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书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期六上午,清清老师带领十几个孩子,坐在紫藤架下读书。这是清清老师举办的户外读书会,有个名称:开始读书。参与的“小书迷”来自不同的学校,大都上小学中高年级。
  从春天到秋天,每逢周末,又是一个好天气,清清老师将会提前做一门功课:在岛城中“选美”——选一个美丽的地方,带一群爱读书的孩子,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朗读。
  今天,她选中了这个地方,在这座城市的东部,几幢居民楼包围之中的紫藤长廊。这个地方并不起眼,几幢居民楼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地带,不大,数十步能走遍,栽满了花草树木,自是清幽。最惹眼的就是这个紫藤长廊,呈月牙形,卧在一角,悬挂一片紫藤花。一串串花穗,自上而下,花开有序,缀满密集的淡紫色的小花朵,如飞瀑流泉,濺起点点淡紫色的水花。
  清清老师喜欢紫藤花,孩子们也喜欢紫藤花。大家打开一本《青草湾》,两手捧着,仰面看花。
  “像星星眨眼睛!”
  “像蝴蝶展开了翅膀!”
  “花儿在打秋千!”
  孩子们争相赞美紫藤花。每一串花穗是由很多蝶形的小花组成的,好像落满了蝴蝶。声音大了,真担心惊飞了它们。
  清清老师说:“让紫藤花陪我们读书吧!”
  仪式开始了。
  “开始读书!”清清老师说。
  “开始读书!”孩子们跟着说。
  孩子们捧起了书,头顶紫藤花。
  清清老师领读:“青草湾近在咫尺,眼前的景象,迷人双眼,动人心魄,让人感到难以名状的美。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包围了青草湾,形成一个巨大的光环,照亮了水面,微微皱起的波纹,清晰可见。这个光环具有强烈的动感,套在树木和花草之间,回环旋转。一棵棵树,一丛丛草,一朵朵花,光彩熠熠。”
  紫藤架下,书声琅琅。
  忽然,对面的楼上出现了一双眼睛,默默地注视这一切。最早发现这双眼睛的是清清老师,她刚领孩子们读完一个片段,这双眼睛就出现了,一直朝这边看。
  又读完一个片段,清清老师说:“休息一会儿,大家去读读紫藤花吧!”
  孩子们去读花了。清清老师去读这双眼睛。她觉得,这双眼睛有些特别,像两颗寒星,闪啊闪的,透出一丝清冷的光。这分明是一双男孩的眼睛,这个男孩透过二楼的那扇窗户,仅仅露出头部,视线正对清清老师和孩子们。
  清清老师向他招了招手,他没有任何反应。难道这是一幅画?清清老师揉了揉眼睛,距离很近,她看得很清楚,这不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男孩,也就八九岁吧?她在心里猜测,应该和她带的这帮孩子年龄差不多。
  清清老师双臂交叉,将书别在胸前,仰望着他,若有所思。这是怎样一个男孩?她一时读不懂他。
  一个叫笑笑的女孩看到了这双眼睛,“这是谁呀?”她问清清老师,清清老师轻轻摇了摇头。
  “看!清清老师和笑笑看什么?”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一瞬间,十几双眼睛寻到了那扇窗户,以及窗户后面的那双眼睛。奇怪的是,这双眼睛不与他们对视,也不扫视,而是越过他们,目光落在别处,在凝视:哪一棵树?哪一丛草?哪一穗紫藤花?让人捉摸不透。
  笑笑向他招手,其他孩子也向他招手,但这双眼睛,目空一切。
  “喂!你叫什么名字?”
  “下来和我们一起读书吧!”
  孩子们喊他。他依旧无动于衷。
  “好奇怪啊!”
  “他到底在看什么?”
  孩子们猜测半天,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而且,又聋又哑。太可怜了!可是,清清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她说:“这是一个谜。”
  谁能解开这个谜呢?
  春光大好,紫藤花闪烁着梦幻般的色彩,散发着淡雅的清香。
  “开始读书!”“开始读书!“书声又起,声声入耳。风吹花动,摇曳多姿。
  清清老师和孩子们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这是他们的世界,绚丽多彩。没有人注意到:那双眼睛在窗户后面闪了闪,不见了。
  一会儿工夫,一个瘦弱的小男孩跑了过来,离清清老师他们几步远,站住不动,面无表情,一双大眼睛忽闪着,盯住清清老师。清清老师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双大眼睛,就是刚才藏在窗户后面的那双大眼睛。
  “你叫什么名字?”清清老师放下书,微笑着向他走去,大眼睛男孩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你上几年级了?”清清老师继续问他,他就像没听见似的,一脸漠然。
  “你想和我们一起读书吗?”清清老师摸了摸他的头,他不动,也不说话。
  一看这情形,孩子们放下书,大声议论起来:“会不会是个傻子?”
  “他好像能看见东西,就是不说话。”
  “那就是个哑巴或者聋子。”
  清清老师打个手势,制止孩子们的议论。然后,略带歉意地对他说:“他们不懂事,别听他们乱说。”接着拥抱了他一下,他却毫无回应,双臂低垂,僵直而立,连手指头都没动一下。孩子们对他的议论,他也仿佛一句都没听见。孩子们深感诧异,都瞪大眼睛看着他,像看一个怪物。
  清清老师又给他一拥抱,一个紧紧的拥抱,好久,清清老师才松开了他,眼睛里闪过一丝泪光。
  孩子们都把目光转向清清老师,“清清老师,你怎么哭了?”
  清清老师什么也没说,牵起他的手,走到长廊下,轻轻地按了按他的肩膀,让他坐到孩子们中间。
  清清老师说:“同学们,欢迎这个小伙伴加入我们的读书会。”
  一阵掌声响过,他直直地坐着,目视前方,突然,发出一声尖叫,吓得坐在他旁边的笑笑一下子跳了起来。清清老师瞅了笑笑一眼,示意她坐下。
  笑笑问:“他到底怎么了?”
  “是呀!清清老师,他到底怎么了?”孩子们满腹疑惑。
  清清老师说:“先不要问了,我们开始读书。”   话音刚落,大眼睛男孩突然大笑,笑了几声,立刻收住,不过几秒钟,又大笑了几声。
  笑笑说:“有他在这,这书还怎么读啊!”
  其他孩子也随声附和:“是啊!清清老师,赶快赶他走吧!”
  “他很奇怪!”
  “坐在这里会影响我们读书的。”
  清清老师将脸一沉:“不许胡说,现在,他就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和他一起读书,请你们记住:无论他做出什么异常的动作,发出什么异常的声音,希望你们都不要大惊小怪。”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一脸迷惑,不時转脸看他,这真是一位不速之客,一个谜。
  清清老师安排笑笑和他共读一本《青草湾》。笑笑挨紧他,打开了书,移到他眼前。但他的目光却落在一串低垂的花穗上。
  清清老师郑重地说:“青草湾这本书体现了一个词:关爱。现在就需要大家对这个新朋友多一点关爱。”
  清清老师让大家打开书的第二十二章:再见了!大芦花。她和孩子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起来。大眼睛男孩不看书,也不朗读,但他好像在听。就在这个章节快要读完的时候,突然,他猛地跳了起来,再也不停下来,在原地蹦来跳去,重复着一种动作,双手拍打膝盖,一拍一跳,一拍一跳。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一会儿,他可能跳累了,重新坐下,呼呼喘着粗气,胡乱抹了几把头上的汗,侧身听清清老师讲书中的故事,一边听一边将目光慢慢地移到笑笑手中的书上,他似乎在看上面的文字,又似乎在想什么心事,目光游离。笑笑将书移到他近前,他却抬起头来,注视前方,不远处,正对他的是一棵玉兰树。他在看玉兰树吗?笑笑歪头看他一眼,他把头转向清清老师,他的目光与清清老师的目光相遇了。清清老师正讲到一首诗歌,一边讲一边冲他微笑,他却一脸漠然,自顾自地说起话来。他说的是一串数字,这串数字很长,代表什么意思呢?没人能听懂。
  清清老师依然微笑地看着他,继续往下讲诗歌。没想到,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清清老师念一句优美的诗歌,他念一串奇怪的数字。念着,念着,他便抬高了声调,模仿起清清老师,从声音到腔调,包括手势,只是,他模仿不了清清老师的表情。清清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而他始终面无表情。
  清清老师念一句:梨树说,我要开花。他就跟着重复一句:梨树说,我要开花。清清老师念:种子说,我要发芽。他就跟着重复:种子说,我要发芽。最后,他反复念叨这一句:我要开花。我要发芽。孩子们面面相觑,抬头看清清老师,歪头看他。他根本不理任何人,只反复念叨:我要开花。我要发芽。念了至少20遍才停下。
  清清老师等他停下了,才说:“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念一遍。”
  他却忽地站起身来,围着大家转圈跑,一圈又一圈。
  孩子们忍不住了,七嘴八舌地问清清老师:“他到底怎么了?”
  “他是不是存心捣乱啊!”
  这时,一个中年女人跑过来,一把扯住他,将他揽在怀里,转头对清清老师说:“对不起!孩子给你们添乱了,我刚出去买菜,他就自己跑下来了。别见怪啊!”
  清清老师说:“没关系!——您是他妈妈?”
  她叹了一口气:“是的。”
  “孩子叫什么名字?”
  “叫可可。”
  “上几年级了?”
  “上四年级。”
  “让他跟我们读书吧!”
  “太好了!可是,您不会嫌弃吧?他有……自闭症。”
  清清老师走过去,拉起可可的手,对他妈妈说:“我早看出来了,我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交给我,放心吧!”
  可可的妈妈激动地说:“太谢谢您了!可是……”
  清清老师打断她的话:“别说了,明天我们还来这里。——以后,我们就来这里读书,再也不去别的地方了。”
  突然,可可甩开清清老师的手,并从妈妈的怀抱里挣脱开来,拔脚往前跑去,前方有一抹耀眼的光芒。
  可可的妈妈说:“看见了吧?可可过分关注某种光线和声音,可能他在楼上听到了你们的读书声,这才跑过来的。”
  清清老师说:“我们明天上午就在这里大声读书,等他自己从楼上下来。”接着,她问孩子们:“你们说好不好?”
  孩子们大声喊道:“好!”
  孩子们从她俩的对话中得知,可可得了一种病:自闭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他们并不了解。但是,他们终于读懂了清清老师讲的那个词:关爱。可可需要大家的关爱。
  在笑笑的带领下,孩子们拥向可可,和他一起追逐那抹耀眼的光芒。
  第二天上午,清清老师又带领孩子们来到了紫藤架下,开始读书。不一会儿,可可走过来了。他是一个人走过来的,大家看到,那扇窗户后面,还有一双眼睛,那是妈妈的眼睛。
其他文献
2001年7月23日,下午,西安光中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总经理赵军开着一辆白色的普桑来到西蒋村。兄弟俩此行的目的,是与陈忠实签订《白鹿原》电视剧的改编合同。  走进陈忠实家的时候,是农村吃晌午饭的时间,大约下午两三点。陈忠实一个人正准备吃晌午饭,赵安看得清楚,陈忠实的午餐是两个馒头,一碗白菜熬豆腐,几块肥肉。天热,几个人坐在陈家院子后边背靠白鹿原的窑洞说话。赵安兄弟在城里吃过饭了,陈忠实匆匆吃
期刊
时隔一年,当再次捧起这本有着湛蓝淡紫封面的《日月河》赏读时,笔者的内心既紧张又平静、既焦虑又欣慰、几近绝望时而又冥冥之中有股暖流流过心田……心灵受到极大地冲击与震撼。宁可以其独有的艺术思维方式将纵向的深与横向的广容纳于文本之中,小说从知青上山下乡写到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将近40年的自然环境变换、社会发展变迁以及此在的人们的命运交错起伏和心灵精神的更迭变相与人性的裂变,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期刊
话说汉中  汉中的地理位置。维度:北纬32度左右,大致在我国南北之中线;汉中北依秦岭,秦岭又刚好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界线。经度:汉中地处我国地形三级阶梯的的第二级与第三极过渡地带;东经105度,大致处我国东西之中线。  汉中地形乃是:两山夹一盆地。  北边是秦岭南坡。秦岭北陡南缓,这使得汉中盆地北缘山地漫长,溪谷众多,风景秀美多姿。舒缓的秦岭南坡给南来的季风提供了行云布雨的机会,良好的气候和水
期刊
1  坐在闹哄哄的人才市场,看到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求职者,这让我更加认识到,现在当下的这个世界,还是资本雄厚一些好,只要竖起招兵旗,总是不乏吃粮人。  作为应城市最知名的宾馆之一,悦来宾馆对外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我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文化、有追求的企业。  悦来宾馆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当时古城(现在属于应城市下面的一个县)主政者沈诸梁向孔夫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答曰:政在近者悦远
期刊
魅婳  你是可以拆卸的屋么  一座垒石架木  从山羊攀爬过的峭壁  升起来的屋——  我应该待在里面休息  应该打开瓶盖喝水  应该拽住  一两根藤蔓试试力气  试够了就扯嗓子吆喝  你是魅,你是婳  你是古墓里蹦出的  一枚波斯小金币  保罗·策兰遗书  生前,荷尔德林传记  是他读的最后一本书  确切说,这本书  他曾经反复读过  只是这一次,已然  是最后一次  已然是漫漫旅途终点前的  最
期刊
杰克·吉尔伯特(Jack Gilbert,1925—2012),美国当代诗人。1925年生于匹兹堡,幼年丧父,挣钱养家,高中辍学,开始谋生;阴差阳错上了匹兹堡大学,爱上诗歌。曾在世界各地漫游和隐居,曾经历多次爱情,又曾在多所大学任教。著有《危险风景》《独石》《大火》《拒绝天堂》《无与伦比的舞蹈》共五部诗集。2012年3月《诗全集》出版,同年11月过世。诗集《拒绝天堂》中文版于2012年由重庆大学出
期刊
壹  我在街上买绳子,碰见张弓先生。他对我说,马驰,你的气球太小了,想不想让它变大一些?  张弓先生,在我们东燕国西河县是个名人。他善于思考,有上进心,多年来不断付出,让我们西河县受到很多实惠,可以说,西河县十年来的迅速发展与张弓先生密切相关。同时,张弓先生本人也是名利双收,颇有成功人士的风采。  當时,我正在收拾去魏城的行李,想随身携带很多物品但又要考虑到负重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把一些东西装在箱
期刊
迎向丝路的锻打  “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在行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不得不几度往返游弋于中亚、中东。大家在关键时候的表现,促使我夜不能寐,在夜半更深的宾馆大堂来写这篇文章。  人是需要磨砺的,困难和风险就是砥砺坚强的磨刀石。在这次长途跋涉的磨砺中,许多人闪耀出了在素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精神火花。  开始是入关不顺。从阿塞拜疆进入伊朗口岸时,有6位团员因为电脑显示不出护照文件而被卡在关外。大部队
期刊
李伦先生是著名的交响乐团指挥。在宽敞的音乐厅,大提琴、小提琴、钢琴、长笛、小号、黑管,摆开一个气势磅礴的阵容。李伦手中指挥棒轻轻一颤,乐曲骤然响起,像调动起千军万马,进行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他侧着耳朵在侦察,闭上眼睛在倾听,小小指挥棒上,跳动着他的神经。他头颅不住地摆动,长长的黑发也披散开来,具有艺术家狂放不羁的魅力。于是获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电视台记者来了。他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期刊
一、当夏而行  宝云早晨醒来,昨晚的梦境依然清晰。  这是她第三次梦见自己在一座名字为阿尔泰的山脉里行走。  第二次梦见这座山脉时,她翻出爸爸的地图册,看着山系分布的一页,犹疑了一会儿。但这次使她做了一个决定。  她一边帮妈妈把早餐端到餐厅,一边思考着怎么和妈妈说。  “妈妈。今年夏令营我要去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在哪儿?”  “看地图上的标识,是在新疆的北部。”  “学校有组织去新疆的夏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