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描训练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它是造型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画种。学习素描,首先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通过练习,人们可以提高造型能力和作画技巧,同时也能打开思维的大门。因此,进行素描基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无可否认。近年来,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在提高造型能力和作画技能的同时,素描训练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使一些学生陷入固定的训练模式中,不进行深入思考,面临不少问题。
  人的思维有其惰性,固定化的训练程序使其对熟悉的对象都有一套“完备”的处理技术,用不着再调动新的思维潜能就能完成,思维方式总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就不会开掘思维的深度。一个严格执行这套模式的学习者,往往从石膏模型到真人头像、半身、全身等进行着漫长而有序的递进。作业的节奏和目的的要求也很少变化,只能停止在一个很浅的形式层次上,很少打破常规,只有难易程度的递进,永远不能达到与对象发生实实在在的联系。这种填鸭式训练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这样长期下去思维就会变得麻木,感觉更加迟钝,绘画水平停滞不前,成为封闭而呆板的老調重弹。一些原本不满足于此的学生变得麻木消极,甚至做了自然的奴隶。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结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知、理解、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没有对自己的感受、第一印象进行追踪、提炼和创新思维,而是概念化、机械地表现对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素描训练中,笔者认为,只有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并使之相互交融,才能将思维训练渗透到观察、认识和表现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才能在训练中进行思维的培养和创新。
  那么,怎样才能在素描训练中对思维进行开拓创新,使人有所启发,有所创造呢?在近几年的素描学习中,笔者获得的主要体会是:在感受中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
  当长期作业无从进展时,不应把希望寄托在如果给他更多的时间就一定能取得进展的想法,因为长期地磨下去只能使固有技能重复而使感觉更为迟钝。
  每当这时,笔者往往打破常规,主动地探索和创造。比如,把一些过去不在意的杂物搬进画室,如缠着麻绳的干枯的老树根、树枝、落叶、小动物等。一个个室内的“室外自然”,使我耳目一新。由于过去很少接触类似作业,面对特殊对象和布置,过去的知识显然不够不灵,笔者只能从自己的具体感受中寻找特殊的理解,并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去表达。固定的程式被瓦解了,作业过程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因为过去单一的作业内容很少有机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而个别学生的“铤而走险”也往往容易被视为“胡来”。这种从陌生的写生环境中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性、主动性则是自然合理的,是有根有据的。这是表现的需要,是具体感受的必然结果。为了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笔者试验各种表现手段,尝试各种绘画技巧,以便更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写生,这就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所以,笔者会经常找一些几何模型或杂物,随意地把它们堆置在一起,有意给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造成一个障碍,建立一个新的视觉刺激,使人重新感受和思考素描的目的与作用,尝试各种方法,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或移位,进行大胆的创新思维和体验,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这样在具体感受中画出的素描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的深度。
  同时,笔者也走出画室,到生活中去感受。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教师经常带学生出去写生,到大自然中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去画能激发灵感的短期素描作业或速写、慢写。这种室外自然会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能使人引起共鸣,能与它们真诚地对话。这时的作业训练是一种心情愉悦、思想奔放、按照自己的意向、爱好和追求,大胆地进行美术形象创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笔者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简练的造型能力,发现了课堂素描中不易理解的关键问题,获得了原来头脑中没有的东西。即使到大二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然学习很忙,笔者一有机会就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素描对象,从没间断,这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和提高。
  室外写生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明确主题,确立目标,有所思索,有所追求。因为生活丰富多彩,很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不知画什么才好。所以,首先要明确主题,确定要画的对象,赋予它们以生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以宏观的心态去把握微观的局部,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绝不可呆板无情,冷冰冰地为画素描而画素描。同时,不仅要及时捕捉思维的闪光点,即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要培养不拘泥陈规、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从而提炼生活,画出有感受、有情感、有创新的优秀作品。
  感觉是第一性的。作为绘画,必须经过感性到理性,最后仍然回到感性这个全过程。当具体作画时,画者必须沉浸在感性之中,一切理性的知识则处于潜意识的后盾地位。因为高度的敏感是人们获得新鲜感受的前提,是人们获得绘画技能的先决条件之一。真正素描能力强的人,哪怕是画一棵小草都可以画得很有情趣、很利索、很美,体现着画者对事物深入而精致的体验,这正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再者,教师良好的仪表、自然的教态、真诚的微笑、抑扬顿挫的语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也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心灵,调动人们的思维潜能和学习热情,使人在轻松愉快的作画环境中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练习,笔者开始尊重自己的感觉,不再固守单一的训练模式,尝试多种素描训练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一切。同时,笔者发现了素描训练连接着一个思维创新的大门和一个艺术创造的通道。这将使笔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己向往的艺术殿堂。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全球建筑涂料市场分析从全球市场上看,亚太区的很多国家在2008年之后,对涂料和油漆的需求出现了负增长,而中国和印度则一直保持在一个快速增长的状况.得益于房地产业等支柱产
期刊
国有企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关键问题是实现政企分开。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即实现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
期刊
一项基于小鼠的研究显示:锯齿状息肉的形成依赖于肠道细菌。根据3月3日出版的《实验医学杂志》(TJEM)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能彻底影响某些肠道肿瘤的形成。采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摘 要:在探讨当前建筑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从钢筋工程、模板施工以及混凝土工程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给提高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结构施工  1 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