台,在佟家,这些19世纪的老物件并未用于瞻仰,而是住客可以任意使用的日常品。
  然而,古老的佟家并未禁锢于时光之中一尘不变,这些年来,道田淳、中川清司、小川三知等当代日本设计师受邀为佟家进行设计,秉承日本传统的神代杉木艺和名贵漆器,模拟京都绚烂秋季的彩色玻璃以及和纸设计,为这个百年老屋赋予了新的活力。佟家名声在外,房价贵得惊人,却常常客满。有的是多年的回头客,对于他们,入住佟家已经成为家族传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也有追慕19世纪古都风范和服务的年轻一代。庭园里,园丁细致地拔除青苔上微小的杂草,在旅馆服务了50年的老妈妈娴熟地布置着房间的插花,她会在你步入房间的前一刻,将最后一枝娇嫩花朵安放完毕,这一切在京都的其他地方已难得寻觅。
  京都在变,佟家却保存了它静谧的灵魂和古都人对于自然细微而丰富的感受:赤足走在手编榻榻米上体会到的清凉,唤起人对夏夜的感觉;石楠的新叶、枫树的色彩变化提示着季节的更替。川端康成便习惯在佟家旅馆听雨:“晚秋的间歇雨水,或者初夏的雨季,让我感觉到古都的宁静。”
  即使数年前,修建佟家新馆,西村家现任掌门西村明美也着意处处显示自然的美感,新馆清幽的日式庭园便是由她与母亲西村时枝和女儿西村葵协力设计完成。阳台的设计用于欣赏落樱之美,在由于民居阻挡而无法眺望远山的一侧,便在房梁上以抽象的线条模拟山脉的雄姿。在我离开佟家时,西村明美和她的母亲及女儿在门口向我告别,我沿着笔直的石板路向前走了很远,再回头,西村明美和家人仍然站在旅馆门外目送着我,频频挥手,很长时间过去了,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其他文献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春回大地所给我的最重要的有两个感觉,一是天地之间有一个大的循环往复的秩序存在,这就是礼。另一个就是这种循环往复本身也是一种节奏,一种韵律,此为乐。天地是中国人效法的最完美的典范存在,在二十世纪我们首先放弃的就是对天地精神的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礼乐精神的消失。礼乐精神其实是中国人的身份
期刊
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朱大可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耶路撒冷哭墙(Wailing Wall),世界上唯一以哭泣为主题的建筑物,向我
期刊
美学的布道者    蒋勋是这样回溯自己生命之初的,“如果一个女子在怀胎的时候不快乐,她的忧伤大概会遗传给肚里的孩子。”他敏感而悲伤母亲把去国怀乡的幻灭感、婚姻不如意的悲凉感,通过血液、脐带和隐秘的基因,提前埋入了他的身体。  家族的繁华梦终成幻灭,1949年,两岁的蒋勋随父母举家迁往台湾。后来,他爱上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爱上了南唐李后主的诗词,爱上了南宋的绘画……出身北方高门望族的王羲之在永嘉之乱
期刊
悬崖来自地理学,正如房子来自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是地理学与建筑学的美妙恋情。悬崖地理学激发了建筑学的激情,让房子面对风景而逃离了社群与阶级,让建筑师攫取诗意而回避了都市空间里的争夺、霸占与屈辱,由此激发出了跨越阶级的悬崖建筑学——既是地理彰显的建筑学,也是反城市主义的建筑学,更是风景建筑学。    悬崖是地形在剖面上高低骤变的节点,显得突兀,显得惹眼,它是风景,也是观望风景的好地界。悬崖是陡峭的
期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里这首优美的诗歌流传千古,其主角“薇”也因此被人熟知,受人瞩目。诗的浪漫也渐成薇的浪漫和名气,几乎所有读书人都知道有这么一种植物。而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知道“薇”的人都不知道它究系何物……    采薇,被浪漫化的民族悲剧    《采薇》诗很美,可是诗背后的故事却一点都不美。诗的主角是一个中原农夫(也可以理解为可能的任何一位农夫),他被侵略中原的游
期刊
其实,当时的情形就是一起家庭暴力事件:偷腥的男人东窗事发,老婆河东狮吼,丈夫被打得找牙,夺门而出。老婆操起一支家里最方便拿到的高尔夫球杆,围追丈夫的逃命卡迪拉克,丈夫不幸先撞到消防栓,后撞到大树,后车窗粉碎。但是,就因为这个男人叫老虎伍兹,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同时,又因为我们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只有大概千余人见过老虎的真身,几十个人有幸和老虎打球或攀谈,上百人被他拒绝过签名的请求
期刊
Ⅰ马克确实创造了这样一个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的奇妙空间,在他的舞台上,戏剧与电影的结合几近完美让人难以产生怀疑。如果不是告诉你存在这样的空间差别,也许对于正在观看并且已经投入到这个事实与幻想世界里的你来说,早已忘记了银幕的存在。在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背后,却并不缺乏完整的故事。他的每一出戏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说,作为传统戏剧舞台上需要导演和演员完成的事,他做好了;而作为电影导演和演员应该完成
期刊
林和生/祖籍山东,1954年6月27日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犹太人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等。    哥本哈根……意为商人的港口。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错。  ——鲁迅    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场景一
期刊
Event  众所周知,电影是在法国的咖啡馆里诞生的,因为放映场地太狭窄,所以不可能接待过多的观众,在艺术电影时代,这并不算什么问题。可是在商业电影兴起之后,尽可能多地招揽观众成为影片赚钱的重要手段。  在默片时代的晚期,一些“巨无霸”型的大戏院应运而生。比较有名的如纽约的罗克斯戏院,被行内人戏称为“电影大教堂”,这个庞然大物可以容纳6200名观众,有可以容纳100多人的乐池,还有一台有三层键盘可
期刊
2009年底,TVB台庆大剧《宫心计》开始热播。布景简陋、道具粗糙一向是香港剧的弊病,这一次更因为某个细节引起内地观众的议论纷纷——在某一集中,负责服饰的“司珍房”向太妃呈上“点翠凤簪”,事实上仅只是一只金簪上插着几根五彩缤纷的羽毛。在论坛上,它被人们刻薄地称为“鸡毛毽子”。    真正的点翠又是如何?碧蓝、松石绿,泛着金属光泽的细羽与雕金镂银交织,绚烂之至,也堂皇之至。不难想见,深宫门阀,烟火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