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房子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崖来自地理学,正如房子来自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是地理学与建筑学的美妙恋情。悬崖地理学激发了建筑学的激情,让房子面对风景而逃离了社群与阶级,让建筑师攫取诗意而回避了都市空间里的争夺、霸占与屈辱,由此激发出了跨越阶级的悬崖建筑学——既是地理彰显的建筑学,也是反城市主义的建筑学,更是风景建筑学。
  
  悬崖是地形在剖面上高低骤变的节点,显得突兀,显得惹眼,它是风景,也是观望风景的好地界。悬崖是陡峭的,这陡峭造就了它的高傲,所以坐落在悬崖边的房子总是带着点儿高傲的姿态,即便它自身很低调,谁让它的地位那么显赫呢?这是传说中的“高处不胜寒”吗?确实,高处总是会相应比较冷的,尽管离太阳更近些——风来了它兜着,雨来了它接着,雪来了它顶着——这是高高在上的代价。再仔细品味这句话,如果容忍了它的苦楚,倒是显出几分貌似无奈的得意来。高处虽有高处的烦恼,可是在悬崖高处所能体会的那一份壮美岂是庸人可解?它俯瞰沧海桑田,它近观风云聚散;它能触着鹰隼的羽毛,它能细数松柏的纤毫。
  相信大多数建筑师都会爱着悬崖——悬崖是大自然天工开物的奇美空间,它让人生显得渺小,也让人生显得辉煌。在这种地界设计与建造房子,就像在人生的奇诡处来上一笔,这一笔是否漂亮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么个节骨眼来上这么一笔才更是让人神往。悬崖来自地理学,正如房子来自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是地理学与建筑学的美妙恋情。悬崖地理学激发了建筑学的激情,让房子面对风景而逃离了社群与阶级,让建筑师攫取诗意而回避了都市空间里的争夺、霸占与屈辱,由此激发出了跨越阶级的悬崖建筑学——既是地理彰显的建筑学,也是反城市主义的建筑学,更是风景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的建筑师可以宽怀地对自己念叨:帝王会逝去,故宫留下来;豪强会逝去,墓碑留下来;主人会逝去,悬崖边的房子留下来。逝去了权力、财富与占有欲,留下了艺术、手工与空间。
  悬崖边的房子依着悬崖,遥看都市,用一条羊肠小路与奔驰其上的轿车维系着与都市的空间以及生产关系。在周末带着情人或者好友逃离让人厌倦的都市,进入悬崖边的房子,踩着地毯,端着酒,拖着鞋,散着发香,面对风景,这边独好——所以悬崖边的房子总有着大窗;大窗是玻璃做的,所以悬崖边的房子爱玻璃;玻璃是工业时代的图腾,所以悬崖边的房子爱工业——悬崖边的房子在空间上似乎躲避了都市,但是在生产关系上却远远没有。在当今,能住上悬崖边的房子的城市人多半是非富即贵,一般人也就只能仰头看看罢了。所以悬崖再高傲再风景,它也绕不开政治经济学——悬崖政治经济学——悬崖的风景独好,权贵的眼光老到,当然会瞄上这独好的风景了。不过也不尽然,山村里的农人依然会不花多少钱、不仗多少势地住在悬崖边,只是没有大窗、没有地毯、没有好酒、没有一条通往都市的私人化的羊肠小道,也没有沿着小道奔驰的轿车。他们想进城的话,得扛上行李走上好久好久。所以就算住在风景独好的悬崖边上,他们也未见得能英姿飒爽地横看沧桑。
  悬崖所在的地理条件通常险峻,不适合大规模修建城市,因为施工成本太高。希腊海边悬崖上的那些白色小镇们(如圣托里尼)最终也没扩展为大都市,反倒是因为与都市保持了距离而获得了风景式的名贵地位,靠着地理与建筑塑造的明星相频频登上杂志、网页与博客,勾了镜头,染了红颜,成为了旅游经济学的范本。即便没有蔚蓝的爱琴海,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南山区,悬崖小镇也不在少数,是千百年累积的地域与乡土生活的外化,是当地人苦心经营的结果,虽有不同的精彩,却都摆脱不了地理与经济的宏观空间关系,所以总的说来东南的偏富裕而西南的偏穷困。
  并非所有的悬崖都能逃离都市,重庆就是一个典型——数不清的建筑群落与江山以及包含其中的多处悬崖混在一起,共同造就了人工与地理叠加的疯狂山城。不计其数的悬崖被挖掘机、推土机铲平了——在需要大量建筑面积的时候,风景变得多余。不过挖掘机、推土机在砍山造坪的时候也切出了许多人工悬崖,披着混凝土护坡的皮而不是以草石为衣,有高度、有险象、唯独没有韵致,成不了风景,何况前面多半还立着高高的摩天楼。摩天楼是人造的悬崖,这一点是被那些雄心勃勃住进高空的成功者与绝望中急速坠楼的失败者共同揭示的。摩天楼的悬崖式景观是都市的众多梦想之一。
  都市里的摩天楼多了起来,人造的悬崖也就贬值了,富贵者们还是会瞄上人工无法模拟的天然悬崖,从都市里拉出一条羊肠小道,开着轿车蜿蜒上云霄。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会在都市里苦苦经营自己的事业,悬崖边的房子也就闲了下来,离开了生活,剩下了建筑师所迷恋的纯粹空间。悬崖下面很可能还有农人,他现在不再为自己工作而是受雇于悬崖房子的主人了。他成天埋着头,耕地、锄草、种植,为主人整理悬崖周边的环境,也为主人看护着悬崖边的房子。偶尔的,他站直身来歇息一下,抬头看着晴天里因反射阳光而灼灼生辉、因倒映云彩树木而变幻莫测的有着大玻璃的悬崖边的房子,忍不住赞道:“嘿,这屋儿真漂亮。”
其他文献
我国传统伦理五常:天地君亲师,师徒伦常列于其间,自然有它的道理。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常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可见传统的师徒伦常理念有多么深入人心。事实上,在世界各地,师徒伦常都显得非常重要,有时它甚至比“君亲”都还要关键和惹人注目。    古代的师徒伦常帝国    孔夫子登坛开帐授徒,曾点、颜渊等人分别捧着十条干肉来到他面前,一跪一叩为礼,从此无论孔子出仕还是游走诸国,都与老师不离不弃。  孔
期刊
普罗旺斯,薰衣草,法国南部的地中海畔永恒的浪漫传奇。置身于薰衣草蓝紫色的田野之中,微风拂过阵阵唯美的蛊惑,仿佛时光都为你停顿。中古时期的欧洲,关于薰衣草的传说许多都与爱情或神灵有关。而薰衣草的花语就是:等待爱情。现在,跨越时空的薰衣草浪漫被欧洲房子·Lavender带回到成都。    Lavender·薰衣草传说    传说在薰衣草盛开的季节,一位少女邂逅了来自远方的受伤的旅人。俊俏的青年深情的凝
期刊
1989年由美国导演乔·庄斯顿(Joe Johnston)执导的电影《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Honey, I Shrunk the Kids)在全球首映,英国美少年艾利克司·格伦特(Alex Garnett)和日本美少女小山奈帆子(Nahoko Koyama)分别在诺丁山的影院和东京的家里看了这部充满奇趣的电影。电影中科学家韦恩不小心把自己的孩子缩成了只有四分之一寸大,原先后院的草坪,如今成了
期刊
在默片时代,电影工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及今天,作为电影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配乐,也并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原创电影音乐应当是1908年拍摄的《吉斯公爵被刺记》,由著名作曲家圣·桑操刀,不过,要迟至二十世纪20年代中叶之后,电影制作才逐渐形成邀请职业作曲家专门配乐的风气。    商业电影先驱    1915年2月8日,《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洛杉矶首映。影片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卡梅隆
期刊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 (1916)  编剧:Anita Loos / Hettie Grey Baker   D.W. Griffith / Walt Whitman  导演: D.W. Griffith  主演:Mae Marsh / Robert Harron / F.A. Turner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格里菲斯大胆地用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表现偏执这一主题。但复杂的叙事结
期刊
镜头一:荒芜未来,决战废墟  《最后的决战》是沉闷的,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已经让人变得不太适应了,加上没有色彩的画面更显得了无生趣。而电影中的世界也是一样的了无生趣,这是核战后被毁灭的人类世界——我们在不少电影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描绘。  这是拍摄于彩色电影和有声电影诞生后近半个世纪的影片。《最后的决战》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从美国好莱坞学习电影归来后,于1983年激情拍摄的处女作。虽说吕克·贝松本人对这
期刊
“电影戏剧”,被评论家誉为戏剧、电影、电视、美术、动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之外的“第八种艺术”。这种表演形式于1980年诞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戏剧咖啡馆 ,一开始被看作是过于前卫的小众艺术,直到1985年,比利时人马克·奥洛涅创作的两部电影戏剧《比利时制造的阿玛德斯》和《另一个》首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从此,“电影戏剧”逐渐在欧美蔓延。1997年夏天,在法国巴黎左岸剧场上演了一出叫做《马歇尔到
期刊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春回大地所给我的最重要的有两个感觉,一是天地之间有一个大的循环往复的秩序存在,这就是礼。另一个就是这种循环往复本身也是一种节奏,一种韵律,此为乐。天地是中国人效法的最完美的典范存在,在二十世纪我们首先放弃的就是对天地精神的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礼乐精神的消失。礼乐精神其实是中国人的身份
期刊
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朱大可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耶路撒冷哭墙(Wailing Wall),世界上唯一以哭泣为主题的建筑物,向我
期刊
美学的布道者    蒋勋是这样回溯自己生命之初的,“如果一个女子在怀胎的时候不快乐,她的忧伤大概会遗传给肚里的孩子。”他敏感而悲伤母亲把去国怀乡的幻灭感、婚姻不如意的悲凉感,通过血液、脐带和隐秘的基因,提前埋入了他的身体。  家族的繁华梦终成幻灭,1949年,两岁的蒋勋随父母举家迁往台湾。后来,他爱上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爱上了南唐李后主的诗词,爱上了南宋的绘画……出身北方高门望族的王羲之在永嘉之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